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鱼生的你必须知道的鱼生史

《礼记》里面就这样说道:“凡进食制之礼...脍炙处外,蘸酱处内。”古人把“脍鲤鱼”当作一道至极的美味

说起鱼生,可能很多人脑海里最先想起的就是日本刺身。五颜六色的各种海鱼摆在在精美的瓷盘上让人食指大动。

现在鱼生是日本的传统美食,很多中国人和日本人都会觉得鱼生这种美食是日本发明的。但事实上早在日本有记录之前,鱼生在中国已经有很悠久历史。

那为什么鱼生在日本变成日本料理店标志,但是中国鱼生却名声不响呢?很多国人甚至不知道有中国鱼生的这道佳肴,更说不上品尝了。

01中国鱼生史,鱼生比你知道的老太多了。

关于吃生鱼片的记录,早在我国周朝时期就有了。我国的考古团队就在周宣王五年的青铜器上发现明确记载了当时周师宴请友人时候,便有烧好的甲鱼和生鲤鱼片。

周朝的青铜器主要是记录国家大事和重要的礼典,可见鱼生在周朝是招待贵客的美食,甚至是国菜。鱼生也在诗经上有记载。

《诗经·小雅》上说,即“饮御诸友,炰鳖脍鲤。”炰鳖指的是蒸熟的甲鱼,而“脍鲤”就是生的鲤鱼片了。

“脍”是是切得很细的生肉的意思,可见当时生吃的不仅是鱼肉。据史料记载制脍的材料,有鱼、牛、羊等肉类。秦汉之后,牛、羊脍极为罕见,脍几乎仅指鱼脍,后来又衍生出一个“鲙”字,专门表示生鱼片。

与大家的传统想象不一样,最早有鱼生的记载并不是在沿海地区而且在中国北方。

诗经《六月》篇是中国北方鱼生的最早记录,中国南方缺乏类似的远古文献。直到一千多年后,东汉赵晔才在《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写道,吴军攻破楚都郢后,吴王阖闾设鱼脍席慰劳伍子胥,吴地才有了鱼脍。

我们根据《礼记》上对鱼生的记载时间推算,两千八百年前古人已经开始吃鱼生片了。在《礼记》里面还记载了当时的古人吃“脍”时所蘸的调料,即“凡脍,春用葱,秋用芥。跟今天我们吃生鱼片是差不多的,蘸的也是芥末酱。

东汉时期鱼生已经变成流行食品,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的记载得到证明。这本书收录了各地的风俗习惯和奇人奇事,其中一条是:“祝阿不食生生鱼片。祝阿即山东齐河县祝阿镇)的居民不吃生鱼,应劭认为是奇风异俗,所以才书上一笔。

我们熟悉的三国志也有数处关于鱼生片的记录,包括曹操就曾亲自点名要吃松江的“鲈鱼脍”就是鲈鱼鱼生。

广陵太守陈登便是因为极其爱吃鱼生片,最后得了一种寄生在肠道内的寄生虫病。好在当时的华佗还没有死,帮他治好了。不过这个陈登还没有吸取教训,病好了以后继续吃,最后把自己吃死了。

看来三国时期中医已经对寄生虫的发生和医治有了一定的认识。明代徐霞客《粤西游记》中对这种生鱼片有记载:“乃取巨鱼细切为脍,置大碗中,以葱及姜丝与盐醋拌而食之,以为至味。

徐霞客作为明代的旅游家记录的都是各地的特色和风俗,可以鱼生片已经从主流菜式变成了特别的菜式,鱼生片可以说是退出了主流饮食。

可是《粤西游记》也反映了吃用鱼生片从中原地区传播到两广地区,而且吃用的方法和调味料也变化不大。

两广地区有天然的地理屏障,避开了中原的战乱很好地保留了古汉语和很多古代民俗,连鱼生片这道古道的美食也完整的保留下来。

罗宾汉的家乡广东顺德对鱼生文化保留非常完成,鱼生片就是顺德的一道名菜各地的饭店酒馆都能吃到这道菜。而且调味料也和古籍记载的一样,只是增加了花生,芝麻,榨菜等调味品。

中国鱼生一般选用有鳞的鱼都可以拿来做鱼生,但是无鳞的鱼如塘角鱼、鲶鱼之类的鱼就不适合做鱼生,因为这类鱼会有一些粘液,不方便处理。如:鲈鱼、鲫鱼、鲢鱼、草鱼等淡水鱼就比较合适

不过,即使是满足了以上三点的鱼,在列入鱼生用鱼时还是会被分为上品、中品和下品。上品鱼一般有青竹鱼、花鱼(乌鳢)等,野生最佳。它们的优点是肉质肥美、有弹性,口感细腻、鲜嫩爽滑,吃起来味道清甜。中品鱼如鲈鱼,鲤鱼等,肉厚、口感较好。其他价格相对便宜,口感一般的鱼如鲢鱼、大头鱼则归为下品。

02日本鱼生史,日本国菜是抄来的?

