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蒋勤勤
西施之沉,其美也。
——《墨子·亲士篇》
旖旎的太湖上,淡绿色的纱裙映着女子的绝世容颜,身旁负手而立的男子,一袭白衣,气质高华,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女子名西施,男子名范蠡。
这是后人对英雄美人的无限祝福,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对爱情的美好幻想,且不去论它们的真假,先让我们来听一听,两千多年前,西施,这个有着四大美人之首称号的倾城佳人,她的故事,是如何的让人辗转反侧,魂牵梦萦。
01
两千多年前的浙江诸暨,有一座山,名为苎萝山,有一条溪,名为浣沙溪。山下村里的女子常来溪边浣纱,依山傍水的环境,总能养育出世间最美的姑娘,沉鱼西施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公元前年,允常死,越王勾践即位,吴王阖闾也就是夫差的父亲听闻,便兴兵攻打越国,结果兵败被杀,吴国举国哀悼,史称檇李之战。
也许这一刻,故事还和西施没有什么关系,不过是些征服者之间的游戏,西施依旧还是溪边那个淳朴的浣纱女,有着暗自爱慕的情郎,默默幻想的未来。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尔父乎?”
“唯。不敢忘。”
夫差让人日日提醒自己的杀父之仇,勤奋练兵,期望有朝一日灭越复仇,一雪前耻。
越王勾践得知后,决定先发制人,而当时身为越国大夫的范蠡,屡次劝阻,只可惜勾践少年心性,总忍不住万丈豪情,急于创建自己的雄图霸业。
于是勾践兴兵攻打吴国,双方在夫椒展开激战,越国惨败,勾践被俘。
春秋末年,哪一方土地都在上演着逐鹿争霸,这是一个缔造英雄和传奇的时代,但同时,这也是一个烟雨年代,当红颜失去了色彩,一切只为摧毁,一抹风情的背后,是谁的多情,又是谁的无情。
吴王夫差本可以听从伍子胥的建议将越国一举歼灭,收入囊中,可他却选择了议和,留下了日后的无穷祸患。
勾践日日卧薪尝胆,不忘败国之辱,听从文种、范蠡等贤臣的建议,鼓励生产,富国强兵,并在民间广泛搜罗美女,以期迷惑吴王。
故事就从这里缓缓走向了悲情,越王的命运,吴王的命运,西施的命运,范蠡的命运,开始一点一点的交织,织出一段千古情缘,织出一段伊人往事。
02
《嘉泰会稽志》中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苎萝山卖薪女,曰西施。”
就这样,西施的命运生生的被征服者所改变,在原本最纯真美好的年纪,再不能伴着汩汩溪水肆意欢笑,美貌将她送上历史,执意赋予她一段华丽璀璨,待日后落下帷,,却早已不是她想要的结局。
西施在宫中学习三年,天生美貌,如今已似九天仙女,月里嫦娥,莫说吴王,世间又有哪个男子会对这样的女子不动心。
站在吴王面前的西施,吹气如兰,秋水如波,吴王自当迷恋,无上宠爱,至此终生。
吴王为西施大肆修建离宫,冬宿姑苏,夏歇馆娃,朝下以蔽景,夕卷以待月,西施的一颦一笑,哪怕生病时的一皱眉,在吴王看来,都值得用整个天下来陪衬。
在《庄子·天运》中,记载了一则故事,“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
这便是“东施效颦”成语的来源。
西子之美,五千年她是唯一,姑苏台上,怨不得君王贪看西施,美人美景,总要有人迷失,方对得起属于西施的这一段传奇。
03
在今天江苏省境内的灵岩山上,还留有一条长廊,名为响屐廊,是当年西施跳响屐舞的地方。
响屐舞相传为西施首创,廊下挖空,排列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脚穿木屐,裙系小铃,木屐沉重的“嗒嗒”声和铃儿清脆的“叮当”声相互交织,在缸的回响声中西施翩然起舞,婀娜多姿,宛如空谷幽兰,碧水清莲。
汉代赵飞燕曾创七盘舞让成帝看得如痴如醉,西施的响屐舞自然也让吴王为之倾倒,日日沉湎于其中,亲小人,远贤臣,国事日渐荒废。
