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楚争霸(5)
吴王阖闾准备对楚国用兵,恰好此时楚国的白喜前来投靠。
阖闾问伍子胥:“白喜是什么来历啊?”
伍子胥回答说:“白喜是白州犁的孙子。楚平王杀了白州犁,白喜逃了出来。他听说臣在吴国,因此来到这里。”
白喜,史书上又作帛喜、伯噽,字子馀,是楚国大夫伯州犁的孙子,流亡吴国后受到吴王阖闾和吴王夫差的重用,被委任为太宰,故而又称太宰噽。《吴越春秋》中将他的名字记为白喜,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称他为伯噽。
阖闾又问:“伯州犁犯了什么罪吗?”
伍子胥说:“伯州犁是楚国的左尹,号曰郤宛。郤宛受到楚平王的宠信,常常从早到晚与他交谈,一连几天都一起用早餐。费无极看到后非常妒忌,对楚平王说:‘全国的人都知道,大王宠爱郤宛。您为什么不到他家里举办一次宴会,向大臣们表示您对他的重视呢?’平王同意了,派手下人到郤宛家中置办酒宴。费无极又对郤宛说:‘大王刚毅勇猛,喜好武器,您一定要事先把兵器陈列在厅堂下面和大厅前的空地上。’郤宛相信了费无极的话,照做不误。等到楚平王来到郤宛家中,看到大厅周围摆满了兵器,大吃一惊,问道:‘郤宛这是要干什么?’费无极说:‘他大概有弑君篡位的打算,大王您赶快离开这里,接下来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呢!’楚平王震怒不已,杀了郤宛。伯噽听说臣在大王这里事奉,因此特来投靠。”
《吴越春秋》将伯州犁和郤宛记作同一个人,这个记录恐怕有误。除此之外,从逻辑上来说,恐怕没有臣子敢在宴请国君的宴席旁放置武器,这也是《吴越春秋》中不合理的地方。
根据《左传》记载,伯州犁的父亲是晋国大夫伯宗,伯宗是郤氏的旁支,受到“三郤”的迫害,被关押入狱。伯宗在狱中以头触壁身亡,伯州犁流亡到楚国,成为楚康王的亲信,担任楚国的太宰。
楚康王去世后,令尹公子围(即后来的楚灵王)想篡夺侄子郏敖的王位,他先将伯州犁调往犨地、栎地和郏地铸城,在弑杀了楚郏敖之后,又派人将伯州犁处死。
伯州犁死于公元前年,而伯噽投奔吴国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年前后。如果伯噽是因为伯州犁被杀而出亡,中间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差,逻辑上不太合理。
根据《左传》记载,伯州犁的儿子名叫郤宛,又称伯宛、伯郤宛。楚昭王即位后,任命子常(囊瓦)为令尹,郤宛为左尹。左尹的职位仅次于令尹,是楚国的卿。
郤宛为人正直,受到众大臣的赞誉,也因此被费无极忌恨。楚国的右领鄢将师爷妒忌希望,他与费无极勾结,俩人一起谋划陷害郤宛。
费无极让郤宛宴请囊瓦,郤宛认为自己家里很简陋,没有什么可招待囊瓦的。费无极趁势说,令尹大人喜好甲兵,可以挑选上好的兵器铠甲各五种,放在家门口,等令尹看过之后,再献给他。郤宛听从了费无极的建议,在家门口放置了兵器和铠甲。
到了宴会当天,费无极诬告郤宛图谋不轨,让囊瓦不要去赴宴。囊瓦打探到郤宛家门口确实如费无极所说布置了武器,勃然大怒,召见鄢将师,和他商量要如何对付郤宛。鄢将师提出攻打郤氏,并烧毁郤氏的家宅。
郤宛听到囊瓦要攻打自己家族的消息后便自杀了。囊瓦下令焚烧郤氏的住宅,把郤氏的族人、亲属全部杀死。这次事件还牵连到了楚国的中厩尹阳令终和他的两个弟弟,以及晋陈和他的子弟,这些人全部被处死。
晋陈的族人在郢都城内高声叫喊道:“鄢氏、费氏以君王自居,专权而祸乱楚国,削弱孤立王室,蒙蔽君王和令尹,为自己牟利。令尹对这两个奸人的话言听计从,国家将要变成什么样子啊!”
令尹囊瓦听到这些话,感到非常担心。
郤宛等人蒙冤而死后,楚国国内怨声载道,祭祀的时候,进献祭肉的人无不指责囊瓦。左司马沈尹戌对囊瓦说:“左尹和中厩尹并没有罪责,而您却杀了他们,因此受到众人的指责,到现在都没有停息。在下有个疑虑:仁爱的人即使可以用杀人的办法来平息指责,也不会去做;而您现在因为杀人而招致指责,却不考虑补救的办法,这不是很奇怪吗?百姓们无人不知费无极是阴险小人,他驱逐了朝吴,赶走了蔡侯,让国家丧失了太子建,杀害了连尹伍奢。他遮蔽君王的耳目,让他听不到应该听到的,看不见应该看见的。如果不是因为他,平王原本温和仁慈,恭敬节俭,可以与成王、庄王比肩,甚至有超越他们的地方。平王之所以不能得到诸侯的拥戴,都是由于费无极时刻在他身旁进谗言。现在因为他的缘故,又有三个人无辜受害,由此招致的指责也牵涉到您的身上,而您还不尽快采取补救措施。鄢将师假传您的命令,消灭了三个家族。这三个家族的人,都是国家杰出的良材,在自己的职位上没有出过差错。吴国新君上位,边境局势日益紧张。以现在国内的情况,楚国如果发生战事,您恐怕会有危险。聪明人消除诬陷来使自己安定,而您却把佞人留在身边来使自己处于危险之中,您也太过于昏聩了!”
囊瓦明白了费无极等人的危害,他对沈尹戌说:“这些都是我的罪过,岂敢不好好考虑!”
公元前年九月十六日,令尹囊瓦下令处决费无极和鄢师将,并将他们的族人全部杀死,以此来平息国人的愤怒。费无极等人被处决后,楚国国内怨谤的言论很快就消失了。
郤宛全族被杀,只有伯噽一人逃了出来。他与伍子胥素来相识,听说对方受到吴王的重用,于是也来投奔阖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