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以妙笔改编谢小娥传,创作杂居剧

免费视频网站vip账号 http://m.360xh.com/xinwen/3260/66346.html

《龙舟会》是王夫之唯一的杂剧作品,在剧目命名、故事题材的选择上体现了船山渊博的学识,融入了其特定的人生经历,紧扣了时代主题。首先,剧本以《龙舟会》命名不是随意为之,而是经过了其缜密的思考,“龙舟”一词既有对伍子胥、屈原忠臣精神的追求,也有对谢小娥“孝悌”的宣扬。

其次,船山结合时代背景及自身经历对谢小娥故事进行改编,增强了剧本的现实性和时代性。最后,选择“女性复仇”为母题,顺应了女性解放的潮流,有助于打破男女的性别差别,增强女性的社会地位。同时,能够引起读者的同情和反思,激起遗民的反抗和信心。

“龙舟”的文化意蕴

“龙舟”一词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南方有举行龙舟竞技的习俗。对于这一习俗的产生原因,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比较流行的有四种说法:纪念越王勾践说、纪念屈原说、纪念曹娥说、纪念伍子胥说。

一、纪念越王勾践说

在桐乡一带流传着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的说法。高承在《事物纪原》中对端午竞渡有过简短记述,其言端午划龙舟“起于越王勾践”。勾践败于夫差后,假意投诚,实则卧薪尝胆,伺机而动,而要想打败吴国,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水军。

为了不引起吴王的怀疑,范蠡和文仲等谋士献策,利用端午节庆贺,举行一次龙舟竞技,并上报夫差,夫差只顾龙舟竞技的热闹,却毫无察觉其后的阴谋,而勾践趁此暗中训练出了一支强大的水军。

到了端午节这天,勾践用三只做成龙形的船,向吴王献上了一场精妙绝伦的水上龙舟竞技比赛。从此之后,端午节划龙舟就成为当地重要的民俗活动。

二、纪念屈原说

屈原投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哀痛,很多百姓自觉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有位渔夫拿出自家所做的饭团和鸡蛋等食物,投入江里,喂饱鱼虾,以护屈原之身,其后人人效仿。后来人们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便利用楝树叶将饭团包起来,在外面缠上彩丝,后逐渐发展成粽子,并且将送粽子的船打扮成龙的样子,以“龙”来震慑鱼虾鳖蟹。

三、纪念曹娥说

东汉时期关于“端午节”的说法,又加入孝女曹娥。传说在很久以前,浙江上虞古舜江西岸的凤凰山下,有个叫曹家堡的小渔村。在一次祭神仪式中,一名渔夫被卷进滔滔江水中。其女儿曹娥沿江寻找七日无果后,随即投入江里。

时间来到了五天后,正是五月五日,曹娥才和父亲一同出现在水面上,只不过都已经去世。为表彰其孝义,世人为其修建了曹娥庙,并且每年的五月五都会在庙前举行盛大活动,后逐渐演变为端午习俗。

四、纪念伍子胥说

东汉的邯郸淳为表彰曹娥孝行写了《曹娥碑》,碑文上说其父曹盱“为迎伍君,迎涛而上”,伍君便是伍子胥。相传伍子胥死后,就在越攻吴的时候,潮水汹涌,江面上古乐大作。百姓看见伍子胥身披战甲,立于潮头,百姓都认为这是天帝垂怜伍子胥竭尽忠心,封其为钱塘江涛神。

王夫之自幼跟随父兄学习,诗词文等无一不通,晚年埋头著述,学识渊博。他将改编后的《谢小娥传》命名为《龙舟会》,这不是他想不到一个能够概括全剧内容的名字,而是他对“龙舟”一词的渊源十分清楚了解。

这一命名不是一个简单地改头换面,它蕴含了王夫之深深地思考,是他借这部杂剧向世人传达自己的道德操守和政治理念。总之,“龙舟”一词的选取是王夫之深思熟虑之后,里面包含了王夫之对南明皇帝的希冀,还有对屈原、伍子胥般忠臣的追求以及对曹娥“至孝”的肯定。

“女性复仇”主题的嬗变

复仇主题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渊源。自人类产生伊始,复仇便随之出现,并逐渐登上历史舞台。从茹毛饮血的原始人类时期直至现代社会,复仇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面貌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复仇者从其性别来说,可以分为男性复仇和女性复仇,而女性相对于男性来说,一般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女性复仇这一主题尤其受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