日本人食用生鱼片的记录最早见于公元年完成的《日本书纪》[13](P93),该书是日本留传至今的最早的史书。

书中记载中有“白蛤脍”的记载,原文为:“是に、膳巨の遠祖、名は磐鹿六鴈、蒲を以て手繦にして、白蛤を會に為んて進る。”在日本,“鲙”是“脍”的异体字,都读作“なます(Namasu)”,是指切得很细的鱼贝类或野兽的生肉,亦或是切得又薄又细的醋腌鱼肉制品。

按照书中记录的时间和对鱼生片的形容字分析,日本吃用鱼生片的习惯极有可能是从中国传入的。

日本是岛国,四面环海。鱼类资源丰富尤其是在日本冲绳等地,冲绳海域鱼类资源非常丰富,大都成为当地人捕食的对象,其中部分成为鱼生片的对象多大数十种。

而且咸水湖鱼肥美鲜甜,脂肪醇厚与中国的淡水鱼生相对比又别有一番风味。日本鱼生的调味料也没有中国丰富,一般只会有芥末和酱油为调味即可。

日本的饮食文化中讲究应季而食,会在不同季节选择不同的鱼制作成鱼生片甚至吃鱼的部位都因季节不同而有所差别。

03到达是什么造成中日鱼生不同的命运

既然鱼生起源于中国为何又会推出主流饮食,而在日本发扬光大呢?历史推理小说家陈舜臣在他的书《秘本三国志》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从中国人的整体饮食习惯推断,鱼生的消失大概发生在十二世纪到十三世纪期间。其消失的理由也许只能推测了。

至于的原因罗宾汉分析下来有这三大原因

一食材导致的饮食疾病

鱼生不加热能保持食物的鲜味,但也不可避免的有寄生虫和细菌的问题存在。

明代的《本草纲目》也对鱼生有异议,明清以后,食“鱼脍”之风才渐渐衰落。《三国志》中也就有记录陈太守爱吃鱼生得病的记录,甚至最终还掉了性命。

现在吃两广喜欢吃鱼生的地方也常有发生因吃鱼生而生病的事情,古代的养殖业和卫生水平远逊于今天这种吃鱼生而死亡的案例绝不是少数个案。元末明初均有大规模瘟疫的记载,当时也有人把疫情归结到生吃上。

不难猜想明清时期的医生也会劝告病人少吃生鱼片。比起生鱼片的美味,乡民百姓自然宁愿选择生命而非一时的口福。

二食材的选择和民族交融

唐宋时期喜爱吃鱼生片之风达到巅峰,唐朝《砍鱠书》中记载了关于生鱼片的各种吃法,做法,还有很多的刀法记载其中。白居易也有诗云“鱼鲙芥酱调,水葵盐豉絮”,说明古唐朝人吃生鱼片也是蘸芥末的。

中国人对鱼生片钟爱在唐宋两朝达到极盛,元明以后渐见衰微,到清末成为昨日黄花。在北方游牧民族统治中国时期游牧民族不喜吃鱼更不用说鱼生片这种从未见过的奇怪菜式的抗拒,即使偶尔尝试到也会因为鱼片的腥味而不习惯

元代的古籍《饮膳正要》《豹子和尚自还俗》均对当时的饮食内容有详细的记载:当时居民以稻米为主食,稻米在中原地区居民的饮食中也占有一定比例,大都的居民以稻米为主食。肉类中,羊肉最为重要。朝廷举行宴会,主要供应羊肉;民间食肉,也普遍食羊;送礼的佳品也以肥羊为上。猪肉占有一定的比例。

但均没有对鱼肉的任何记录,可见当时吃鱼生已经不是主流的食材。中国可选择的食材丰富,有猪牛羊等六畜加上众多的其他食材。中国幅员辽阔有很多地方无法吃到鱼肉加上保鲜不易和携带,鱼肉便成为不了主要的肉食来源。

反之日本自古就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养畜业也欠发达农耕也不能解决国民的果腹问题。幸好日本所处位置极佳,海洋冷热洋流交汇处鱼类资源丰富几乎是取之不尽。

三国时期的《魏志倭人传》就有对日本生活的记载:有三千許家、差有田地、耕田猶不足食。好捕魚鰒、水無深、皆沈沒取之

日本人的一日三餐除了一些谷物外,更多的就是鱼肉。像鸡肉、牛肉都很少见。即便是如今,日本人的主食仿佛都以鱼肉为主,其他的肉则很少有见到。

三烹饪的工艺和时效性的重要性

清代《横州志》和《壮族通史》均对中国鱼生片的做法有详细的记载。中国鱼生,非常考验厨师的刀工,肉非得切得晶莹剔透,并且造型更是要美妙绝伦。此外,与常见的鱼类处理方法不同,生吃的鱼需要放血,不然鱼片会发红且有腥味;在处理过程中,要非常注意不要弄破鱼的内脏,否则会使得鱼肉发苦。

以顺德鱼生为例,鱼片需切得“薄则鱼骨隐,厚则鱼骨现”,鱼片薄如蝉翼,在切好后还需冰镇一段时间,才可使得肉质鲜嫩、口感爽滑;

鱼生的配料更是多达十几种,有葱姜蒜、豉油、花生碎、芝麻、指天椒、洋葱丝等,食用时,全凭食客喜好,自行选择调料与鱼生一起送入口中,或是置于碗中,拌均匀后食用。

如此考验刀功和费时讲究的菜式显然不是中国古代普通农民和大众能有时间享用的。民间不能普及官方也不喜爱。鱼生片的式微就再合理不过了。

最近b站上《风味人间》《寻味顺德》等美食节目都让全国人民重新认识了鱼生片这道古老菜式的真面貌。

雪白的鱼片切得薄如纸片,晶莹雪白,配上十几种调味品混合着送进口中,味蕾马上能感受到鱼肉的清甜爽滑,调味品的芳香清新带来的多层次的冲击,让人百吃不厌。

大家如果想品尝这道美味佳肴欢迎来罗宾汉的家乡顺德品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