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金庸迷人的夏雪宜

《碧血剑》这部小说虽然略显粗糙,却塑造了一个迷人的人物——夏雪宜,甚至很多人把金蛇郎君夏雪宜当作主角。对“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句诗念念不忘,还是因为电影版《碧血剑》中金蛇郎君的台词。

夏雪宜是一个悲剧人物,很容易让人产生同情,但是同情并不是他迷人的原因。如果仅是一个可怜的人,不会有如此迷人的魅力。

夏雪宜的迷人魅力首先源自他快意恩仇。试问天下哪个人不曾想过快意恩仇?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谁没有经历过冤枉、委屈,谁没有受过欺负。或多或少,都曾想过快意恩仇。但现实是绝大部分人通过各种自我安慰,把那些委屈渐渐淡忘。

历史上,伍子胥鞭尸楚平王,过分吗?过分,但是解气、解恨。司马迁写下伍子胥的快意恩仇,实际是在解自己的气、解自己的恨。

当夏雪宜留下“我必杀你家五十人,污你家妇女十人。不足此数,誓不为人”的话时,我们不觉得他邪恶,不觉得他禽兽不如,反而觉得这样才解恨,才解气。我们支持他那样做,甚至有拔刀相助的冲动。

夏雪宜全家被无辜杀害的悲惨遭遇,促成他不择手段的去复仇,也唤醒读者内心的侠义之心,我们容忍夏雪宜不择手段去复仇,等着看他完成誓言。

我们自己不能完成的快意恩仇,希望能在夏雪宜身上实现。而且更让人快意的是夏雪宜完成了我们内心隐藏的执念。

夏雪宜人物魅力还因为他完成快意恩仇的同时,也完成了自我救赎,完成了超脱。如果他对石梁派真的杀了五十人,污了十人,大仇得报了,解气了,解恨了,然后呢,他除了高兴于完成报仇誓言这件事,还能高兴什么,他活下去的意义是什么呢?

那样夏雪宜就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只能不停地自我安慰,找到活下去的理由,淡忘委屈。那复仇又有什么意义?

金庸不给夏雪宜平庸的机会,温仪终止了他的复仇。温仪被夏雪宜掳去,得知了夏雪宜的遭遇后,和我们读者一样认同夏雪宜的快意恩仇。

夏雪宜在接近完成复仇誓言的时候,每多杀一个石梁派的人,并没有多一分快乐,反而越来越痛苦。这痛苦不是滥杀无辜的自责,也不是急于完成誓言的自励,而是对自己命运,自身意义的迷茫。对石梁派的恨,逐渐转变为对命运的恨,对生而为人的恨。复仇了,那又怎样?他的痛苦丝毫不会减少。

夏雪宜和温仪相爱后释然了自己的复仇誓言,找到了活下去的意义。爱情让他放下了恨,放过了石梁派,也放过了自己。

何红药和温仪,一个曾帮助夏雪宜去复仇,一个终结了夏雪宜的复仇行动。对帮过自己的何红药,夏雪宜没有丝毫的爱,甚至充满了恨,对阻止了自己复仇的温仪,却只有爱。

夏雪宜为何对何红药没有愧疚,没有怜悯?不是因为他的亦正亦邪设定,也不是因为当初根本就不爱何红药,只是利用她。而是因为对复仇释然后的夏雪宜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夏雪宜,他与原来的自己决绝了,当然不会让何红药把原来的自己再带回来。所以他再看何红药与原来的自己,就是个笑话。

温仪终结了夏雪宜的复仇行动,实际也是完成了夏雪宜的复仇。因为杀足五十人,污足十人,也不能让夏雪宜对复仇释然。

可惜他和温仪最终归于悲剧,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对恶人的慈悲就是最大的犯罪”。

不过他临死前想明白了:千万财宝不如朝朝暮暮。“千万财宝”与“朝朝暮暮”,谁又不纠结于该选哪一个呢?

夏雪宜看似是亦正亦邪的武林高手,但实际不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向往的理想状态吗?谁不是因为某个委屈、某个不公,亦正亦邪地怀着“报复”的执念。绝大部分人通过各种自我安慰,淡忘苟安。少数不择手段“快意恩仇”的,虽令人羡慕,却终难以释然。像夏雪宜一样能快意恩仇,又能最终超脱的有几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