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前后延绵五千余年,这段时间,就好像是我们尘封已久的一段记忆,尽管可能会历经时代洗刷,岁月更迭,但是只要是回想起来,其中一些弥足珍贵的东西都足以让我们受用终身,如同一个百宝智囊团一般,为我们提供着想要的一切。
之所以将那段时间称之为古代,是因为在那段时期之内,人们从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日常习俗方面都与当今的我们存在很大的不同,以早年的社会制度为例,我国的古代的社会状态大致分为三大类,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尤其是封建社会,作为离我们最近的一个社会形态先后经历了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之内,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人们的思想和生活都相对闭塞,所以出现了许多的规章制度,有此甚至如同习俗一样在整个封建社会广泛流行。
比如根据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女性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的,所以在冥冥之中就会形成一种习俗,女子不会轻易面见外人,这就是所谓的待守闺中,此外就是古人的死亡也是非常讲究的。
当然并非是自然死亡,而是古人在选择“自我了断”的时候,依旧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古人投河自尽前,为何一定要把鞋子脱在岸边,看完后让人肃然起敬。
死亡观念与舍生取义
其实古人对于死亡的认知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最早的时候,古人压根就不想承认死亡的来临,早在秦始皇的时候就意识到了人终有一死,但就是不肯承认,费尽心思的寻找长生不老药,即使在苦苦寻找未果的情况下依旧不承认死亡的必然性。
于是就大喜宣扬说人长眠之后只是会去到另外一个世界,并不会死亡,在其宣扬之下,这几乎成为了整个社会的普遍认知,甚至就连自己也相信了,所以在后来铸造了兵马俑,让自己在另外一个世界也能带兵打仗。
再后来的朝代好像是延续了秦始皇的思维,并且在他的上面有所改进,既然找不到长生不老药,那就自己造,于是在唐朝时期,社会上普遍出现了炼制长生不老药的狂潮,甚至是皇帝亲自下令,以今天的认知来看,在各种化学反应的作用下,炼出来的药都有剧毒。
但是当时的人们不这么认为,因此,唐朝后期至少有四位皇帝死在这所谓的长生不老药之下,经历过这次事件之后,此后的朝代再也不相信长生不老的存在,尽管接受了死亡的必然,但是内心还是相当恐惧的。
所以在那个平均寿命不过四十几岁的年龄,大多数人都在为了延长寿命而奔走大江南北,想尽一切办法延年益寿,有些甚至超脱凡尘,归隐山林,只想静修长寿之道,但是古代有一部分人,会通过“自尽”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然,古人自尽,并不是说不爱惜自己的生命,恰恰相反,他们和后来新中国独立战争中,被逼入绝境,选择英勇就义的战士一样,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更加有意义,因为古人有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也就对于古人来说,生命的宽度要远远比生命的长度更加重要,而生命的宽度里面,往往包含着许多东西,当这些东西受到威胁或是挑战的时候,少数古人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便是古人生命的意义所在。
普遍就义的古人
基于古人对生命宽度的理解,每个人的看重程度是不一样的,比如爱情,在悲剧长篇小说孔雀东南飞一文中,焦仲卿与刘兰芝凄美的爱情故事流传千年,两人不惧家庭世俗的反对与挑战,坚守彼此忠贞不移的爱情,但奈何终究抵不过多方面的反对。
刘兰芝在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之下,不得已选择了另外一段婚姻,焦仲卿在得到消息之后,瞬间崩溃,悲痛万分,原本这段爱情是他一生的执念,现在竟变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万念俱之下,“自挂东南枝”以死亡诠释爱情,用上吊表明决心。
刘兰芝在得知丈夫为爱自缢之后,果断选择随丈夫同去,曾经歌词中都以为殉情只是古老的传言。如今得以实现。
