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没有他,台湾必将沦为外邦施琅是叛贼

治疗白癜风花多少钱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220319/10461911.html

熟读金庸武侠小说《鹿鼎记》的朋友应该看过,其中有一位明末将领施琅投奔满清,被朝廷闲置不用,施琅一心想清廷出兵攻打台湾的澎湖列岛,为家人报仇并收复台湾领土,还因此而贿赂韦小宝,结果被韦小宝给“涮”了一顿。

施琅银幕形象(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施琅此人并不是金庸老先生杜撰的,历史上确有其人,他的遭遇和小说中的也所差无几。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明末清初的著名军事家,水军将领,“靖海侯”施琅。他到底是明末的叛贼还是清初的功臣呢?

施琅银幕形象(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施琅是福建晋江人,土生土长的海边人。施琅早年时期曾跟随身为“华商海盗”,后率部属被明朝招安,成为大明海防“游击将军”的郑芝龙。也许是习惯不了当官受约束的生活,施琅后来又投奔了郑芝龙的儿子,打着反清复明口号的“国姓爷”郑成功的队伍。

“金子到哪里都是会发光”。没过多久,天生将材、战绩彪炳的施琅就被郑成功慧眼识珠,成了他手下的得力干将。

施琅(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伴君如伴虎”,郑成功这个台湾的“土皇帝”也一样。施琅因为某些原因触怒了郑成功,施琅和弟弟施显,以及他们俩的父亲施大宣都被郑成功给囚禁了起来。施琅肯定不愿意坐以待毙,略施小计的他逃出了郑成功的势力范围,但是父亲和弟弟被恼羞成怒的郑成功诛杀了。

杀父诛弟之仇让愤怒的施琅彻底的没了回头路,不顾一切的他归顺了满清王朝,誓要打败郑成功以报大仇。这个桥段是不是很熟悉?当年伍子胥也是这样被逼无奈的,为报家仇忍辱负重,最后才领着吴兵荡平了楚国。

郑成功(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后世的我们没有资格指证谁对谁错,今天我们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分析一下施琅和郑成功之间的恩怨情仇,还有施琅归顺满清是利是弊的功过是非客观评价。

施琅是水军将领中的人才,领兵之人个性必定强势偏执,这是历史上所有武将的通病。而郑成功的脾气个性与施琅相近,两个人经常火星撞地球。施琅原本就因为一些战略方针和民间征饷问题与郑氏高层有分歧,之间冲突不断,后面更是因为擅自处斩了郑军中地位较高的曾德,招致郑成功的大怒,将施琅三人投进了大牢。

施琅(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施琅想办法逃回了大陆躲避了起来,并找了私交甚好的同僚,同在郑氏军中为官的副将苏茂,前去找郑成功代为说情。谁知性情脾气火爆的郑成功不但不与施琅和解,知晓施琅藏身之所的他反而派出杀手,前去刺杀施琅,行动失败后,郑成功将施大宣、施显两父子当众处斩,把施琅彻底逼到了他的对立面,为抱大仇投靠了满清政府。施琅与郑成功昔日情谊烟消云散,成了不共戴天的死敌。

施琅杀死曾德,身为领兵治军之人,必定有他的顾虑和目的,“法不责众,但法不严不足以服众”,为了带好底下的大头兵,不杀不能服众,杀了树立自己威信,但是却落了郑成功的面子。不管曾德和郑成功的关系是怎样,在郑成功心目中也许认为,曾德虽然在施琅麾下,但施琅无权将曾德处死,这么做将郑成功置于何地?说白了,就是一个为了面子,一个为了里子。

施琅(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自康熙大帝平定三藩之乱后,满清坐稳了汉族江山,让台湾郑氏政权的“反清复明”成了妄想。明白光复明朝无望的郑氏政权,只想保持眼下割据台湾的局面;而清廷也是主张招安,不费一兵一卒将台湾省纳入满清版图之中。

于是,双方在一次又一次的谈判中处于胶着状态。郑氏政权希望仍能保留旧明遗风长期驻守台湾,不剃发不归降,仿照外邦“称臣进贡”;这种假设短时期内也并非不可能,但时间一久,谁也不能保证宝岛台湾会不会从中国被分裂出去。康熙大帝采纳了朝廷大臣的意见,“先礼后兵”,清廷作出了很大的退步,郑氏政权归顺后依旧可以在台湾居住,但必须要成为大清臣民,台湾是中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施琅攻打台湾(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施琅在任大清福建水师提督期间,也曾拼命劝说朝廷不能放弃台湾省。可以说在施琅心目中,祖国统一是第一位,在国家大事之前,杀父之仇可以暂时搁置,说明施琅心胸中还是有着民族大义,“唯有四海归一,才能边疆无患”。在施琅几经周折的努力下,清廷才最终下定决心收复台湾。施琅的一生几乎都在为台海问题而奔走,为实现祖国统一坚持不懈的努力,他赤诚的爱国心和思想无愧于后人。详细可以了解这套清史通鉴全套,其中就有施琅收复台湾的过程和决心,很多值得后人推敲和思鉴。

¥10清史通鉴全集正版全套4册大清全史白话文版中国历史类书籍资治通鉴二十四史记通史中华书局国学经典历史书籍畅销书淘宝¥58.8¥购买

年,郑经病死承天府,台湾内部政权又开始大乱,台海政局动荡不安,施琅被清廷授旨,积极部署攻打台湾战事事宜。

施琅攻打台湾(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年,施琅和福建总督姚启圣率大清水师一同攻打台湾和澎湖列岛。

年6月,施琅率领的大清水师与台湾郑氏水师在澎湖海战中大捷,满清终于奠定了中国东南沿海的疆域版图。施琅为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所作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

与伍子胥不同的是,当施琅攻下台湾后,郑成功已死,他并没有去找郑成功的后人报当年杀父弑弟之仇。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报仇时,他说:吾此行上为国,下为民尔。断不报仇!当日杀吾父兄者已死,与他人不相干,郑家肯降,吾亦不杀。今日之事,君事也,吾敢报私怨乎?施琅意思是我打这一场战不是为了报仇,上为国家,下为黎民百姓,当年杀我父亲和弟弟的人已经死了,跟别人毫无关系,今天的事,是国家大事,我怎么能公报私仇呢?可见施琅的心胸宽广,决非记仇之人。

台湾回归之后,清廷臣子对台湾岛的去留引发了争议。大部分目光短浅的朝臣认为台湾领土狭小,对大清帝国的版图意义不大,甚至连康熙大帝都这样认为。

清末大清水师(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只有一小部分臣子主张守而不弃,施琅就是其中的坚守派。施琅不止一次上疏,奏请清廷不能放弃台湾,因为他明白台湾对于中国大陆重要的地理战略位置和重要性。台湾岛是扼守江浙闽三省的战略咽喉,若是弃之不守,将来必定酿成亡国大祸。最后,康熙大帝在施琅等大臣的力谏下,改变了主意,在台湾岛内设行政机构进行治理。

施琅虽然由明降清,但他所做之事“功在当今,利在千秋”,只是为了收复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没有丝毫功利和复仇之心。我们也应该谢谢郑成功和施琅这对冤家,因为他们的努力,宝岛台湾没有落入外邦之手,而成为东南沿海一带最坚固的国门。

相信有一天,它一定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以上文字,如果喜欢,请点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