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历史心理小说第一人陈禹安说,“所谓历史,其实是一间巨大的心理实验室,一打开门,看到的却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在“心理吴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吴》)中,他把那些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心理挖掘的淋漓尽致。《鞭楚》记录的是在春秋末期,楚吴越三个南蛮国家数十年间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恩怨情仇的故事。
当两颗血淋淋的脑袋高高悬挂后,杀人,就这样以一种极其恐怖的力量让约束力较弱的弱情境瞬间转化为具备极强约束力的强情境。校场,就在这一瞬间变成了战场。宫女,就在这一瞬间变成了战士。
孙武命令从队伍中又挑出两人担任左右队长,然后再次申明军令:一鼓起立,二鼓旋行(左右旋转),三鼓合战,鸣金收兵。
权威已立,号令既出,敢不严从?
只见这两队娘子军左右进退,回旋往来,毫发不差,而且自始至终,寂然无声!
孙武这才露出满意的笑容,命令娘子军原地待命,自己去见阖闾复命,说:“士卒已经训练完毕。大王如有差遣,即便是赴汤蹈火,也不敢稍有退却!”
孙武以为自己成功地证明了没有吹牛,不负使命,很快将得到阖闾的重用。但他却没想到,阖闾对他的态度已经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
孙武不知道,他今日的情境和当年田穰苴的情境至少有三大不同。而正是这三大不同,很可能导致这叔侄两人的命运有着一个相同的开头,却只能接受截然不同的结局。
那么,到底是哪三大不同呢?
首先,田穰苴已经获得了齐景公的正式任命。这一任命朝野皆知,是一个既定事实。虽然齐景公在田穰苴抗命不从时可以收回成命,撤了田穰苴的主帅之职。但这样做,不仅仅是伤害了田穰苴,而且也会让齐景公自己大跌面子。毕竟,这个任命是他自己的决定。没有人喜欢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推翻自己的决定。而孙武虽然对前来阻止的伯嚭说:“我已受命为将,将在军,虽君令而不受。”但这只是孙武一相情愿的说法。事实上,孙武并没有获得阖闾任何正式的任命。就连阖闾本人,也只是将这一次操演视为一场游戏。
其次,田穰苴面对的是真实的战场情境。当时外敌入侵,军情火急。齐国无人,才会给田穰苴以出头之机。同时,庄贾的迟到,确实是贻误军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整个形势对于齐景公来说,就是一个强情境。强情境对于人的行为约束力是很大的。齐景公就算心有不满,也不敢轻易免掉田穰苴的军职,以免无人应战,导致国破家亡。而孙武面对的不过是一场操演。阖闾虽有伐楚称霸之心,但也不急在一时。没有了孙武,他完全可以继续再另寻良将。这样的弱情境下,阖闾要想对孙武有所处置,就不太会缩手缩脚。
再次,田穰苴的军营与齐景公的王宫相距路远。等到庄贾的手下赶回报信,再等到齐景公的使者带着赦免的命令赶到时,时间早已过去多时,庄贾早已人头落地。木已成舟,势难挽回。而田穰苴对齐景公使者的处置,明显是留有情面的。这两者之间的拿捏,田穰苴把握得非常之好,充分展示了他成熟的政治智慧。而在孙武的情境中,阖闾与校场近在眼前。当阖闾看见二姬被绑,马上就做出了反应,立即让伯嚭持节赶去求情。伯嚭赶到时,二姬尚未被斩。而孙武对代表阖闾本人的伯嚭也丝毫未假以辞色。这等于是在有可能遵循阖闾求情赦免令的情况下直接违抗了他的命令。阖闾难免会想,一个尚未被正式任命的孙武,就敢于抗命不从,一旦让他大权在手,谁还能控制得了他呢?
另外,宠臣和宠姬虽然都深受君主恩宠,但到底还是有区别的。宠姬与君主有肌肤之亲,鱼水之欢,显然更胜宠臣一筹。
从上述几点也可以看出,孙武与田穰苴相比,在行事处置上还是显得生硬、稚嫩。实际上,他并一定非要完全生搬硬套田穰苴的做法(两者所面临的情境是如此的不同,怎么能一成不变地模仿呢?)。如果在伯嚭前来求情之际,退让一步,免去两位宠姬的死罪,另以其他的惩罚替代(想一想后世三国曹操的割发代首的故事就知道了,详见“心理三国三部曲”之《心理曹操》)。这样,不但孙武的权威仍然可以树立,而且阖闾也会欣然接受这样的做法而不会心生不满。
当然,这样的应时变通,需要对人性和社会的更深刻的洞察与把握。对于刚刚出山的孙武来说,这样的要求可能也是太高了一点。哪一个初入职场的人,不是在碰得头破血流之后,才学会了种种圆通之道?
这阖闾又是一个多情之人,对这两个宠姬爱不释手。孙武不顾他的求情,硬将两个宠姬斩首示众,令阖闾十分不快。所以,等待孙武的命运很可能是:赢得了面试,却丢掉了工作。
人们总是眷恋于不可复得的东西。阖闾吩咐将这两个爱姬厚葬于横山,并立祠祭祀,而他对孙武的态度也明显冷淡了下来,一连数日,不理不睬。
伍子胥见状,内心十分焦急。孙武是他请来的,也展示了超强的能力。如果阖闾不用孙武,那么伐楚之事又不知道会耽搁到什么时候。伍子胥拉上伯嚭,急急去见阖闾,希望能够改变他的态度。
伍子胥对阖闾说:“我听说,‘兵者,凶器也’,不可虚谈。诛杀不果,军令不行。如果大王真的想征讨楚国而称霸天下(原话是“征楚而伯天下”),那没有良将是不可能成功的。而除了孙武,谁还能帮助大王涉江过河,奔越千里,战而胜之呢?”