有的人“自尽”是为忠孝不能两全开路,东汉末年时期,天下大乱,徐庶作为人臣于新野遇刘备,但是所处时间并不长就弃刘备往许昌而去,原因是曹操使人模仿其母亲的书信将其召回,其母得知之后,怒斥其子不加以明辨。
为诠释忠孝难得两全法,毅然自缢,用生命来表示自己的决定,此大仁大义意在忠大于孝。
有的人自尽是为诠释信用,战国时期伍子胥与楚国决裂,为免受楚王迫害而被迫选择出逃,逃亡之路千辛万苦,在度过眼前这条河之后就可以化险为夷,柳暗花明又一村,此时的伍子胥寻求渔夫帮助,渔夫二话不说就将他渡到了对岸。
当时的伍子胥乃是通缉要犯,为了报答渔夫,将自己随身携带佩剑相赠,并且祈求他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踪,谁知道这渔夫一听马上就不高兴了,“我是信任你才将你带到对岸,难道你认为我是为了图你的报酬吗?”而后便用此剑自刎明志。
有人自尽是为了保留家国的最后一丝尊严,南宋名臣陆秀夫,面对元朝蒙古军队的接连破城,带宋朝小皇帝出逃,此时的江山风雨飘摇,文臣武将选择投降的不在少数,为了安全,陆秀夫一直将皇帝带在自己的身边。
而后被元朝军队追杀,一直到断崖旁边,为了不让南宋的小皇帝落到元军手中受辱,誓死不做亡国奴的陆秀夫带着宋主纵身跳入万丈深渊自尽。其实在古代,这种以死明志的例子还有很多种,在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其实有很多共同点。
选择以死明志的,大都有并非是必死之局,大都有生还的机会,但就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死亡。此外,除了自刎的,无论是跳海的,还是自缢的,只要当时有条件,都会将鞋子脱掉,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古人对鞋子的看法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但是鞋子对于古人来说寓意是不太好的,毕竟常年踩在脚下的大都是污秽之物,所以古人在拜访亲戚或者朋友的时候,大都会将鞋子留在外面,自己穿着袜子进去,此外,古人在进天子殿堂的时候,大都是不穿鞋的。
为的就是表示对皇帝的尊重,所以在东汉末年皇权衰微的时候,佩剑着履上殿的董卓才会被当成反面教材,这里所说的履,其实就是鞋子,但是在自尽的时候,那些投水跳江的,上吊自缢的,为何要将鞋子放在旁边呢?
原因所在
这第一点原因,就是为了不动辄官府,冤枉好人,也就是说之所以脱掉鞋子,是向社会宣布,自己是自尽的,并不是被奸人所害,相关的凶手调查也可以不再进行。这也是古人的大仁大义所在,即使在结束自己生命的关键阶段也在为他人考虑。
不仅是为了避免他杀,还有一层原因是为了区别失足落水,毕竟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对于古人来说,当时的社会基础建设有限。并不是所有的河边都有围栏的,所以难免有失足掉落的可能,所以自尽的人往往都是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所以将鞋子留在岸上也是告诉人们“放弃治疗”。
其次就是跟殡葬相关的要求,对于古人来说,既然选择投河自尽,那必然是相当看重名节的,所谓名节,并不是单是指活着时候的名节,亡故之后的名节往往更加重要,之所以将鞋子留在岸上,其实是向世人解释自己的死因,也是为了死后名誉着想。
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在殡葬和祭祀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矩,对于那些出现意外身亡的人,是存在歧视的,也就是说,古人认为死于非命的人对于家族是不详的,会给家族气运带来影响,所以在其亡故之后会被家族除名的。
而对于那些为诠释大义而慷慨赴死的人,会被当作是家族的骄傲,即使是自尽,而后也会被风光大葬,并入祖坟,流芳百世,所以这种反差极大的殡葬制度对于舍生取义的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才会直接将鞋子留在岸上,而后再自尽。
此外还有最后一点原因,就是刚才提到的,鞋子沾染了尘世间的太多污秽,所以能在万念俱灰投河的时候将鞋子脱掉,是为了表示自己一生洁白,即使离开也要不带半点污秽的离开,而鞋子是污秽的根源,也是肮脏的代名词。将其留在岸上适合污秽告别。
总结
所以古代的循规蹈矩之下培养出了古人无比高尚的品德,甚至连自尽都有如此之多的讲究和要求,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应该学会取舍,随意轻生学不得,但是古人矢志不渝宁死不屈的高尚品质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