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真的是满遗包衣吗其实他的家族与清

因为金庸在他的武侠小说尤其是《鹿鼎记》中对清朝康熙帝多有赞颂,所以许多读者骂金庸是“满遗包衣”,但其实他的家族与清朝有血海深仇。

读者骂金庸是满遗包衣来源是金大侠的最后一部小说《鹿鼎记》,这本书里把康熙描写的少年天子英伟神武,谈笑间就将那些乱党一网打尽。

因为康熙南巡时曾给查家题词“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并亲自书写匾赐与查家:“嘉瑞堂”。所以查家对康熙还是十分感恩的。

但要因此说金庸是满遗包衣,那就实在是太不了解查家的历史了。

因为是小说,所以书中对历史许多人物都进行了“颠覆性”的描写。

如吴六奇。

历史上吴六奇是家世广东海阳人,因好赌家道中落,明末行乞于吴越之间。后投靠南明桂王朱由榔,被封为总兵。

清兵攻克潮州时,他率军投降平南王,被授予协镇潮州总兵,以功升为广东水陆师提督。他积极实行清朝的禁海令,断绝郑成功的补给。

从他的人生经历来看,吴六奇就是一个由明入清的军人而已,靠投靠满清飞黄腾达,根本不是《鹿鼎记》中假装投降满清的天地会广东分会的香主。

之所以写这个人,是因为他曾与金庸(查良镛)的先祖查伊璜有过交往。

传说吴六奇落魄时,遇到查继佐,查继佐见吴六奇熊腰虎背,胆识超凡,视为“海内奇杰”而相邀痛钦,并赠厚资,遣其回乡。

《聊斋志异·大力将军》篇中的吴六一就是吴六奇,就是他的故事。

后来庄廷龙的明史案爆发,查继佐列名参校,下狱论死。因吴六奇力为奏辨,四处奔走托关系,才让他终免一死。但这是传闻而已。

《查继佐年谱》里,查继佐本人亦否认有此事,说:“葛如,方布衣野走,世传余有一饭之恩,怀之而思报。其实无是也。是则公在时已传其事,故公为之辨。”

庄廷龙明史案是清初第一大文字狱,涉猎极广,令江南士子胆寒。

《鹿鼎记》的开头就写了明史案庄家被一群清兵押送,十分悲惨。

有人道听途说,说査继佐是告发《明史》的元凶,其实不然。

其实真相是吴之荣首先告发,查继佐听说《明史》把自己名字写进去当作顾问(因为他是当时的名士,把它写进去可以提高这本书的档次),所以他早早地就上书浙江官员,声明自己并不知情。

可见,并不存在查继佐首先告发而导致庄家被屠杀的悲剧,罪魁祸首是吴之荣,查继佐只是自证清白而已。

其实,看査继佐的人生履历,反倒是怀念明朝多一些。

崇祯六年(年)査继佐中举人。明亡后,他追随鲁王监国,授兵部职方,率军在浙东赭山(海宁西南)打败过清军。

鲁元年(年)清军攻占绍兴,鲁王小朝廷灭亡。他隐居海宁,后又到杭州讲学。

他的遗作中有一本书叫《罪惟录》,这是一部纪传体的明史,取孔子“罪我者其惟春秋”(知我罪我,其惟春秋)之义

他在《自序》中表示,自己是明朝人,不是清朝百姓。书中都用明朝年号一直用永历十八年,表达自己对明朝的故国之思。对清朝或称“满人”,或称“后金”,或称“建彝”、“建虏”,或称“东师”、“北师”,绝不称“大清”,发泄对满人和投降派的愤恨。这本书比庄廷龙的《明史》更过分!而且写更早!

査继佐自然知道《罪惟录》如果公开就会遭到灭族大祸,所以修成后一直在夹壁墙里从不示众,把自己对明朝的故国之思满藏在心底。直到辛亥革命后,这本书才公之于世。

査继佐因明史案的牵连,下狱险些被处死。如果不是他及早证明自己的清白,那么查家恐怕也要满门抄斩或被流放了。

查家的后世子孙能对清朝有什么好感?

