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需多少钱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531/5416226.html有一些回忆是死亡触发的:人们在临终前吐露的秘密,整理遗物时发现的日记本,清明时在墓前想起的一道菜,旧书里掉落出的一片树叶。一个叫迈克尔·夏邦的美国小说家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他的外公在诊断出骨癌后,一改往日的沉默,开始向迈克尔讲述自己的生平。从年轻时盛怒之下将一只猫扔出窗外,到二战时随军前往德国,奉命寻找火箭专家冯·布劳恩,再到丧妻后在养老院的一段短暂恋情,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就一发不可收拾,不同年代的故事像不同颜色与质地的碎布头,需要动用全部的感性与智慧,才能将它们缝成一床百家被。历经沧桑的外公原本对讲述的力量不抱希望。他轻蔑地问迈克尔,你觉得这解释了一切?不过是些名字、日期和地点而已。小说家却不这么认为,在病床前,他怂恿外公讲下去,讲下去,因为他相信“秘密就像肿瘤,叙述则是明亮灼热的放射线,用照射给予治愈”。只不过,这一切从未发生过。在历史上,外公从未在德国丛林里找到火箭,从未因杀人未遂而坐牢,从未有过一个美丽动人却因二战经历而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月光狂想曲》是一本披着回忆录外衣的小说,一部在“作者注”里与读者签下契约的虚构作品,一个不仅关乎历史、更关乎人们如何讲述历史的故事。通过扎实的细节、出色的结构掌控、对黑白照片动情的凝视,迈克尔·夏邦将一个有着“灰色的海洋、灰色的金发、灰色的番茄酱”的世界唤醒,一点一点恢复了它们本来的颜色。迈克尔·夏邦迈克尔·夏邦是近几年最受瞩目的美国作家,他既摘取过文学性很强的普利策小说奖,也获得过颁给幻想题材的星云奖和雨果奖,还曾出任好莱坞电影《蝙蝠侠》和《异星战场》的编剧。最近,澎湃新闻对住在加州的迈克尔·夏邦进行了采访。在家庭内部构筑起了历史澎湃新闻:让我们从作者注聊起吧。“在准备这本回忆录的过程中,我尽量以事实为根据,除非事实与我的记忆、叙事目的或我所理解的现实相冲突。”夏邦:这也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说法承认:我在撒谎。澎湃新闻:的确。我们也知道有一些非虚构作者并非恪守事实,这句话是否也是一种暗讽?夏邦: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的。不过是不是暗讽,我不好说。作为小说家,作为一个毕生写小说的人,也就是说,一个试图给随机、无序的材料和经历赋予形状和意义、并坦荡承认这一点的人,看到文学回忆录获得越来越高的地位和声望,让我有些担心。人们阅读回忆录,因为它赋予他们的混沌经历以形状、秩序和图案。但这样做本来就是在虚构。我并不是在批评虚构这一行为,我认为这是我们人类的大脑完成的最动人的事。某种程度上,在无序中寻找秩序让我们得以存活。但是如果进行了虚构却并不承认这一点,这让我很忧心。但我忧心的不是说回忆录作家这么做,我认为绝大多数回忆录作家都在真诚地、尽可能准确地记下他们记得的经历,真正让我忧心的是读者们,他们过于轻信、不假思索地接受读到的一切,他们对非虚构作品过分信任、并且认为它们高于小说,殊不知小说其实做的就是非虚构作品做的事,只不过更公开,甚至在我看来,完成得更出色,因为回忆录总是会被贴紧事实的规则所束缚。澎湃新闻:美国纪实频道如今已被真人秀占据。我们似乎对现实有一种饥渴。夏邦:我觉得我们在渴求意义和知识,渴求一种人生是有序的安心感。我们希望历史是有秩序的,在历史中能获得意义;宗教也是另外一种在虚无中寻找意义的方式。澎湃新闻:《月光狂想曲》探索了历史的呈现,以及历史的不可获得。从大屠杀后对可怖图像传播的禁止,到受害者因精神疾病而无法言说自身经历,似乎有太多因素阻止个人记忆向下一代传递。这是不是促使你书写这一主题的原因?夏邦:我刚开始写时并没想到这一点。小说主要围绕着家族史展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