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比小说还荒诞的事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历史上那些比小说还荒诞的政治斗争!一、北魏献文帝夺权公元年,17岁的献文帝突然嚷嚷说。朕不要做皇帝了,朕要退休,朕把皇位禅让给叔父拓跋子推吧。满朝文武一下炸了锅,这怎么可以,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道理。哭天抢地、苦口婆心地请皇帝收回成命。献文帝也不是油盐不进的人,眼见大臣们反应这么激烈,只好勉为其难地说:“行吧,那不传给王爷。朕也立了太子,就传位给太子吧。”大臣们一听,既然皇帝执意要禅位。传给太子总比传给王爷要容易接受得多,便也同意了。反正太子迟早也是要做皇帝的,提前登基有何不可。可是太子登基后,人们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新登基的皇帝只有5岁啊,哪处理得了政事。于是还得上奏,请太上皇帝来处理政务。那么,献文帝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来当时真正主政的其实是冯太后。冯太后掌控欲极强,作风又不端正,引得朝臣们议论纷纷,而冯太后又不是献文帝的生母,所以献文帝早就想把她排挤出权力中心了。他这一升级成太上皇,冯太后就是太皇太后了。太后干政还师出有名,太皇太后在太上皇还在的情况下,继续干政,可就说不过去了。献文帝就这么简单地改了一下头衔,就把权力收回了自己手中。而他的儿子孝文帝,也得到了他的真传。在之后的迁都过程中,奉献出了影帝级的表演。二、北魏孝文帝迁都这迁都的过程,全程看起来犹如儿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刚满26岁时,年轻气盛,意气风发。一心汉化,想要一统天下。可这时的北魏都城还在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这平城天寒地冻,六月飞雪,风沙常起,条件艰苦得很。偏远的位置,非常不利于他南征。于是他打算迁都,打算迁到洛阳。但迁都可不是搬家,说迁就能迁的。多少旧贵族扎根在平城,势力也都在平城。如果突然换个地方,住得舒舒服服的大房子没了不说,势力范围也要重新划定。更何况,平城做了这么久的都城,经历了这么多代北魏皇帝,你说走就走,对得起列祖列宗么。好声好气地和这帮旧贵族商量,肯定没有结果。恰好,这时候南朝齐的皇位继承又出了乱子。拓跋宏咧嘴一笑,心中便有了主意。执政这些年,拓跋宏一直秉承一个原则——那就是但凡南边有一点儿风吹草动,都要提兵去恶心对方,而且一定要御驾亲征。于是他立即宣布——南征!大臣们当然不干,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便是自己的亲叔叔拓跋澄。他极力阻拦,搞得拓跋宏连“江山是我的江山,关你什么事!”这样的话说出口了。但叔叔还是反对,拓跋宏无奈只得对叔叔承认:我才不想打仗呢,我就是想迁都。但怕这帮人不同意,所以打算直接把这帮人带去洛阳。到时候生米煮成熟饭,谁反对都无效。拓跋澄一听,洛阳好啊,洛阳是个好地方。于是第二天一上朝,他摇身一变,成了最坚定的主战派。别的大臣一看,皇叔都华丽转身了,他们还能说什么呢?元宏如愿以偿地带着30万大军、无数朝廷官员,踏上了南征之路。为了让官员们放心,拓跋宏还把后宫、孩子们全留在了平城,看不出来一点诈。就这样,官员们全部随军“出征”了。这一路可太不好走,烦人的雨下个不停。道路非常泥泞,官员们也难以适应南方(相比于平城的南)的气候,行军非常疲惫。等到了洛阳,拓跋宏故意停了一下。等大家休息得还不太充分的时候,又故意下令拔营起寨。这下王公贵族们不干了,纷纷来到拓跋宏马前哭诉:陛下啊,现在三军已经很疲惫了,将士们都走不动,您一个劲儿地让我们往南走,走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拓跋宏佯装大怒:朕这次出征,出动30万大军,举世皆知,结果你们不让我打,这不是让别人笑话我么?大臣们眼泪哗哗哗,就是不同意。拓跋宏这时假装服软,转头说:那这样吧,朕这么劳师动众,就算不打仗,也得干成点啥事,好对天下交代吧。朕看洛阳这块地真不错,咱们干脆就迁都到这吧。同意的站左边,不同意的站右边。大臣哗地一下就全站左边去了。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定下来了!三、老百姓饿的时间太久,一顿饱饭胀死了1/5人口唐德宗贞元元年,关中地区粮仓枯竭。百姓吃不上饭,军中人心不稳。有的皇家禁军脱下头巾挥动,在大街上呼喊:“把我们囚禁在军营里,却不发粮食吃,难道我们是罪犯!”正在唐德宗忧惧时,正巧镇海节度使韩滉运送的稻米三万斛抵达。百姓们终于能吃上饭了,然而由于饥荒的时间太久。刚吃上饱饭的百姓,有五分之一因为吃得太饱而导致肠胃被撑裂,肚胀而死。直到几个月后,人们才渐渐恢复过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