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听过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掘开了楚平王的坟墓,鞭尸三百的故事。其实,这只是史书中的一种说法。至于伍子胥到底有没有掘墓鞭尸,还真是个千古之谜。
伍子胥本来也是楚国人,而楚平王作为当时楚国的君主,为何会有这样的不共戴天之仇呢?
当年,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因为太子建的事,被楚平王囚禁。楚平王在小人费无忌的挑唆下,不但要杀掉太子建,还想杀掉伍氏父子。于是楚平王便派使者告诉关在牢狱中的伍奢:“要是你能把你两个儿子都叫来,你就能活下去,如果叫不来你就死定了。”
伍奢听后却神色如常的说:“伍尚为人仁善,一定会回来。伍员(即伍子胥)为人桀骜不驯、坚忍卓绝,是要成大事的,他知道来了也会被杀,所以一定不会来。”楚平王不信,便命人召二人,说:“如果你们来了,你们的父亲就有救了;不来,就只有死路一条。”事实果真如伍奢所料,伍尚一听,立刻就要动身,而伍子胥则逃到了国外,发誓要为父兄报仇。
此后,伍子胥带着太子建的儿子胜,历经磨难来到了吴国,为了等待时机,又隐忍多年。后来,楚平王去世,儿子轸即位为楚昭王。当时的吴国也发生夺权政变,阖闾成了吴王。伍子胥见时机成熟,便出仕为官,尽心辅佐阖闾。
阖闾四年,吴国攻打楚国,吴国一路势如破竹,没几年便打到了楚国的都城——郢。楚昭王眼见凶多吉少,只能仓皇出逃。吴军已进入郢都,报仇心切的伍子胥便到处寻找昭王,但始终没找到。
司马迁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记载说:“(伍子胥)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逃到山中的申包胥便派人来对伍子胥说:“你这样的做法,太过分了吧。你原来也是楚平王的臣子,不想着为君主考虑,现在竟然鞭打楚平王尸体,天理不容啊!”伍子胥也是无奈的说:“替我向申包胥道歉吧,我已是穷途末路没有办法,只能行这倒行逆施了。”
那么伍子胥为了报仇真作出过这么出格的事吗?
史学家顾炎武早就怀疑过。他根据《吕氏春秋》《淮南子》《越绝书》等书的记载,认为伍子胥复仇,只是“鞭墓”,并没有鞭尸。直到现在,史学界对于这个问题仍没有定论。
一派认为伍子胥并没有掘墓鞭尸,也没有鞭墓,甚至都没参加吴国的破郢之战。因为与伍子胥同时代的孔子最痛恨乱臣贼子了,但孔子在《春秋》里只字未提此事;以爱国著称的屈原曾称赞并自拟于伍子胥;《公羊传·定公四年》明确记载了伍子胥忠君、不报私仇的言论。
但反对的一派认为,伍子胥个性刚烈,他逃亡吴国,忍辱负重多年,就是为了有朝一日为父兄报仇。而且在当时的年代,血亲复仇是很正义的,有社会道德基础。“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取兵;交游之仇,不回国”,何况是父兄之仇兼有。而且,古代长期存在着掘墓、辱尸的恶俗。而《春秋》里面没有记载,正是表现了孔子“微言大义”的治史原则,《左传》却是隐晦的流露出伍子胥鞭尸的史实。
但是,遍览争论双方的论据,都没有驳倒对方的关键证据,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还无法定论。无论真相如何,伍子胥的行为虽然被当时的人诟病,但是多年以后的现在,伍子胥掘墓鞭尸的复仇故事已经被人们改编成了无数小说、戏曲、传奇,人们对他的这种极端报复行为也不再指责,反而是赞扬,这恐怕是他当时始料未及的。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