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羽姓关的历史真实
关公,姓关,名羽,字云长,这是史书《三国志》明确记载的。正史《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
北宋东光人张预编写的一部中国古代名将传记《十七史百将传·蜀关羽》: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
北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卷六十:刘备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关公后裔关播为唐德宗检校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之职),据《旧唐书》(列传卷八十)记载,关播卒于贞元十三年(年)正月七十九岁而终。死后六年,白居易租关府东亭作为栖身之地,其文中多有称“故关相国”云。
北宋欧阳修、宋祁等合撰的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关氏出自商大夫关龙逢之后。蜀前将军汉寿亭侯羽,生侍中兴,其后世居信都。裔孙播,相德宗。
《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卷诸姓部之15关姓部列传》后汉关羽:按蜀志关羽传,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
元代巴郡胡琦所编《关羽年谱》、《广义祀典》、《关圣帝君世系考证》皆有记载:“圣帝姓关讳羽,字云长,出夏大夫关龙逄之后,生于汉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岁六月二十四日,终于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七日。”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劄记·关张之勇》中说:汉以后称勇者必推关(羽)张(飞)……二公之名,不惟同时之人望而畏之,身后数百年,亦无人不震而惊之。威声所垂,至今不朽,天生神勇,固不虚也!
山西运城西古村《关氏家谱》记载,关氏第一代始祖为关龙逄,至关羽时已是第37代。关龙逄是夏朝末代君主夏桀时期的大夫,因直言劝谏被夏桀所杀。
河南邓州《关羽族谱》,始修于康熙二十三年(年),详细记载了关羽后裔由山西迁往邓州的历史。书中记载“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州人,妣胡氏生三子:平、兴、索”。
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关氏族谱》,是清代咸丰年间修纂的。家谱记载:河南尉氏县《关氏族谱》最早是从山西运城西古村传抄过去而后续修的,尊关羽为圣祖,尊关龙逄为第一代始祖。
《南海九江关树德堂家谱》记载:树德堂先祖南雄公是关公后裔,祖籍山西运城市,于南宋淳熙年间从运城南迁至广东韶关。
不仅历代史书、关羽年谱、关氏家谱记载明晰,凿凿可据,各地关庙碑文中也明确记载关公姓关,名羽,毫无模糊空间。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年)大理寺评事董侹撰写的《重修玉泉关庙记》:玉泉寺西北三百步,有蜀将军都督荆州事关公遗庙存焉。将军姓关,名羽,河东解人,公族功绩,详于国史。
北宋熙宁八年(年)山西沁州人李汉杰在其为沁州关庙执笔的碑记中说:将军关侯,禀武之烈,而为虎臣,逸风可仰,庙貌兴焉。
南宋淳熙十六年(年)郑南撰写的《玉泉建加封英济王碑记》:关姓羽名,云长字也,河东解人。
元初大儒郝经撰写的顺天府《汉义勇武安王庙碑》:(关)王讳羽,字云长,姓关氏,解梁人。起义于涿郡,争战于徐、兖,奔走于冀、豫,立功于江、淮,而殁于荆、楚。其英灵义烈遍天下。故所在庙祀,福善祸恶,神威赫然。
元代寇禧撰写的定襄《新创关王庙记》:视之三国之际,得蜀将关侯其人,按本传,公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少通《左氏春秋》。
明嘉靖十七年(年)郑本功撰写的朔州《重修汉关将军庙碑记》:谨按,将军(关羽)河东解梁人也,起于汉末,事昭烈皇帝。间关荆、楚,以吞吴灭魏兴复汉室为心,功烈具载《三国志》。
明万历十一年(年)柳遇春撰写的沁水县《重修关王庙碑记》:(关)王,解梁人也,庙祀遍天下,而惟解为尤甚。予尝游蒲坂路,经于解,瞻拜庙貌,规制宏丽,威灵显赫,以为王生于斯,故享其祀亦安于斯。
