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传统小说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根据历史改变过来的,比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东周列国志》等,甚至《封神演义》都是以武王伐纣为基本的历史背景,然而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演义小说中,《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脱颖而出,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书中人物的特色鲜明。特别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各位名将可以用各有千秋来形容,让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角色,但又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能人之间的平衡性,可以保证作品有足够的话题,久而久之,各种版本的“武评”诞生于坊间。
然而在绝大多数的武将排行榜中,却出现了一个普遍的问题,以最常见的“三国24名将”为例,这些名将从资历和能力上,的确都够得上名将二字,但是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小说前半部分出现的人物,可《三国演义》中的角色,完全可以用能人辈出来形容,那些二代甚至是三代武将,完全可以用长江后浪推前浪来形容,比如羊祜,陆抗等人,他们才是撑起了三国后半部的重要英雄。
与之相对的,则是这些24名将的后代们,能够不辱父名的人,其实并没有几个,就算抛开正史,单纯从小说中整理,这24名将中能留下名字的,不过十几个,而这十几人中,能跟父辈媲美的名将,严格地说,不超过五个。老乐这么说的话,也许很多人未必能够认可,那么我们接下来就梳理一下这些在《三国演义》中留下名字的24名将的儿子们。
赵云的儿子叫赵统赵广,他们的出现只是为了给诸葛亮报丧,传递父亲的死讯。典韦的儿子典满,在小说中也没什么影响力。关羽张飞由于有主角光环,所以他们的儿子全都是名将继承人,因此关平吗,关兴关索还有张苞都是名将,这就已经是四位了。许褚之子许仪也没什么出彩的地方,张辽的儿子张虎虽然还算是曹魏武将,但绝非名将。太史慈的儿子太史亨只是一笔带过,名字跟正史还不一样。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是全书数一数二的“饭桶”,夏侯渊之子夏侯霸倒是姜维可靠的臂膀。庞德之子庞会虽然传说是杀尽关羽后人,但是在小说中,没能体现出他的能力来,邓艾的儿子邓忠倒是不错,但也在小说中,也是处于邓艾的阴影之下。
数到邓艾,这些名将的后代也整理差不多了,其他没提到的名将,要么是没有子嗣,要么是子嗣在小说中的地位还不如太史亨。然而看到这些之后,我们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些名将的儿子们,只有关平、关兴、张苞和夏侯霸才算名将,而关索和邓忠最多算半个,这样加在一起,也就是算是五位名将,而且通过这些角色,还是能明显看到一点,名将的后代,依旧是蜀汉实力在唱主角。
这样一看,不管怎么梳理,在三国小说中最受欢迎的名将,永远都是蜀汉一方,不管是第一代,还是第二代,可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为什么蜀汉无法统一三国呢?由此,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了,蜀汉名将不管在小说中地位多高,都是明显有主角光环加成的,因此各种名将排行中,蜀汉地位偏高,虽然跟实力有关,但是更离不开读者与粉丝的追捧甚至是“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