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的旨趣兼谈长篇历史小说大宋王朝

社群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jdsshang.com/shenghuo/24914.html

什么是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与真正的历史有何不同?

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历史小说的创作又是如何进行的?

活动简介

12月5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化学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何辉教授应邀到中国传媒大学梦想书坊,以“历史小说的旨趣——兼谈长篇历史小说《大宋王朝》”为题,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们解析了上述问题。何辉教授以他严谨的考证、犀利的观点与生动的讲述,为中传学子带来了一场历史小说的思想风暴。

01

历史小说如何定义?

历史与史实之辩

历史是什么?

是上下五千年王朝史官的记述吗?

是乡野坊间奇闻怪谈辑录而成的册子吗?

是,也不是。

历史是一切事物的发展进程。

何辉教授先以历史与史实之辩开启了讲述。

我们无法穿越时空去亲历历史,因而也无法辨别记载是否完全符合历史。左右史官在记录帝王言行之时,就一定秉公而行吗?会不会因畏惧帝王威严而加以美化呢?

司马迁

司马迁写史记时在乡野间听到口耳相传的奇闻轶事,其中有无夸大其词的成分呢?其中有无讲述人的记忆差错吗?以上种种,皆可能使史载有别于史实。

思想中的历史

既然历史因记录者或讲述者的不同而不同,官方正史自不能尽信,稗官野史也不可全以荒谬言论视之。

就此,何辉教授指出存在一种“思想中的历史”,并指出应以唯物史观对待它,要认识到“思想中的历史”并不等同于史载,亦不等同于史实。

何辉教授更进一步强调,“思想中的历史”不可避免的存在,有其思想的意义,但是我们不能使它走极端,若走向了极端,完全脱离历史记载,就可能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这也是万万不可取的。

小说

何辉教授追溯了“小说”一词的渊源。“小说”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外物》中的“饰小说以干县令”之句。这句话里的“小说”一词,可以解释为“浅识小语”。此后,《新论》、《汉书》又进一步强化了“小说”乃是“残丛小语”、“街谈巷语”的涵义,成为后世轻视小说的根源。

其实在我国的史书中,“小说”本身就有正史之“外乘”的含义。正史中不便书写的、风格与严肃正史不搭的事件,往往就会作为“小说”记录下来。可以说,我国古代的“小说”与正史本是同源的。“小说”一词,近乎“野史”、“稗史”。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的“小说”,都带有历史的色彩。

当然,民间传说、神话、寓言、志人、志怪这些文学内容,亦是后世小说的根源。

不过,我们今天谈到历史小说,有其特定的内涵。学界一般认为(如鲁迅),宋人的“说话”,是中国“历史小说”的起源。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如今一般叫做《三国演义》)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历史小说(或者说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通常来讲,常见的历史小说的定义可归为三类:

其一,认为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

其二,认为历史小说是将史书文本改造成小说文本;

其三,认为历史小说是以史载的“历史”为基础,加入虚构的文学文本。历史小说首先是小说,而不是史书;是文学作品,而不是纯粹的历史书或历史学术作品。

02

历史小说的创作旨趣

历史小说的创作旨趣

何辉教授结合中国古代的历史小说代表作和自己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大宋王朝》第一部至第五部(计划出版八部,目前已经出版了前五部),为我们介绍了历史小说的旨趣,深入浅出的解析令我们受益匪浅。

第一,欣赏历史小说,要看历史小说中对历史记载的取舍。《三国演义》中,对曹操杀吕伯奢的故事之构想,可谓历史小说创作中对历史记载进行“取舍”的范例。细读《三国志》,会发现其本文极简,未提及曹操杀吕伯奢之事。不过,裴松之的注中提到,《魏书》、《世语》以及孙盛的《杂记》均有曹操杀吕伯奢家人的记载,但记载各不相同。《杂记》中说曹操杀人后“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凄怆”一词,给曹操平添了一份温度。罗贯中《三国演义》虽然取孙盛之说,但没有对曹操杀伯奢后“凄怆”之神情的描写,从而使曹操冷酷、残忍的奸雄形象变得更加鲜明。

