不论是正史还是野史,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将某位历史人物盖棺论定。
例如:妲己,被后世定义为千古第一妖妇,蛊惑君王的狐狸精。
例如:西施,则被塑造成人畜无害的清新美人,善良到以身报国的贞女。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先来说说的妲己,不论是正史还是《封神演义》,除了近年的动画电影《姜子牙》之外,妲己的艺术形象总是负面的,仿佛这个女人就是“淫中首恶”一样。
妲己的老公商纣王,已成为与夏桀等同历史符号,提到商纣王,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词汇就是“暴君”。然而,真实的纣王,未必是个暴君。早在春秋时期,思想家子贡就为纣王帝辛鸣不平,表示:“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后世言恶则必稽焉。”
而春秋时期的老百姓之所以瞧不起纣王,原因还只有一个,那就是“比干谏而死”。至于比干谏的内容是什么,比干又是怎么死的,并没有明确的说法。到了战国时期,比干的死法就变得千奇百怪了,衍生出无数个版本:
有人说比干像屈原老爷子一样,怒而投水;
吕不韦的门客则表示,比干是被纣王剖心而死的;
到了司马迁先生叙史时,显然沿用了吕不韦门客的说法,说纣王之所以将比干剖心,完全是因为爱妃妲己好奇比干的腔子里到底有一颗怎样的心,想看看这老爷子的心脏是否像圣人一样有七个孔。
时间到了晋代,妲己的形象进一步恶化。职业医生皇甫谧在读史料时看到了这一段,于是,便异想天开,编造了一段传说,称当年妲己十分好奇人体构造,非但让纣王剖开了比干的胸膛,还让纣王抓来怀孕的妇女,看妇女肚子里胎儿的形状。
与此同时,妲己的妖妃形象逐渐在文人笔下被演绎得更加生动。《尚书》中提到,纣王“听信妇言”,至于帝辛听信的是哪个女人的言论,而这段言论的内容又是什么,却只字未提。到了《国语》中,“妇言”变成了“妲己之言”:“妲己有宠,於是乎与膠鬲比而亡殷”。
到了《吕氏春秋》成书之后,就更不得了啦:“商王大乱,沈于酒德,妲己为政,赏罚无方。”虽说妲己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妖魔化,但这些推断倒也算是合情合理,没有脱离逻辑。谁知随着时间推移,文人的想象力变得越来越丰富,写出来的史料也更脑洞大开。
到了《封神演义》里,作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将妲己打造成殷商灭亡的罪魁祸首。因为这本书的本质是小说,所以作者在艺术发挥的过程中根本没有史学家的顾虑,相当奔放地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定义了妲己。
从这以后,老百姓心中便有了千古恶女妲己的烙印,有了“万恶淫为首,万淫妲己为首”的认知。
那么,为什么许多人明知妲己并不是这样的妖女,却还是将她的故事变相演绎,并为此津津乐道呢?
原因仍在纣王身上。
根据《史记》的记载,纣王本是个励精图治的人王,“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从这段描述中不难看出,商纣王帝辛非但不是大众想象中那个昏庸无道的恶棍,反而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君主。而帝辛之所以堕落,亦是因为他拥有这些异于常人的才能,所以才变得骄傲自大,逐渐不再听取其他人的意见,养成了“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的恶癖。
研究历史,就得就事论事,从功绩上来说,纣王是个有为之君。当时的商朝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军队,士兵普遍装备着青铜武器和盔甲,甚至纣王的军队里还有“象队”这样的特种兵。纣王三十三年,周武王根据内奸汇报,得知纣王率军倾巢而出远征边塞,朝歌城内防空虚,所以便出兵偷袭朝歌,并与班师回朝的纣王展开决战。
《尚书》对这场战争的描述为“流血漂杵,赤地千里”,至于后世史书中称商军的奴隶倒戈卸甲投靠周武王的情况,根本没有出现。纣王是个心高气傲的领袖,他不愿意向叛军投降,所以,选择有尊严的离开,于是便自尽了。关于纣王之死,孔子曾进行过这样的评价:“不闻王死,只闻一莽夫死矣!”
