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文尖小说的读法与教法

小说的读法与教法漫谈——以《祝福》教学为中心

文/倪文尖

小说越来越重要。一方面,20世纪之后,小说成了文学的主导性文类,中外皆然,即便语文教材里数量最多的还是散文,但人们一谈起文学,还是多半觉得虚构的小说才是更典型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课改”之后,高考拿小说作为考核内容的也越来越多。

其实,考小说要比考散文容易,因为小说才考了没几年,出题难度和考试范围都不敢过分,大体还在按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考核:人物、情节、环境描写、主题,都还比较传统。所以,只从高考着眼,这个情况是有些微妙的:考小说看起来比考散文高明,小说也越来越重要;但在当前,要对付高考,也只为了获取高分的话,小说的阅读包括测试并不那么困难。

不过我想,大家都是教学多年、有经验、有追求的老师,会从把课上得有意思、让学生真有收获、对他们发展真正有利等方面来考虑。从这个角度来看,小说问题确实相当重要。

小说理论也是20世纪文学研究的一个显学。现代小说家在19世纪文学那样一种现实主义高峰之后要寻找突破——按我们的文学史叙述,是走向了现代主义。今天回过头看,现代主义小说主要在小说的写法、技法上有相当的创新,这大大改变了人们对小说的基本理解和想象。和这个相匹配,小说研究尤其是结构主义和叙事学发展迅猛,成为国外非常有影响的研究类型。

现在,我们可以认识到,叙述学之所以搞得如此复杂,其动机之一就是为现代主义小说辩护,甚或是为其张本。现代的许多小说作品和传统小说太不一样了,它们还是小说吗?对人类经验的表达真有什么拓展和新价值吗?叙事学找到了很多说法,发明了不少理论依据。

叙事学非常发达,有很多研究大家,比如大家熟悉的热奈特、托多罗夫、罗兰·巴特等。中国的叙事学研究也越来越红火。北京大学申丹教授等的相关研究还是比较“接轨”的,比如她就对国外叙事学的研究进展非常熟悉。一句话,叙事学现在搞得是越来越精微,也越来越复杂。小说教学的常态及其反思

今天,我以《祝福》这个文本为核心来讲。我指导的一个研究生张亚飞,以“鲁迅作品的中学语文教学”为题做硕士论文,她写得最好的部分是有关《祝福》的,而我对此的指导工夫也比较大,所以相关内容我也比较熟悉。她收集了二三十个课例,做了《祝福》的课例综述。我估计可能还代表着目前中学小说教学的一个基本状况吧。

从表面上来看,《祝福》的教学大致可以分作两类。一种是按照一般的教学常规来教的。具体到《祝福》,大家可能很熟悉了: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概括小说的情节,理清课文的内容,通过肖像、行为描写等方面概括人物形象,然后提炼小说的主题,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和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小说的艺术特色。这样一个流程,是最普通,也最实用的。而且,也并不是说进行课改了就一定要否定掉的。但是《祝福》太长了,按照这种方法来教,学生会比较疲惫,老师要带得动也有点难,有点累。

另一些比较有追求的老师,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课堂教学上有了些创新,主要的努力是在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小说的阅读过程中。所以,就出现了第二种课堂形态。教学内容其实是差不多的,但在教学方法上,或者说在课堂形态上,还是做了一些创新。印象比较深的是,通过让学生给祥林嫂编年谱的方式来梳理小说内容和主要情节,尔后用这个年谱,用故事接力的方式讲述祥林嫂的故事,再讨论祥林嫂是怎么死的,最后回到小说的主题。

有的老师除编年谱外,还让学生代文中的“我”去写日记,或写祥林嫂的死因报告,通过类似这些方式来组织课堂。有的老师更为有心,发现了祥林嫂几次重大人生遭遇都发生在春天这样一个时间点,所以就以“春天”为突破口,围绕“为什么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来设计教学,通过春天是什么,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等这样一些教学环节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

我们很多老师注重在教学方法上、在课堂形态上创新,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课堂效果更好。但总体来看,这两类课例都还是把《祝福》的主题当作了小说教学的重心,并由此出发来开展教学活动。我不知道五六年前的这个概括在今天是否还有效。而教主题,核心的环节又可以这样来概括:

环节一,让学生完成情节的整理,概括祥林嫂的悲剧人生,然后粗略地谈谈小说的情节特点。环节二,分两步。第一步是分析人物形象,教师一般会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祝福》中鲁镇人在祝福时,祥林嫂都在做些什么?这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注意祥林嫂命运的悲惨和不公。

然后还有很重要的问题:小说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外貌,都有什么变化?这个我印象特别深,我读中学时,语文里貌似最意味深长的知识之一,就叫画眼睛。由这个外貌描写,引导学生分析外貌变化,从而挖掘悲剧的根源。在这样一些问题之后,综合讨论祥林嫂怎么样、有过反叛没有、婆家为什么要将她抓回,以及更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要捐门坎,等等。

这些讨论的目的是:使得祥林嫂这个形象及她的性格更加丰富多样一些。由这个入手开始加深对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环节二里面的第二步,是概括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很清楚,就不说了;鲁四老爷,是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捍卫者;“我”是一个思想进步、有同情心、当然也很软弱的小知识分子。

环节三,讲这篇小说的两个艺术特点。一个是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人文的更重要一些,就是所谓鲁镇人们的看客心理与愚昧无知,突出祥林嫂悲剧背后的社会因素。还有比如小说的倒叙和首尾呼应,等等。环节四,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把小说的主题给归纳了:通过描写祥林嫂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者的同情,对封建思想礼教的揭露,然后引出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在我看来,这样教小说的时候,其实主要在教两个东西:一是某一小说的主题思想,二是某种特定的小说阅读方法。

小说的主题到底是怎么回事,作家是不会告诉你的,作家的话往往也是不足信的。作家喜欢“装神弄鬼”,尤其是成名作家,你很谦恭地问他到底想说什么,他总是神秘兮兮地说:“我想说的全部在小说里了。”其实,这也算实情。小说的主题往往是研究者研究出来、阐述出来的;然后,中学语文教学通过一些中介把它接纳了,经过老师给传授了。因此说到底,你们与其说是在教主题,不如说是在教对主题的某一种阐释。而事实上,任何一种阐释之所以形成,它是有路径的,也是有一些方法的。

换句话说,过去的小说教学也不只是教了主题,事实上,在这个显性的课堂基本目标之外,其实也是教了方法的——当然了,是某种特定的小说阅读方法。而这个特定的阅读方法背后当然也有一些特定的知识,这个知识,我想诸位比我熟,也可能,现在也都有一些不满足了吧:说来说去就是人物、情节、环境,当然还有主题这个统领性的要素。这样一种小说教学的形态有合理性,包括这样一种读法,在过去面对一篇写实主义小说的时候,也还是相当适用的。

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