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的大明,不是小说,而是历史马伯庸

都市快报记者潘卓盈

年初,马伯庸的新书《显微镜下的大明》上市,他和编辑商量,如果销量超过册,就发个喜报显摆去。结果得到的反馈是,上架三星期,销量就破了7万册。

昨天(3月23日),网易蜗牛读书两周年生日会在滨江的蜗牛读书馆进行,身为重磅嘉宾,马伯庸带着新作前来杭州,同时也和杭州的粉丝见面,为《显微镜下的大明》专场签售。据网易蜗牛读书透露,马伯庸一直是站内书友们非常喜欢的一位读者,《显微镜下的大明》上架仅一周,就冲到了读榜前三名。

这次,我们通过“快抱”App,也邀请了10位马伯庸的粉丝前往现场交流。他们都得到了让众多粉丝羡慕的独家福利:不用排队等签售,就直接拿到了由马伯庸亲笔签名送出的新书。

《显微镜下的大明》究竟讲的是什么?马伯庸强调,这部作品和自己以往写的都不同,“它不是小说,而是历史纪实,可以说90%以上的事都是真实发生的。”

“年,我和一位喜欢明史的朋友聊天,她讲到万历年间徽州有一桩民间税案骚乱,过程跌宕起伏,细节妙趣横生,结局发人深省,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听完讲述,我意犹未尽,搜寻了一番资料,发现关于这桩案件的资料实在太丰富了。”马伯庸很快发现,一位叫程任卿的参与者把涉案的多件官府文书、信札、布告、奏章、笔记等搜集到一起,编纂成了一本合集,叫作《丝绢全书》。

“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一个地方性事件能够有全面、完整的原始材料保存下来。里面的钩心斗角,人性百态,当时官场和民间的各种潜规则,简直比电视剧还精彩。”马伯庸迫不及待地想跟别人分享这个发现。于是他在查阅大量学术论文的基础上,把这桩丝绢案整理转述了出来,就有了书中的《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

后来,罗振宇看到了这篇文章,决定花10万元买下,并称“此乃奇文”。但马伯庸认为,这笔钱是用来奖励知识的创造者,得到奖励的应该是研究这个案子的论文作者们,而不是他。于是,他最终把10万元分别赠给了给予他写作帮助的4位论文作者。

此后,一发不可收,与丝绢案一样,马伯庸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民间档案文书里,又挖掘出另外5个尘封已久的故事,放在一起写成了《显微镜下的大明》。它们聚焦于一府一县乃至一村之内,记录的是最底层平民的真实政治生活,如《谁动了我的祖庙——杨干院律政风云》《笔与灰的抉择——婺源龙脉保卫战》《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等。马伯庸希望大家能读到“古代普通人真正的生活,他们所遵从的规则和道德是什么样的”。

庆生会上,蜗牛主创团队和读者还共同评选出了第一届蜗牛“十大好书”,《刺杀骑士团长》《那不勒斯四部曲》《大江大河》等10本优质好书入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