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是明清时期代表文体,真实观是小说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末清初的理论家们对真实观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将对真实观的探讨推向了高潮。小说理论在明清时期进入了繁荣期,出现了李贽、冯梦龙等众多理论家,尤其是明末清初,出现了金圣叹、毛宗岗和张竹坡几位理论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明末清初小说真实观形成的基础
明末清初小说理论对真实观的探索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这和它自身的发展分不开,也和它所处的社会时代环境分不开。
(一)政治与经济新变
明代末期,对内宦官专政,皇帝不理朝政,宦官把持朝政大权,积弊深重。对外战争不断,矛盾尖锐。再加上两党之争,怨声鼎沸,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最终明朝灭亡。
到了清初,因外族统治,反清复明的起义不断,南明的残余势力也在不断骚扰清的统治,社会秩序仍未恢复。除此以外,满清的一系列政策,如剃发、圈地也导致不满,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在这种高压动荡的政治环境形成的时代心理氛围中,很多士人们将目光聚拢在小说上,或是创作小说抒发心中的愤懑,或是借评点小说讽刺世俗,这些行为都在无意中促进了小说创作的繁荣,进而促进了小说理论的发展,小说理论对小说真实的探索也更进一步。
随着小说这一通俗作品的创作和流通,当时的文人开始着眼于小说评点。小说理论家或是不忍见小说文本因为质量参差而失传,或是借小说评点度日,或是出于对小说文本的热爱,纷纷在阅读小说时就小说文本发表自己的看法。
到明末清初时,因处在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之中,理论家们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其性情也更加具有世俗气,他们的小说评点和传统的诗文批评具有了不同的形式和内涵。
(二)文学思潮新变
思想方面,从明成祖将“四书五经”确定为科举考试内容,理学便开始主导士人思想,直到阳明心学出现,其控制力度才逐渐降低。阳明心学反对禁锢人性,提倡“人性”,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思想。学术思潮方面,新思潮代表人物李贽提出了“童心说”、袁宏道三兄弟提出了“性灵说”,这些思想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新的思想和学术思潮都为小说理论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新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李贽,他明确反对“假理”,提倡要有“真情”,他的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童心说》这一文章中。在其《杂说》一文中,李贽明确提出真正的文学创作应该是表达内心不得不发的真实感情,这种创作是作者“童心”的自然流露。
在他看来,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的人是写不出真正的好文章的,能够写出好文章的人必须是心中有很多想说的话但是却因畏于现状不敢说,也没有可以诉说的人。故而内心极度抑郁,几乎不能控制,只有这样“不吐不快”的文章才能体现“童心”,才能称得上“至文”。
公安三袁的文艺思想深受李贽的影响,在李贽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性灵说”。公安三袁的“趣”和李贽的“童心说”一样,都具有很鲜明的时代特征,即二者都反对理学的束缚,反对传统,要求得到思想解放。
李贽的学术思想影响深远,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汤显祖、冯梦龙等人在戏曲、小说等方面皆受其影响,并将其思想发展,在明末清初形成了壮观的学术新思潮。
二、小说真实观的流变
(一)先秦至六朝的小说真实观
先秦时期,小说处于孕育和萌芽的阶段,因而现存的小说理论也只是只言片语,没有完整的体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记载神鬼奇异之事的志怪小说和记录奇闻异事的志人小说。随着小说创作的增加,小说理论家也开始在序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小说理论史上的重要发展。
这一时期,虽然小说记载的事件中有真实的历史事件,也有传闻中的神仙鬼怪,但当时的作者和读者都将其当成和历史著作没有区别的实录,即使是对记载神鬼奇异之事的志怪小说也要求真实。志怪小说虽然也要求真实,但也有理论家肯定小说可以存在虚构的部分。这就承认了小说记载之事并不一定真实,可以有虚构的成分。
如果说志怪小说以实录为主,可以掺杂一些虚构的成分,那么志人小说就必须完全“实录”,排斥虚构。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不少记载都反映志人小说必须符合真实的要求。同时,一种将小说看成历史补充的观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初时期有关历史小说的论争就深受其影响。
(二)唐至元的小说真实观
魏晋六朝后,小说真实观仍然以实录为主。但是与先秦魏晋不同的是,理论家们不再把小说真实等同于生活真实,也不反对小说创作时进行艺术虚构,对小说中的真实与生活真实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中唐的古文运动促进了传奇小说的发展,但是很多理论家仍然不认同小说,将其视为末流,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小说并非实录。至宋代,理论家不再追求实录,对小说的虚构才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当时洪迈在《夷坚乙志序》中指出志怪小说的突出特点就是奇异,若论志怪小说的来源,虽看似有依据,但实际上只能从乌有先生中寻找,其实质上是虚构的。这虽然没有将小说从史传这一类中独立出来,但是其小说真实观相较以往有很大的进步。除洪迈外,还有很多理论家探讨了小说的真实问题。
从先秦魏晋到唐宋元时期,对小说真实观的认识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严格实录到允许虚构,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对小说真实观的深刻剖析,则是在明清时期完成的。
(三)明代的小说真实观
在明初,小说创作者为了给小说找到合理的生存位置,只能将其分于四部之中的史部或者子部。在小说众多类型中,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首先繁荣起来,对真实观的探索主要集中在此类小说中。小说中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的关系引起了学者们的论争,这场论争将对小说虚实关系的探讨推向了高潮。
围绕《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作品,当时的人都有过一番争论,当中就有人指出了历史小说和历史著作有明显不同。这场关于历史演义小说真实性问题的论争不仅提高了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水平,更加引起理论家对小说真实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