公元前年,伍子胥出使齐国,奸臣伯噽趁机诬陷伍子胥谋反,吴王听信,一把属缕剑送至伍子胥面前。
伍子胥拔剑自刎,只留下一句“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一代忠良,不堪国破,终究死不瞑目。
当真应了宋代王禹的那首诗:
廊坏空留响屐名,为因西施绕廊行。
可怜五相终死谏,谁记当时曳屐声。
吴王听闻伍子胥的最终遗言,怒不可遏,用鸱夷裹住伍子胥的尸体抛入钱塘江中,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所以至今,民间还有端午节是纪念伍子胥的说法。(苏州端午纪念伍子胥作为中国端午习俗之一,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04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公元前年,越王勾践再次兴兵,吴王霸业,转瞬烟消云散。
姑苏台上,看着满目疮痍的故国,吴王已无力回天,回身望向西施,这个他爱了一生的女人,无论如何,成败已定…
想起第一次在吴王宫见到西施,殿上的女子盈盈看向自己,自此,他的眼中便只有她一人,山河霸业算的了什么,倒不如与伊人斯鬓终老。
他是吴国的王,是要雄并天下的霸主,越国的伎俩,他怎能不一清二楚。
九年前的黄池之会,吴国倾全国之兵逐鹿中原与晋会盟,越国趁机偷袭,这是西施到吴王身边的第八年,越国如此胆大猖獗,夫差即使再蠢再笨,也不可能毫无察觉。
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如果这是你想要的,千里河山,拱手他人又何妨…
吴王扯下一块儿白布,蒙住双眼,他无法在阴间面对死去的伍子胥,他知道,他错的太多太多。
提剑的那一刹那,西施,我再难护你周全,你纵使无情,我也不悔深情…
05
也许是文人墨客舍不得放弃这么一段风月佳话,不愿看绝世佳人就这么春尽凋零,所以,在西施的身上,比起复国,她和范蠡的爱情故事,或许更令人怀想。
自古由此流传下来的戏剧话本也颇多,《姑苏台范蠡进西湖》、《少室山房笔丛》等等,其中以《浣纱记》最为完整诗意。
范蠡字少伯,虽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因不满楚国政治黑暗,遂投奔越国辅佐勾践。
夫椒战败后,范蠡奉命寻找美女,在苎萝山下,与清丽秀雅的浣纱女一见钟情,浣纱女扯下一缕浣纱,从此便订了白首之约。
那浣纱女名为施夷光,住在村子西边,故人称之为西施。
西施貌美,连鱼儿见了它也会忘了游水而沉入水底,少伯自是深爱至极,可国恨尚在,他无法携西施去过想象中那神仙眷侣的生活,动荡的年代,总是上演着这样的无奈,既然必做沟渠之鬼,又何暇求百年之欢,终究,范蠡还是将西施带回了越王宫,让西施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西施在越王宫学习了三年的礼仪歌舞之后,由范蠡送往吴国,相传,从越国到吴国,范蠡和西施走了三年,迤逦入烟霞,沉醉在山家,一入吴宫门,或许此生不复相见,怎不拼把春衣沽酒,唱一声水红花也。
一去姑苏无复返,岸旁桃李为谁开。
十几载的吴宫生涯,西施日夜思念着范蠡,听她为吴王唱的歌里,蕴含了多少思忆愁情…
秋江岸边莲子多,
采莲女儿棹船歌,
花房莲实齐戢戢,
争前竞折歌绿波,
恨逢长茎不得藕,
断处丝多刺伤手,
何时寻伴归去来,
水远山长莫回首。
终于,时机到来,吴国被灭,夫差自刎在她面前,惶惶不安中,她终于见到了那个在她梦里无数次出现的身影,她在他怀里瑟瑟发抖,他将剑丢在一旁,抚着她柔软的青丝,真好,一切都结束了。
在全剧终《泛湖》一出中,范蠡带着西施泛舟太湖,一叶扁舟,不知所终。
不止是《浣纱记》中有这样的结局,杜牧《杜秋娘诗》中也有“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越绝书》中有“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二人同泛五湖而去”等。