从这段话里,我们明显可以看出伍子胥的进步了。
他此前口口声声地追问阖闾,什么时候讨伐楚国,为我报仇?但现在,他丝毫没有提及自己的私仇,而是用了“征楚而伯天下”这样一个理由。原来是伐楚,现在是征楚。一个“伐”,一个“征”,一字之差,意义却大为不同。
“伐”是针对有罪之国的,明显带着感情色彩。而楚国所谓的罪,不过是针对伍子胥个人的,而不是针对吴国和阖闾的。“征”字则是一个中立的词。吴国要征讨楚国,不是因为楚国犯了什么对不起吴国的错,而是因为吴国要想“伯天下”就必须先干掉楚国。而“伯天下”并不是伍子胥的个人目标,而是阖闾的个人目标,从而也是吴国的国家目标。这样的一个转换,等于是伍子胥把一件私事包装成了光明正大的公事,再也没有假公济私之嫌了。用他人的目标和利益去说服他人,正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顶级说服绝技。而对伍子胥来说,无论是征楚,还是伐楚,名称不同,目的却是一样的。
伍子胥撇开了私欲的立场之嫌,就可以再进一步说服阖闾重用孙武了。否则,一旦阖闾再度怀疑他只是为了个人恩怨而喋喋不休,伍子胥的整个计划就要泡汤了。
在见到孙武之前,阖闾就有称霸之心。在见到孙武之后,阖闾如虎添翼,怎么会放弃称霸之心?只是他心伤爱姬惨死,担心孙武不受控制,这才会冷淡孙武。但这并不是说他真的想放弃孙武。
伍子胥看看阖闾的脸色并未转阴,继续进言:“大王,美色易得而良将难求。如果因为二姬而弃用孙武,那就无异于爱莠草(野杂之草)而弃嘉禾(稻粱之苗)了。”
说完,伍子胥示意伯嚭也说上几句,以坚阖闾之心。没想到一向对伍子胥亦步亦趋的伯嚭,竟然在旁一言不发。这个微妙的变化,正说明了此前孙武对伯嚭面子的伤害,也说明了伯嚭不是一个心胸宽大之人。
幸好阖闾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他想了想,二姬之死,已经不可挽回。如果再弃用孙武,损失就更大了。而且“因爱二姬而弃良将”的事情传播出去,对自己的名声也大为不利。思前想后,阖闾终于转过了这个弯,同意了伍子胥的请求,决定重用孙武。
阖闾召来孙武,任命他为上将军,号为军师,让他担任伐楚的主将。
听到这个任命,伍子胥内心隐隐有几分不快。当初,他举荐孙武的时候,明确地说是请孙武来当军师的。伐楚是为了给自己报仇,那么,这个三军主将当然是要由自己来担当的。否则,即便报了仇,也是师出无名。
但伍子胥随即想起了阖闾的猜疑,虽然自己不是主将,但总比耽搁下去,不能报仇强吧。这样一想,伍子胥对于孙武位居自己之上,也就不再耿耿于怀了。
伍子胥当即火急火燎地问孙武:“伐楚,兵从何方而进?”
没想到孙武说出的一番话,差点没把伍子胥气个半死……
心理感悟:模仿的成败关键在于变通。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最强大的助动力,是父母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礼物。陈禹安老师的重磅亲子课程《亲子滋养》,为父母们提供了一种“一辈子不后悔的全新养育方式”,帮助父母们塑造“滋养型亲子关系”。
亲子滋养
本课程可以:
1.帮助你真正了解你的父母:
他们的个性及行为怎样塑造了你?
2.帮助你真正了解你自己:
什么样的特质及经历让你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3.帮助你真正了解伴侣:
你们之间的互动模式组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养育磁场?
4.帮助你更好地了解你的孩子:
什么样的养育方式才符合他的天性和发展阶段?
课程主要内容有:
一、滋养和教养的四大本质区别
1.教养是父母中心的,滋养是孩子中心的;
2.教养是成就导向的,滋养是幸福导向的;
3.教养是强制推行的,滋养是融润引领的;
4.教养是单向影响的,滋养是双向互促的。
二、话语背后的潜意思:你会和孩子说话吗?
1.剥夺孩子的感受你不用有自己的感受,按我的感受来
2.无视孩子的感受你的感受不重要,我的感受才重要
3.攻击孩子的感受你的感受不对,我的感受才是对的
三、亲子沟通的12类错误方式
四、四种父母类型,你属于哪一类?
控制型——专制型
放任型——放纵型
冷漠型——冷淡型
滋养型——滋润型
五、信息冰山技术
1.观点
2.信息
3.重要性/紧迫性
4.目的
5.情绪
六、信念清单技术(核心清单)
1.必须清单
2.禁止清单
七、情绪价值观
八、家庭关系受力分析:个性与天性的人格造型
九、滋养型父母的五种角色
1.安全基地(土)
2.情绪容器(金)
3.天然权威(木)
4.超级玩伴(水)
5.冲突陪练(火)
十、滋养式沟通的超级方法:你说的每一句都会对孩子造成影响
1.滋养式沟通的四大前提
2.非语言沟通的七大策略
3.语言沟通的六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