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一个人有多隐忍,就有多无情

白癜风专家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174796.html

公元前年,吴国都城被围困三年之后,终于被勾践率领的军队攻克。吴王夫差率领着残兵败将,逃到了姑苏山。

夫差派人向勾践请降,希望勾践念及当年的不杀之恩放过他。勾践盯着让自己受尽屈辱的吴王夫差派来的使者,不禁发出冷冷的笑声。

勾践回绝了使者的请求,夫差在绝望之中选择了自杀。

多年的屈辱一扫而光,吞并吴国后,勾践迎来了人生的顶峰:他迁都琅琊,北上会盟诸侯,十二大诸侯全部表示愿意臣服于越国,周天子也亲自表示承认勾践的霸主地位。

春秋时代也在最后一个霸主勾践称霸后不久,落下了帷幕。

吴越两国地处偏僻,经济文化落后,起初,中原各大诸侯相互征伐的时候,根本没有把这两个国家放在眼里。

随着战事的扩大,中原地区先进的科技慢慢渗透到吴越两国,两国的生产模式有了变化,国力有了起色。尤其是吴越两国的冶金技术都曾冠绝一时,流传到今天的吴王剑、越王剑,就是绝好的证明。

中原的晋国常年与邻国楚国作战,为了牵制楚国的军事实力,晋国在周边寻找盟友,最先发现了吴国的潜力,对吴国进行扶持。吴王阖闾在位期间,重用了兵家孙武和从楚国逃难而来的伍子胥,吴国因此一跃成为东南霸主。

和吴国接壤的越国看着日益增长的吴国国力,内心惶恐不安。吴国笼罩之下的越国,终于迎来了一位了不起的君主——越王允常。

越王允常内修政理,大力发展国力,向外联络诸侯,希望通过结盟的方式保护越国的安全。越国结交的对象除了同样恐惧吴国的小国之外,还有军事强国楚国。

以往吴越两国的恩怨还有缓冲的余地,公元前年吴国攻打楚国失利之后,越王允常趁此时机进攻吴国,吴国从楚国退兵,两国彻底结怨。

越王允常死后,他的儿子勾践继位。勾践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呢?允常既然拥有出色的政治才能,按道理来讲眼光应不会太差,可惜这位儿子并非是能人,而是一位狠人。

勾践早年的经历已经不详,从他自己与大臣的对话中可以窥视一下他早年的生活状态。他早年沉湎于酒和狩猎,因此荒废了正业。创业难,守业更难,当越国的社稷压在勾践头上的时候,他根本还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吴王阖闾趁着勾践刚刚继位,越国政局不稳便出兵,企图一举拿下越国。刚刚接过重担的勾践依仗着父亲留下的根基,派遣敢死队冲向吴军阵地,一边冲杀,一边高喊自杀。

不按常理出牌的勾践,这一行为令吴军目瞪口呆,这时越国军队主力趁机偷袭吴军。勾践不仅抵挡住了吴国的进攻,还一路反击到了姑苏,阖闾重伤身亡。那一刻,勾践真的认为自己是天纵英才。

取得胜利之后的勾践依旧过着逍遥快活的日子,他没有继续改革,扩充实力,只是吃父亲留下的老本,唯一欣慰的是父亲留下的老本够厚。

如果说勾践一点防备都没有也不准确,当他听说阖闾的儿子夫差日夜操练士兵,准备为父报仇的时候,便打算先发制人,在吴未发兵之前去攻打吴国。

勾践手下重要的谋臣范蠡不赞同勾践出兵,搬出天道让勾践打消兴兵伐吴的念头。有上次的胜利背书,勾践岂听范蠡的劝阻?他把范蠡的话当做耳旁风,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向吴国奔去。

三年来夫差始终不敢懈怠,他始终记挂着父亲阖闾的临终嘱托:一定要为我报仇。勾践领兵来犯的消息传到吴国后,夫差立刻集结了全国精锐部队迎击勾践,并在夫椒大败勾践。战败的勾践率领着几千名残兵败将退守会稽山,很快夫差就追了过来。