这里并不是在说纣王没有天子之能,只是说他太过尚武,缺乏天子之仁罢了。
通过早期的史料我们可以看出,纣王未必是昏庸之君,即便他是荒淫无道的暴君,也与妲己无关。妲己之所以成为殷商覆灭的罪魁祸首,多半是因为后人按照历史惯性,将女人当成了男人的附属品,让她来背了黑锅罢了。
说完了妲己,我们再来看看西施。
根据史料中的说法,西施本是个生活在小山村中无忧无虑的民女,每天在小溪边浣纱,过着无忧无虑的朴素生活。偏偏上天给了她一副好皮囊,老天不忍心让让她的一生太过频繁,于是便将她的命运连接在“卧薪尝胆”这一历史事件之后,让她成为这段历史的配角。
励精图治的勾践,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美人。
当然,他找美人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蛊惑夫差。按照一些文史小说的说法,勾践找上西施时,西施便决意以身报国,决定帮助勾践蛊惑夫差。平心而论,一个生活在封建穷山沟里的小姑娘,未必有这样的思想抱负,所以西施出山时,未必会有那么高的崇高境界。西施之所以出山,大抵像《无极》里的女主人公一样,只是为了饱暖罢了。
毕竟西施是个出身穷山沟的女孩,纵然她有倾国倾城之姿,可她却不懂得什么礼仪和歌舞,在谈吐上也会露怯,甚至,有浓重的乡音。为了将西施打造成美女间谍,勾践筑造了美人宫,随后“饰以罗毂,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用了三年的时间培养西施,让她成为最可怕的“美人兵器”。三年过后,西施被勾践送到吴国,成为吴王的禁脔。
有了勾践的悉心培养,此时的西施早已与当年的山村民女不可同日而语,凭借天下无双的姿色和与生俱来的智慧,西施顺利地将夫差迷惑得五迷三道。然而,西施所用的方式,实际上就与《封神演义》中的妲己差不多,这是毋庸置疑的。西施通过离间夫差与伍子胥的关系,让夫差杀掉了吴国的栋梁人才伍子胥。
在西施的迷惑下,本来颇有能力的吴王夫差倒行逆施,将吴国治理成一团乱麻。这位被勾践选召的美女,在完成了颠覆吴国的政治目的后,便莫名其妙地失踪了。根据《吴越春秋》的记载,“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估计是越王勾践担心西施知道的内情太多,所以便将她杀人灭口了。勾践杀西施的方式相当残忍,将她塞进皮口袋里丢进江里了。
这段记载究竟有多少可信度呢?
笔者认为发生的概率相当高,毕竟,文种范蠡的例子摆在那里,勾践就是个可与之共患难却不可与之共富贵的小人罢了。
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这种说法出自《越绝书》,原文是这样的:“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后来范蠡明哲保身,及时离开政治场,做起了生意人,成了东周“第一批富起来的人”。按照这种说法来看,西施的晚年生活应该是相当幸福的,至少,有范蠡这个有情有义的大富翁相伴,在吴国那些峥嵘岁月想必都能忘却吧。
至于西施是否是真实的历史人物,笔者认为西施是切实存在的。虽然,《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这些详实记载了西施事迹的史料被后世史学家定义为“杂史”,且有不少经不住推敲的地方。但《管子》、《墨子》、《孟子》、《庄子》乃至《战国策》中都提到了西施的存在,所以西施应该是真实的历史人物。
为什么笔者要将西施与妲己放在一块讨论呢?
且看《封神演义》中妲己受女娲派遣,来到殷商蛊惑君王的情节,是不是与勾践派西施蛊惑夫差的情况如出一辙?小说里的妲己,在被阐教一系利用过后,被姜子牙斩首;《吴越春秋》中的西施同样成了勾践的弃子。两个美女有相同的境遇,既然妲己能够被定义为千古第一淫女,那么,是否能将西施也划入此流呢?
其实,妲己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淫荡,西施也不是传说中的贞女。她们之所以与王权的覆灭扯上关系,完全是因为古代史官及文人想要找人来背黑锅罢了。相比于那些名留青史的帝王将相,找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女子来背黑锅简直再合适不过。因此,不论是妲己还是西施,都只是被作为男权附庸的牺牲品罢了,她们绝非妖女,只是时代的悲哀罢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