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又被叫做端阳节、龙舟节和重午节等,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的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西晋的《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午节有怎样起源和传说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01端午节与天象崇拜
端午节与古人对天象的崇拜有关,也是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的节日,中国古代很早就开始探索深奥的观星文化。
据《春秋命历序》记载:“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
端午这天,正值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亦寓意为“飞龙在天”,乃大吉大利之象,“龙”是上古先民最崇高的信仰。
因此古人会在仲夏端午这天以扒龙舟的形式举行盛大的图腾祭祀活动,目的是祈求龙祖保佑,纳祥压邪。
02端午节与历史人物
在端午节的起源传说中,流传最广的是“历史人物纪念”观点,南朝梁人吴均的神话小说《续齐谐记》和宗檩的《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祭奠屈原。
《曹娥碑》中记载端午节是纪念伍子胥的节日,而在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认为,端午节是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但是从多类文献记载来看,由于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纪念屈原之说对民间影响最为深远,因此在民俗文化中,人们会将端午节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03端午节与“恶曰”说
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日”,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在五月五出生的婴儿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无法被抚养成人,这个说法从战国时期开始流行,一直到汉代都盛行不衰。
在汉代王充的《论衡》和《后汉书》中曾多次记载民间在五月五日为除恶月而进行祭祀活动。并且古人认为“龙”代表了强盛和吉祥,孩子们在龙祖的庇佑下可以摆脱邪祟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