勾践为自己年轻的鲁莽付出了代价,好在将范蠡带在了身边。勾践向范蠡请教退敌之策。范蠡先是讲了一堆大道理,最后告诉勾践派人去求和。

此时的勾践早已经没有了起兵时候的锐气,只是轻轻说了句让大夫种去向吴求和。勾践暂时松了一口气,还没等这口气喘完,大夫种就回来了,结果是:夫差不同意投降。

勾践愤怒了,他决定杀死妻子儿女,然后和吴国火并到最后。大夫种劝说勾践不要鲁莽,只要买通吴国奸臣太宰嚭就可以免掉亡国的祸患。

大夫种的策略果然奏效,夫差答应只要勾践称臣,就可以放过勾践一马。勾践不仅称臣,还老老实实地服侍了夫差三年。三年后,勾践回到了越国。

为什么夫差羞辱了勾践三年,却不杀他呢?难道夫差和后来的项羽一样妇人之仁?还是被勾践的忍辱负重所感动?

后人面对这个问题,几乎一边倒地将原因归结到夫差身上,而受到演义小说的影响,更加理所当然的把夫差当做昏君来指责。

这些都忽略了吴越两国的实际情况,以及他们所处的大环境。先秦时代的冷兵器作战,尤其是春秋时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人数少、时间短。

春秋时期的兵基本上都是贵族出身,平民是没有办法当兵的,所谓的兵役也只不过是在战场上摇旗呐喊、增加一下声势罢了。所以人数少是必然。

战争,需要多方面的考量,尤其是后勤的补给,春秋时候的生产力决定了后勤供给能力不足,为了一场战争,需要囤积粮食几年乃至十几年,都是常有的事情。没有任何准备仓促地发动战争,持续时间不会太长。

吴国虽然在东南地区是霸主,实力强于其他诸侯,但是吴国自阖闾以来征伐不断,尤其是伐楚,虽然取得了胜利,自身实力损耗也很大。等到夫差继位之后,吴国国力虽然仍处于鼎盛状态,依旧没能恢复阖闾会盟诸侯时期的巅峰。同时期的越国可是一直在发展,除了和吴国有过小的摩擦,基本上没有大动干戈。

勾践重伤阖闾是侥幸,那么夫差击败勾践也同样靠着一些运气。夫差在击败勾践的同时,自己的精锐部队也遭受了重创,继续打下去即便杀死了勾践,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吴国承担不起的。勾践的求和,不过是夫差给自己的一个台阶下而已。

夫差面对自己的杀父仇人,如今已经是阶下囚的勾践,有许多理由可以杀死,却没有杀死,完全是出于政治考虑,而不是妇人之仁。

春秋时期两国的和平靠的是交换人质,国力均等的互换人质,国力悬殊的,弱国向强国送人质。人质起到的是牵制的作用。勾践就是人质,勾践的臣服可以牵制整个越国。

实际上,更想把勾践置于死地的正是他的亲族。从勾践入吴开始,不知道有多少人觊觎他的王位。夫差动手杀掉勾践,只能获得一时的满足,届时越国没有了后顾之忧,迎接夫差的将是和越国无休止的战争。

伍子胥在大夫种求和的时候曾经极力反对,夫差并没有听从伍子胥的谏言,有的人说夫差糊涂,其实大错特错。

伍子胥因为父兄受戮,才从楚国逃脱出来,无处可去的伍子胥,最后在吴国站稳了脚跟。伍子胥是一个为了达成目的,不惜牺牲一切的人。

虽然伍子胥自己不承认,或者他也是真心实意为了吴国,但是在夫差的眼中,吴国不过是伍子胥的工具。伍子胥看中的只是吴国强盛的军队。

夫差父亲阖闾的死,固然由勾践一手造成,但是间接导致吴国国力衰退,伐越失败的罪魁祸首,正是伍子胥。

一个为了复仇宁愿将自己原来国家都肯灭亡的人,谁能相信下一个倒霉的国家不会是吴国?

