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俗称“要饭的”、“叫花子”,也有的地方称之为“要小钱的”、“叫街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尽管他们处在社会底层,但严格说起来,乞讨要饭也是一种求生手段,属于人的基本生存权利。所以,经年累月下来,乞丐也形成了一个影响极大的行业。
金庸小说里经常提到“丐帮”,这并非他的杜撰,历史上丐帮确实存在,只不过金庸老说错了,丐帮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分为五大门派。
第一大丐帮门派,首推“范家门”。
“范家门”拜的祖师爷是范丹,太平歌词《太公卖面》里那句,“石崇豪富范丹穷,运早甘罗晚太公”,说的是这位范祖师。
范丹是春秋时期人,当年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困于陈、蔡几乎饿死,多亏范丹仗义出手,借出粮食给孔子和众弟子,算是救了他们师徒性命。对于救命之恩,孔子非常感激。
据说孔子还特意题词,因为文采太差没写进《论语》,这几句话是这么说的——
范丹老祖借米面,来日孔子礼当还。
贴对联处请稍候,家家户户不怠慢。
后来范丹家道中落,只能靠乞讨度日,从此有了“范家门”,也是丐帮中地位最高的门派。
因为孔子欠过范丹的情,孔子被尊为圣人,是天下读书人的至圣先师。既然是老师欠下的情,就需要弟子们一起补偿,所以,“范家门”行乞理直气壮,读书人也要买账。
而且,依照孔子所说“贴对联处请稍候,家家户户不怠慢”,范家门人行乞,凡是见到门上贴有对联的,都可以登门讨要。
数来宝的唱词里,也有这么一段传统饶舌,“孔夫子无食困陈蔡,多亏了范丹老祖把粮帮。借你们吃,借你们穿,借来了米山和面山,直到如今没还完。我不论僧,不论道,孔圣人的门徒我都要。”
丐帮第二大门派是“李家门”。
这一门以宋代仁宗的生身之母李后娘娘为尊,也就是“狸猫换太子”中的李宸妃。
李后娘娘蒙冤20年,身居破瓦寒窑,多亏了张、李花子讨饭养活她。后来,包公陈州放粮私访,得知其中原委,保护李娘娘进京才得以申冤。
李后娘娘为了感谢乞丐们的救命之恩,封张、李二人为“花子官”。
“李家门”弟子,身上所背要饭口袋叫做布裕子,尺寸为三尺三寸三,据说是由李后娘娘和宋仁宗所赐“黄龙丝帕”制成。
丐帮第三大门派是“伍家门”。
春秋时期,伍子胥为报家仇,日夜兼程赶往吴国要借兵攻打楚国,过昭关一夜白头,历经磨难到了吴都苏州。
可是,此时的伍子胥已经身无分文,他只好在大街上乞讨维生,直到遇见吴国公子姬光才得以脱困,并且受到重用。
伍子胥励精图治,辅佐公子姬光,最终得以率军打回楚国,楚军大败昭公逃亡,伍子胥得以报仇雪恨。
伍子胥讨饭的吴都苏州,便是如今苏州,至今还留有古胥门,“伍家门”也由此兴起。
“高家门”的兴起源自后唐高文举,他从小刻苦读书,但家里很穷,进京赶考时连路费、饭钱都没有。无奈之下,高文举只好沿街乞讨赴京赶考。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高文举后来金榜题名高中状元。因此,当时不少行乞者供奉高文举,形成丐帮中的“高家门”,算是第四大帮派。
朱元璋年少苦贫,为吃一口饱饭到庙里当和尚,结果寺庙维持不下去,只得流落四方乞讨为生。后来朱元璋改朝换代,一手打下焕焕大明,为什么没有留下“朱家门”的行乞者?
因为有一位姓索的乞丐,曾经照顾过重病的朱元璋,对他有救命之恩。
当朱元璋登基坐殿之后,要封赏这位乞丐恩公,没想到老索并不想做官,推托说自己福小命薄,一心只想做个花儿乞丐。
于是,洪武皇帝给了老索一副太平鼓,乞讨时敲一敲,很有点“奉旨要饭”的意思,从此丐帮中又出现了第五大流派“索家门”。
有了“索家门”做代表,也就没有了“朱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