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起源于有很多种不同的传说,关于它的来源主要有三种。
1、人物纪念说
1)纪念屈原说
认为是人们为了纪念投江的屈原荡舟水上并因此发展为赛龙舟,为了让鱼不要吃屈原的身体而投粽子并发展为后来的节日吃粽子的习俗。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最广的观点,这种说法主要起源于南朝的神话小说《续齐谐记》。经学者的考证,端午节、划龙船、吃粽子的习俗远远早于屈原的年代就已存在,和屈原没有什么关系,闻一多先生对此有详细的论证。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某些传统节日或景点总是被赋以神奇的色彩,和一些历史人物或事件牵强附会关联起来。
纪念屈原2)纪念伍子胥
夫差不听伍子胥忠言反而赐死夫差,夫差死后尸体在5月5日被扔进大江,因此有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3)纪念介子推
此说法最先出现在东汉蔡邕著作《琴操》,说此节日是为了纪念割股奉君的介子推。
4)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是纪念投江救父的曹娥。
2、驱邪说
古人五月初五被古人视为“恶日”。按《易经》说法,五月为阳气最盛之月,阳极必反,阴气开始滋生。阴阳交侵,易致毒虫出没,瘟疫流行,于人于物均有害。五月初五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阴恶从五而生,此时五毒并出,尤为恶日。逢此恶疠病疫泛滥之恶日,人们自然要避邪除恶。
3、夏至说
认为端午就是夏商周时代的夏至节日。
一个普通的节日就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我们很难断定哪种才是真实的。不仅如此,我们所知道的很多历史也未必是真实的。对于远古久远的历史,由于文字、书写工具和信息传播等远远没有今天发达,由于无法被传播被记录,已经无法考证。或者只能通过历史文献、文物和文学作品之间的互相佐证,进行推测和“还原”历史。
现代人更多是通过历史书籍、历史课本、新闻媒体、影视作品等来获取不完整的历史知识。
1、历史书籍
除了专业人士或者爱好历史的人,很少人会阅读这类书籍。
2、历史课本
由于历史事件过于庞大复杂,课本只能作一些简单的介绍,无法对事件的历史背景、发展和详细的情节作出详细的分析。
3、新闻媒体
主要是知识付费和各大平台的专栏作者。知识付费和专业平台也只能将知识进行浓缩,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交付给受众。专栏作者的水平也参差不齐,为了吸引读者甚至进行了人为的加工。
4、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为了剧情进行了艺术加工,不能反映真实的历史事件。像林心如、赵薇等主演的《还珠格格》,孙俪、蔡少芬主演的《甄嬛传》,吴谨言、秦岚主演的《延禧攻略》等。
历史要达到完全真实是不可能的,我们学习历史不能因此否定历史的真实性,要对历史保持敬畏之心,学习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事件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和思想,看清历史的真相并以此为鉴。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