夫差和伍子胥之间的留痕,从吴国遭受秦国和越国夹击的时候就已经初现端倪,只是围绕勾践问题的时候才浮出了水面。

勾践千辛万苦回到越国后,自己的内心一阵酸楚,自己还有机会吗?夫差认为勾践没有机会了。夫差虽然将勾践放回,但是越国大部分土地的控制权却还在夫差的手中,勾践不过是一个扯线木偶,越国的税收基本上都在供给夫差。

任何人在这种情况下,意志基本上已经被摧残的所剩无几,还好勾践身边还有范蠡和大夫种。

不论范蠡和大夫种的战术如何高明,他和范蠡三年来要做的就是告诉勾践要有信心。在劝说勾践臣服于夫差之前,范蠡就用商汤、周文王、晋文公和齐桓公的例子来说明,成大事者必然承担无法想象的困难。

可惜旁人的故事只不过是自己茶余饭后的谈资,真要是落到自己头上,多数人根本承受不起。在范蠡的帮助下,勾践总算没有被打垮,反而脱胎换骨了。

一向养尊处优的勾践穿上了最简朴的衣服,亲自下田耕作,他的夫人也放下身份,自己亲手织布做衣服;有人前来拜访,无论贵贱,勾践都热情勤恳,将自己的姿态放的很低;他主动交出了权力,将治理国家的大事都交给了大夫种,摆出一副退隐田园的姿态······

勾践的所作所为,不仅是做给夫差看,也是做给所有的越国人看,一国之主能和百姓同甘苦共患难,必然能激励全国人民奋发图强。

勾践害怕夫差对自己不放心,又派了范蠡到吴国为人质。

相传勾践回国之后,他放弃了奢华的宫殿,而是选择了住在茅草屋,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历史发明家苏东坡首先将卧薪和尝胆连在一起用,造成了后人以为勾践复仇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不曾懈怠。这当然没错,但是勾践选择的政策方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勾践为了让国家快速兴盛起来,首要问题就是人口问题。

勾践恩威并施,他规定女孩子十五岁、男孩子二十岁必须结婚,否则父母将会入狱,如果结婚后不生孩子,便会征收高额的税费;生了男孩,赏赐两壶酒和一条狗,生了女孩,给两壶酒和一头猪,生两个孩子,国家送粮食,生了三个孩子,国家直接分配保姆帮助照顾。

有了人口基数之后,配合大夫种的七条策略,很快越国就强盛了起来。

勾践回国之后,对夫差依旧采取恭顺的态度,夫差也就慢慢地放松了警惕,加上夫差忙着与中原大国争长短,对越国就越来越不上心了,最终吴国被越国吞并。

实际上,夫差对勾践的失控,和后来李隆基没能控制住安禄山有相似之处。人们抨击的关键点往往是君子和小人之争,借助历史来宣泄对现实而不满。

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宗师荀子曾说出石破天惊的道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吴王夫差最终败亡是因为自然资源匮乏,其后越国的败亡也是一样。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中心在北方,齐国有鱼盐之利,秦国占据渭水平原,土地肥沃,其他中原大国各有特色,而吴国以有限的资源和当时有限的生产力,征伐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也是最佳的选择,只可惜征伐过度,加速了灭亡。

勾践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压制的越久,爆发的威力越大。“明明说好是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二十年的时间里面,勾践不停的问范蠡和大夫种,什么时候动手,得到的回答都是再等等。

勾践灭吴之后,站在人生金字塔的顶端俯瞰着一切,这才是他本该享受的生活,他也露出了本来面目。“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虽然出自赵匡胤之口,但是用来形容历代帝王,总也是八九不离十。

勾践所忌讳的不仅是臣下的功劳,还有过往的种种不堪——勾践在吴国为夫差当牛做马时候的一切。

陈胜称王之后,他的故人投奔陈涉后,常常跟人讲陈涉从前的一些旧事,结果故人就被杀了。此时的勾践已经没有后顾之忧,他还会留着目睹过他惨痛经历的见证者吗?

范蠡早就已经看穿勾践的为人,选择了功成身退,而大夫种自恃功高,继续留在勾践身边。而勾践逼迫大夫种自杀的时候,眼睛都不曾眨一下。

“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历史用无数次的事实证明,仁慈不过是帝王的伪像,而无情才是是帝王的常态。

参考资料:

《吴越春秋》

《史记会注考证》

《国语》

《越公其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