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端午安康+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儿歌歌谣
端午“之争”端午“之争”
提到端午节,想必很多人对几年前韩国将“端午”申遗一事还记忆犹新吧。但其实韩国人过的不叫“端午节”,而是“端午祭”,与我们国家的端午节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的。而且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其实除了中国、韩国以外,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比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新加坡等国家)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所以咱大可不必与他们“争端午”,屈原同志的国籍也永远还是中国(楚国)!
▲韩国端午祭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文化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
“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端”字在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
《说文解字》中有,
“端,物初生之题也”,
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
另外在《岁时广记》中也有记载,
“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除此以外,我们也知道古代人一直有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的文化。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端午由来
我们都知道很多地区都有在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而且这个习俗也由来已久。在绝大数人的眼里,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一事均与一位集才华和霉运于一身的美男子有关:
据说当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是在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当然关于人物纪念的说法其实还有很多,除了纪念屈原一说之外,还有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纪念介子推等的说法。
但端午节纪念人物一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牵强附会之辞,难以置信,尤其对纪念屈原同志一说表示怀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与《楚辞》均没有明确说明屈原投江事件的具体发生时间,最早记录屈原投江于五月五日是南朝梁吴均所作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
根据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的主张来看,划龙舟的端午节最早源自于战国之前江浙地区的吴越民族。龙是当时吴越民族的图腾,而就是在祭龙的仪式中,才逐渐有了划龙舟的习惯。在古代典籍有关龙舟起源的记载最早出现在东汉,据《事物原始》中记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
但不管纪念人物一说究竟是真是假,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讲,这是一种对美好意愿的寄托,以及对崇高精神的歌颂,这是对真善美的赞扬!
端午习俗
谈到习俗,不得不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会吃会玩的国家!端午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端午习俗更是形式多样。
我国各地因地域文化的不同,在端午习俗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差异。总得来说端午习俗主要有划龙舟、吃粽子、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佩香囊等等。尤其是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更是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且形成了国际比赛。
另外端午食粽的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也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端午节期间,通过传统习俗和民俗活动展示表演,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那么端午食棕,你是选择吃“甜”还是“咸”呢?
“傻子”才做选择,作为一个资深吃货,难道不应该一样来一个嘛(两个也行,或者三个……)
注:以上图片和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