也许,只有这暗随流水到天涯的美好结局,如此纤尘不染,如此诗情画意,才配得上绝世西子。
06
戏剧终究是戏剧,其实西施和范蠡之间,又怎么会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若说有,也只是范蠡爱慕着西施罢了…
范蠡生于公元前年,遇见西施时已接近知天命的年纪,而西施不过二八年华,一见钟情未免太过于不真实。
也许,他也如王维感慨的那样: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他爱上了这片天地,当然也包括,这片天地里的人。
又或许,他只是怜爱,他的出现,不由分说的便将眼前女子的一生彻底改变,她不再属于田野山林,不会再有鱼儿因为她浣纱时的倒影而沉落,明月秋水,渔舟唱晚,都将不会再出现于她的生活里。
西施用美拯救了一个王国,用美毁灭了一个王国,青史之下,她该如何存在…
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死,良犬就烹。
越国大败吴国后,范蠡知越王勾践为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故化姓名为鸱夷子皮,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后来转而经商,三散家财,被誉为一代商圣。
司马迁《史记》中专门辟有《货殖列传》,盛赞“范蠡三迁皆有荣名”,世间大夫,聪慧者云集,鲜有如范蠡者,功名利禄,不过一缕浮云,倒不如放肆于天地之间,只是不知道,偶尔路过山涧幽泉之地时,会不会不经意间想起,那曾经美得惊心动魄的浣纱女。
07
抛开与范蠡扁舟而去,真实历史上的西施,又是怎样的结局呢?
吴国被灭国后,西施在历史里的身影,到此也戛然而止,徒留正史野史众说纷纭,话本小说衍生不息。
最为可信也最为真实的结局是,被越夫人沉湖而死。
《东周列国志》中记载,“勾践搬师,带回西施,越夫人,潜使人引入,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
西子之美,能令吴亡,必然也使越王心动,可美貌何罪,西施何错,年少离家,以娇弱之身担复国重任,只恐吴王不贪恋她,柔媚明艳,她也怕有一天,在这醉生梦死、穷奢极欲中迷失自己。
终于,当她以为一切都将结束,终于可以不再假意迎人,可以重回那一片山水时,却被冠以亡国的恶名。
当年离国时皆嘱她诱吴王恋酒迷花,去贤用佞,而今却冰冷相加,用胜利者的面容换上另一幅姿态,一句亡国之物,就让西施只能永生永世在污泥中承受世人咒骂吗?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明朝杨慎的《丹铅录》中也有述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所谓“鸱夷”,简单来讲就是皮囊之意,当年伍子胥被吴王沉尸江底,也曾用鸱夷裹住,所以人们说,越国此举,是为了悼念伍子胥。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已极度气愤,当权者竟可以这样堂而皇之的无耻,西施固然貌美,可又是谁将她献与吴王,当时处心积虑只为倾覆吴国,而今目的达到,却可以背信弃义,如此道貌岸然,不怪最后也落得个灭亡结局了。
《货殖列传》中最后提及,范蠡乃乘扁舟,泛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鸱夷子皮,也不知少伯是在怀念伍子胥还是在怀念西施。范蠡与伍子胥同为楚国人,先后出逃投奔他国,政治遭遇的相似,也许更能体会彼此的心境,可各为其主,便只能在死后与他惺惺相惜了。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
至于西施,范蠡也自当怀念,泛舟五湖,也许只是想找个栖身之所,来慰藉西施罢了。
自刎随吴王而去,是我一直以来最愿相信的结局。
难道吴王所给予西施的爱,还不够多吗?