比起查继佐的坐牢险些被处死,他的侄子查嗣庭就惨多了,被戮尸枭示。

查嗣庭也是金庸查良镛的祖先。他在康熙四十五年(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雍正元年,查嗣庭由隆科多荐举,特令在内廷行走,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蔡珽又复荐举,授礼部左侍郎,加经廷讲官。

可谓官运亨通。

但他很快就卷入了政治斗争,成为牺牲品。雍正四年(年),他任江西乡试正考官,因为出题中第四题“百室盈止妇子宁止”,试题中先有“正”,后有“止”字,如同汪景祺《历代年号论》“一止之象”的说法,被雍正强行牵扯进汪景祺案。

但其实这是雍正故意掀起大案来打击隆科多而已,查嗣庭不过是个牺牲品。

查嗣庭被捕入狱,官府在家中被抄出《维止录》,所载“狂妄悖逆”之语,对康熙帝怨恨讪谤极多。书中他记载了“飞蝗蔽天”等道听途说之事,肆意诋毁清朝天怨人怒,还发现他与其他王爷之间有密切的往来。这让雍正非常愤怒,想要处死他。

雍正五年(),查嗣庭自杀谢罪死于狱中,但仍被戮尸枭示。其子十六岁以上判斩刑,十五岁以下流放,其妻与二儿媳被定发配边疆为奴,途中双双自杀。

浙江停止浙江乡试、会试三年,史称“查嗣庭试题案”。

这件事在民间传说中他以“维民所止”为题,此句出自《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结果遭到弹劾说“维止”二字系雍正去头,所以入狱被杀。

还有一个查家人也很倒霉,就是查嗣庭的哥哥查慎行。

查慎行,本名嗣琏,后改名慎行。浙江海宁人,清代诗人。

他仕途坎坷,很晚才中举,但文名显赫,曾在纳兰明珠府中教授其次子纳兰揆叙。

康熙二十八年,在孝懿仁皇后病逝尚未除服的“国恤”期间,查嗣琏在洪昇家看《长生殿》,遭人弹劾被驱逐回籍。

经此打击,查嗣琏将名字改为慎行,意在提醒自己谨言慎行。

康熙四十二年(年)刻苦攻读多年的查慎行终于中进士,成为翰林院编修,入值南书房。后因病回家。

但雍正五年(年),弟弟查嗣庭犯案,查慎行也遭牵连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雍正开恩特许其归返乡。家中遭此大难,骨肉分离,查慎行精神遭到重创,不久病逝。

查嗣瑮,查慎行之弟。清康熙三十九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升至侍讲。后因弟查嗣庭文字狱案受株连,谪遣关西,卒于戍所。

由此可见,虽然查家在清朝年间有多人做官,但因为卷入政治斗争之中,许多人命运十分悲惨,轻则贬官,重则被杀,甚至祸及家人。

有这种家族悲惨经历,查家子弟能在心中认同清朝吗?还能说金庸是“满遗包衣”吗?

恐怕在查家子弟心目中,对清朝屠戮他们先人刻骨铭心,怨恨反而更多一些吧。

相反,在《鹿鼎记》中,金庸反而对明郑被施琅攻灭十分伤感。

书中写道:“韦小宝……茫然若失,想不到台湾居然已给施琅平了。但台湾一平,大明天下从此更无寸土,也不禁有些惆怅。他年纪幼小,什么满汉之分,国族之仇,向来不放在心上,只是在天地会日久,平日听会中们说得多了,自然而然也觉满州人占我汉人江山十分不该。……想师父一生竭尽心力,只盼恢复大明天下,就算这件大事做不成功,也要保住海外大明这一片土,那知师父被害不久,郑克爽便即投降,师父在阴世得知,也必痛哭流涕。”

“韦小宝大怒,叫道:‘红毛鬼这般残忍,比大清兵在我们扬州屠城还要狠毒!’施琅和路副将面面相觑,唯有苦笑,均想:‘这少年说话当真不知轻重。’”

韦小宝在台湾抓住施琅的对郑成功的祭文大做文章,明里暗里挖苦讽刺,让施琅对他都起了杀心。

“韦小宝道:“原来如此。施将军是在自比伍子胥。”施琅道:“伍子胥是大英雄、大豪杰,卑职如何敢比?只不过伍子胥全家遭难,他孤身一人逃了出去,终于带兵回来,报了大仇。这一节,跟卑职的遭遇也差不多罢了。”韦小宝点头道:“但愿施将军将来的结局,和伍子胥大大不同,否则可真正不妙了。”施琅登时想到,伍子胥在吴国立了大功,后来却为吴王所杀,不由得脸色大变,握着酒杯的一只手不由得也颤抖起来。”

“施琅又惊又怒,心想一不做,二不休,你如此诬陷于我,索性将你三人尽数杀了,也免得留下了祸根;言念及此,不由得眼中露出凶光。韦小宝见他突然面目狰狞,心中不禁一寒,”

所以说,不要人云亦云,要多读书,才能得出自己的判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7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