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兵法水平怎么样通过这四点,

中科白癜风四大惠民活动 http://nb.ifeng.com/a/20180507/6557031_0.shtml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由罗贯中创作于元末明初,问世多年以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其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如果我们暂时抛开文学、艺术和情怀,仅从兵法韬略的角度去审视这本书,通过以下四点,就足以得到答案。

第一,主将单挑竟成了家常便饭。三军主将,身为一军之主,是全军的指挥中枢,干系重大,一般而言,是不会亲临战场厮杀的,除非是偶尔的遭遇战或突围战这种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主将才会出击。而在《三国演义》中,双方主将动不动就大战三百回合、小兵则在一边看戏,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汜水关,华雄斩了俞涉和潘凤,诸侯联军就瑟瑟发抖,后来关羽斩了华雄,联军就攻无不克,在虎牢关也是一样,刘关张三人合力打败了吕布,董卓就吓得要迁都长安,难道说,联军的几十万大军和董卓的西凉铁骑,就整天吃了睡、睡了吃、作壁上观吗?

第二,对战争严谨性欠考虑。行军打仗,思维的缜密至关重要,兵法云:“有备无患”,一个小小的考虑不周,可能会葬送整个战局,在这方面,《三国演义》弊病丛生。比如在赤壁之战后,曹操仓皇撤退,有华容道和大路两条路可以走,诸葛亮此时命人在华容道上放浓烟,同时又令关羽放弃大路把守华容道,曹操后来果然中计,被关羽堵在了华容道,实际上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安排有“赌”的嫌疑,倘若曹操在惊慌失措之际选择走大路,诸葛亮的“赌”将会贻笑大方。再比如上方谷之战,诸葛亮已经将司马父子围困在谷中,但一场大雨让这个计划泡汤,难道一向谨慎的诸葛亮,竟没有制定应急预案?这从兵法韬略来看,实在匪夷所思。

第三,反科学的东西太多。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双方的综合国力,是双方军队的纪律,是谁占有了天时地利人和,是谁把握了战争主动权,但在《三国演义》中,却更多的被一些反科学的东西所左右。比如诸葛亮、谯周、司马懿等人动不动就“夜观天象,紫微星亮”、“主星倍明,客星倍暗”,以此来预测战争走势,准确率竟也极高。比如大风刮断了大旗或者树枝,就预示着有大将要死去。比如童谣唱道“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没多久,董卓果然就死了。最离谱的当属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完全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的东西,竟然也能够成为蜀军的主要运粮工具。

第四,许多计谋经不住推敲。《三国演义》中,很多计谋都是立足于艺术性,而失之于可行性。比如草船借箭,读起来是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即视感,但仔细推敲起来,就会发现太扯淡,如果曹军放火箭怎么办?如果曹军用投石机怎么办?如果曹军派出小股部队试探怎么办?草垛上的箭回收后还能二次使用吗?再比如,邓艾偷渡阴平,3万大军穿山越岭后,竟然只剩了残兵,而更离奇的是,这残兵竟然先后拿下了绵竹和成都,越想越觉得不符合军事常识,翻开史书便知道,真实的邓艾偷渡阴平,3万大军损失很小,所谓残兵,只是其先头部队,这样一来,其后面的军事进攻势如破竹就不难理解了。

结语:由此以观之,《三国演义》在军事、兵法方面确实有所欠缺,但这并不妨碍其在文学性、艺术性等方面的极高造诣。小说妙趣横生,却失之于严谨,史书一丝不苟,却失之于趣味,其实,这世上哪有什么完美的东西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6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