几千个朝夕共处。
十几载春秋相伴,西施毕竟是一个女子,也许早在时光的流逝中爱上了这个注定要被自己覆灭的男子,所以,当夜半钟声最后一次传来,当响屐已成绝舞,西施终于,可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了。
惟愿此生,莫怪倾国莫怪妾,只愿来生,不负如来不负卿。
08
在今天的福建一带,有一道著名的美食,名为西施舌,是一种叫“沙蛤”的海产壳类做成的。
一说是西施有口难言,不甘心被沉尸江底,化作沙蛤尽诉冤情,还有说法是男人们都幻想与西施香舌缠绵,而女人们则感慨红颜不易,穷尽一生也不过是凄惶结局。
在民间传说里,认为珍珠是西施的化身,这倒有别于,妲己被视为狐狸精转世,赵飞燕的前世是燕子精等以往的坊间传闻,不仅如此,西施也没有像杨氏玉环一样遭受刀笔吏的口诛笔伐,无论历史形象,还是文学形象,总还是偏向正面的,也许,这是命运给西施的唯一眷顾了。
因为西施,和她们不同。
西施远离故土,忍辱负重,一颦一笑都只为家国大业,吴国视她为亡国之物,可她亡的却不是自己的国家,即便争宠,也没有半分是为了自身利益,她若有心,何必处处费尽心机魅惑吴王,凭西子之才情,想要与吴王安逸一生,也并非至难之事。
亡国是吴王自己选择的下场,怨不得西施。也许她早能料到吴亡后自己的命运,祸水之名,岂有国界之分。
她所走的每一步,哪步能由她,这段浮华的背后,她得到了什么,若说妲己的千古骂名是因为她的所作所为斑斑劣迹,可西施,她只是用一个人的浮世清欢,换得了使命中的国之将倾而已…
伊人已逝,再多的言辞也不过是看不见的身后名。
09
谋臣本自系安危,贱妾何能作祸基。
但愿君王诛宰噽,不愁宫里有西施。
——宋·王安石《宰噽》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这是王安石面对明妃昭君时的感慨,介甫总是懂这些女子的,他不是只会说着亡国祸水的俗人,若没有奸臣伯噽,凭西施一人之力又怎么可能轻而易举将吴国覆灭。
臣子无能,君王不贤,又何必将罪责推于一女子身上,不要说什么西施是有意亡国,褒姒妺喜杨玉环,哪个又是敌国派来的,还不是一样的命运,一样的失色于历史…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既然气数已近,就别说天意如此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唐·王维《西施咏》
王维这首诗,暗含了太多的嘲讽之意,西施并没有真正的走进他的心里。“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都说人生浮沉,全凭际遇,可什么算浮,什么算沉,我们又怎么会知道,“越溪女”和“吴宫妃”之间,西施更想选择哪个。
的确,她有着世人难以望其项背的美貌,无论贫贱富贵都让人艳羡的美貌,可谁又说过,美貌就得让世人皆知……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征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唐·李白《咏苎萝山》
比之王维,李白的诗更纯粹些,在他眼里,西施是可贵而可悲的,原本可以只做个浣纱弄碧水的无忧女子,如今却要为国之仇恨深锁后宫。
不知浪漫的太白是相信她与范蠡泛舟五湖而去,还是尸沉湖底,再无所踪…
我想,一定是前者。
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
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
——唐·李商隐《景阳井》
张丽华是陈后主的妃子,二人曾海誓山盟同生共死。
景阳井是南朝陈景阳殿之井,又名胭脂井,公元年,隋朝派兵攻打陈朝,陈后主与张丽华躲与此井,后被隋兵所获,隋兵认为张丽华是亡国之物,便将其杀死,而陈后主却依旧苟且偷生,将昔日誓言忘却脑后。
又是一个可怜女子,不过与西施比起来,却差了些悲情。
李商隐是相信西施被沉江了的,同样是世人所谓的红颜祸水,可西施的死,连埋葬她的浊泥也变得冰清玉洁。
景阳井又称胭脂井,似乎预示着,古往今来,所有胭脂的命运…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清·林黛玉《五美吟》
《洛阳女儿行》当中,有这样一句: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曹雪芹却借林黛玉之口说,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不知为何,王维在面对西施时,总带着些名利之心,他似乎觉得西施是幸运的,有着倾国倾城的美貌,可以不再贫贱,不再是一个小小的浣纱女。
其实世人又何必耻笑东施,都说倾国倾城,倾的不过是他人之眼,绝世如西子,连白头都未能在史书中留下,早早的没了身影,就连自己的爱情,也自始至终都不知道在哪里,她嘴边的微笑,还有几分是真心……
氤氲散去,
不见伊人,
若是深躺湖底,
但愿永生沉睡,
倾国貌,
倾了谁的一世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