清康熙十九年(年)二月,关公故里解州浚井时,发现关家墓碑及墓道,知州王朱旦据此撰写《汉前将军关壮缪侯祖墓碑铭》:侯祖石磐公,讳审,字问之,以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解梁常平村宝池里五甲。祖父关审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父关毅性至孝,父审卒后,在墓旁结庐守丧三年,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
二、指关为姓的民间传说
关公姓关,这是历史史实。千百年来,关公作为一种正气正义的精神象征,忠义信勇的文化符号,得到了古往今来,中华儿女的广泛认同。
关公自身的人格魅力,所代表的道德精神,被人民群众以各种形态如诗文、书画、雕像、戏曲、小说、歌舞、民俗表演、民间传说等世代传承下来。
关公的民间传说故事,在人民群众心中不断发酵,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族群的中国人都把内心深处的精神诉求、人格向往、道德理想,加诸在关公身上,共同把关公神化、圣化、美化成中华民族“亘古一人”、“万世人极”的英雄榜样、道德楷模、精神偶像。
民间传说是口头文学,是人民群众的艺术创作,这些传说故事比较通俗,在流传的过程中,增添了许多人为的想象和添油加醋的渲染,逐渐带上浓厚的传奇色彩,从而让故事内容越来越丰富和饱满,成为集体加工集体锤炼的艺术作品,形成民众的“集体记忆”。
这些传说通常表达的是人民群众对现实生活的映射,具有超现实性的幻想,而非历史事实本身。
作为群众口头艺术创作,民间传说并不具有严格的科学史料性。民间传说,既不是真实人物的传记,也不是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
许多流传在中国各地的关公传说故事,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关公的崇敬之情,寄托着人民渴望关公主持公道、正义的美好祈愿。
“指关为姓”的故事,最初只是在关公故里运城地区流传,清人梁章钜的《归田琐记》和褚人获所著《坚瓠集》等所载的《关西故事》,据此进行了采集、改写,故事内容是:
蒲州解梁县关公,本不姓关。少时力最猛,不可检索,父母怒而闭之后园空室。一夕月甚明,启窗越出,闲步园中,闻墙东有女子啼哭甚悲,兼有老人相向哭声,怪而排墙询之。老者诉云:“我女已受聘矣,而本县舅爷闻女有色,欲娶为妾,我诉之尹,反受叱骂,以此相泣。”公闻大怒,仗剑径往县署,杀尹并其舅而逃。至潼关,闻关门图形捕之甚急,伏于水旁,掬水洗面,自照其形,颜已变苍赤,不复识认。挺身至关,关主诘问,随口指关为姓,后遂不易。......
清代戏曲《清音小集》中则说关羽本来姓冯名贤,而旧戏《斩熊虎》中,说关羽本姓胡。
关公“指关为姓”的故事流传较广,清代《关帝志》、《关圣帝君圣迹图志》等书籍也进行了收录,以致引发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关羽姓不姓关”的质疑和讨论。
这个故事的主题思想,主要为了突出关公在青年时期就有一颗除暴安良、侠义肝胆的英雄情怀,是对史书上关公忠义神勇人格形象的附会和补充。
史书《三国志》没有记载关公在青年时期的生活轨迹,所以,后人就根据这一模糊空间,创造出很多妙趣横生,充满想象力的传说故事。
关公出生的时代,正是大汉王朝走向衰落的最后历史时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卖官鬻爵,鱼肉百姓,民不聊生,政治日趋黑暗腐朽,社会动乱不安,各地烽烟四起,起义不断。
青年时的关公,秉性正直,侠肝义胆,好打抱不平。关公十九岁时,辞别父母及娇妻幼子,想要投身报国,振兴汉室。于是谒见当地郡守,上陈时事,但没有成功。回程途中,见有乡民遭到当地恶霸残害,气愤填膺,于是挺身而出,仗义行侠,杀了恶霸及其同党,因而被官府通缉,只能“亡命奔涿郡”,逃难江湖。
关公并非出自大富大贵的人家,只是一介草根,却敢于为正义献身,锄强扶弱,见义勇为,所以深得人民敬重,甚至官府也深为感动,“郡守稔群恶,必原义士,勿引绳批根”,让关公“遂潜去之”。这就是“指关为姓”这一故事的由头。
《中国古代历史小说考》一书中说,关羽不姓关,而姓冯,名贤,字寿长。这个依据是怎么来的?大概是因为关公老家今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常平村,原先是汉代解县宝池里下冯村,“冯贤”之名跟“下冯村”有关。
怀念英雄,纪念英雄,歌颂英雄,通过艺术加工,采用虚构、渲染、奇幻、想象等手法,叙述关公与众不同的遭遇,让关公的传奇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也更便于口耳相传。
关公“指关为姓”的传说故事,与伍子胥一夜白头过昭关的传说故事极为相近,都是民众对英雄人物的一种自发的怀念行为,一种对英雄表达崇敬的情感寄托。
民间传说的丰富联想,更多的是对关公英雄形象的塑造,是对关公精神品质、文化符号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