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一篇文章宣战文言文,文学改良刍议

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致力于从思想文化领域解放中国人,寻求救国之道,新文化运动就此揭开序幕。新文化运动一大革新领域就是文学领域,文学领域的改革又以倡导白话文为突出点。年1月,时留美求学的胡适向《新青年》杂志寄来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一经发布,便引来文学界多方讨论。旧文人将之唾为异端,新文人却将之奉为神作。

这篇文章便是胡适在国内文学界的成名之作——《文学改良刍议》。在这篇文中中胡适明确指出当今文学改良需从言之有物、不仿古人、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去除陈词滥调、不用典、不用对仗、不必俗字俗语进行。此些见解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陈独秀的注意,并发表《文学革命论》声援胡适的主张。年5月,鲁迅完成中国首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正式以一个“狂放”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

这篇《文学改良刍议》到底写了哪些主张能够产生如此大的反响?无外乎如下三点。

01倡导文学的实用性,能表现具体内容

旧体诗和文言文最容易出现的情况是辞藻华丽但言之无物。胡适倡导新文学应该做到言之有物,而不是堆砌辞藻或无病呻吟。文学应当能够表现创作者的心境,或情感或思想,而不是单纯的炫技,或用来溜须拍马等。

同时新文学应当能够更简洁凝练得用于日常生活。文字、文章终究是人类使用的一种工具。如果工具不为了人而服务,那便是添麻烦的,是失去其原本意义的。就像胡适与黄侃“对决”时提到的例子,一句“干不了,谢谢”在实际应用中简易程度要大于“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02倡导文学的创新性,不必拘泥仿古

胡适倡导文学创作不必仿古,而应体现时代之特点。唐宋元明清,从古至今,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文学特色,其各自时期的文学作品都带有时代的印记,体现着各自时代的特色。文学创作不应该只拘泥于唐诗宋词,而是应该能够反映当今时代特点。而胡适所认为能够与当时“世界一流”文学比肩的则只有白话小说。他认为只有白话小说能够描述中国社会之现状,因此只有白话小说才能称为真正的文学。

除不仿古人外,胡适也提出不仿他人,也就是不要总是写一些陈词滥调的东西,而是应该根据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提炼自己的文字,自己创造新的词语表达胸臆。

03倡导文学的大众性,文学应该服务广大民众

现今中国社会对文学艺术有统一的论断,认为文学艺术应该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认为艺术是人民的艺术。但是在旧中国,文学是读书人、贵族的特权,劳苦大众的文化水平相比之下十分有限,识字率极低。加之文言文行文用词十分考究,格式相对固定,导致广大民众无法理解。此时的文学变成了贵族的玩物,而广大民众却被耍得团团转。

胡适倡导新文学不用典、不对仗、不避陈词滥调,其实是提高新文学的普适性,使得稍微接受文学教育的人也能够看懂文学作品,提升文学作品的流通程度和社会作用,也就间接提高了文学的实用性。

总结来说,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在倡导白话文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民众思想启蒙打好了第一仗,具有极强的历史价值和历史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