第二,欣赏历史小说,要看历史小说中对虚构技巧的运用以及人物的塑造。好的历史小说,能够巧妙地运用虚构技巧,能够创造出形象丰满的人物。长篇历史小说《大宋王朝》被读者认为开创了“新史家小说流”。何辉以人物为中心、以尊重史实为目标,虚实交错,力求人物形象的丰满。韩敏信(此人名为何辉教授所起)是何辉教授在前四部书中着重刻画的一个配角。他是后周大将韩通的儿子。史书《续资治通鉴长编》上关于此人的记载仅存三行,说他生来驼背、微有智谋。何辉教授据此数语,刻画了一个忍辱负重、一心为父报仇,却不幸爱上敌人之妹,最终放弃复仇而身死的人物。这样的情节显然是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的,而韩敏信最终的复仇失败也印证了史书对其“微有智谋”的评价。创作出韩敏信这个人物,在巨大的历史事件中创作出其中的一个小人物的传奇故事,更增添了宋王朝初年暗流涌动、危机四伏的紧张局势,在立住人物的同时再现了时代环境。

第三,欣赏历史小说,要看历史小说的结构以及细节与语言。在历史小说结构方面,何辉教授进行了精心构思。《大宋王朝》八部书讲述了宋初多个王国的斗争,被有的读者称为中国古代现实版的“《冰与火之歌》”。八部书看似每部都独立成书,实际上情节部部连贯。在宏大而复杂的结构中,作品将宋初历史的发展和众多人物的命运一一呈现。何辉教授告诉同学们长篇历史小说《大宋王朝》八部几百万字内容,只有卷次,没有标题。何辉教授说,出版社编辑曾建议他为每卷每节都加上文字标题,这样可以让读者知道大概的内容,也更加符合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章回体传统。但是,何辉教授说,他没有接受这样的建议。因为在他看来,尽管全文不加文字标题,可能吓住一部分读者,但是真正愿意享受阅读乐趣的读者,不会从看了第一卷就知道第二卷的大概内容。没有往下阅读之前,你永远不知道这本书里下一页的故事——尽管你可能知道历史书中提到的事件。在描写和语言的运用上,何辉教授下的功夫尤多。他对细节描写不吝啬笔墨,刻画生动的历史人物。着力于结构和细节的周到安排,充分说明了作者笔走龙蛇、见微知著的创作追求。

03

历史小说引发的新思考

新的思考

讲座的最后,讲座主持人卜希霆教授提出的两个问题发人深省。其一,历史小说毕竟是面向现代读者,他们一般会以现代思维揣度古人的言行,那么历史小说究竟应该会不会在创作中不自觉地迎合了现代价值观而造成误导呢?其二,资料显示宋朝时的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80%,作为文化产业从业者,宋朝有没有文化产业?对于今天的文化产业发展又有何启示呢?

何辉教授认为,第一个问题确实是一个不易回答的问题。何辉教授说,就历史小说创作而言,他既追求艺术的真实,也在这种真实中融入历史真实。在写作时预设了某一情景,就必然有他的用意蕴含其中。历史小说创作过程中,他尽量让古人以古人的思维思考问题,应对事件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古人有古人的价值观。但是,在创作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会投射入一些今人的想象与色彩。小说毕竟不是历史,需要一些虚构与想象来完善人物故事。小说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

关于第二个问题,何辉教授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有。何辉教授说,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可见许多文化产业的细节。

勾栏瓦舍、街头卖艺可以说是大众化的演艺产业。宋朝最为知名的“产业”,当属出版行业。印刷术普及后,宋代印刷出版相当发达。不过,书籍在当时仍是奢侈品。宋代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中国古代审美发展的巅峰时期,有发达的商贸往来、海外贸易,文化政策开放包容,其文化产业的繁荣是必然结果。今天,我们或许能从中总结出许多仍然适用的东西,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令古代中国智慧为当今的中国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唐太宗有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再次感谢何辉教授的倾情分享,让同学们以更宏大、更高瞻的胸怀与视角,体验时代的盛败兴衰,审视历史小说演进,品味历史小说的旨趣,进而审视历史,在获得阅读愉悦感的同时,得到更深层次的启发。

-END-

*本文已经何辉教授本人校正修改并同意发布

现场照片:郑凯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