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门水城门选自《苏州百年明信片图录》
一
齐门位于姑苏城北,东汉人袁康在《越绝书》中道出其名由来:“齐门,阖庐伐齐,大克,取齐王女为质子,为造齐门,置于水海虚。”是说吴王阖庐(即阖闾)在大胜死对头齐国后,为了安置充当人质的齐景公的一个女儿,专门在都城阖闾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城北面的城墙处,建造了一座名之为齐门的城门。不过东汉人赵晔却称此门为“望齐门”。他在《吴越春秋》书里很详细地记载了一个和望齐门有关的凄美故事:“吴王阖闾为太子聘齐女。齐女思之齐,日夜号泣,因而为疾。阖闾乃为起北门,名曰望齐门;作楼,令女往登,游其上。”说吴王阖闾为了慰藉儿媳齐女思乡的心灵之苦,下令在正对着齐国方向的城墙北面处,大刀阔斧地新辟了一座城门,并在城门上大兴土木加盖了一座高楼,可以让齐女登高远望故国。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言之凿凿地称齐女名为“少姜”,则是不可信之的小说家言。明人王鏊将这个涕出女吴号泣为疾的思乡故事结局,记载在他写的《(正德)姑苏志》中:“齐女墓,《吴越春秋》云:吴太子娶齐女,女思齐而病,将死曰:‘必葬我于虞山之颠,以望齐国。’阖闾伤之,如其言葬之。”
唐代苏州人陆广微在《吴地记》中云:“阖闾城,周敬王六年伍子胥筑。大城周回四十二里三十步,小城八里二百六十步。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象地之八卦。”接着他又一一标出了水陆八个城门的方位和名称:“西阊、胥二门,南盘、蛇二门,东娄、匠二门,北齐、平二门。”因此可知,当时伍子胥在建城筑门时,是水陆两道城门同时开辟的,以利于舟船往来和人车通行。
齐门因为和齐女思乡而死的凄惨故事有关,也许是冥冥中自有天定,使得该门在八座城门中,多与人的悲惨命运有紧密联系。自此之后,在齐门的历史上,和此门沾上边的好些名人,最后的结局,往往也多被涂抹上了悲壮色彩。特别是在朝代交替之际,齐门更是见证了人间的生离死别。
二
苏州地界,曾经有一座范蠡桥,明人王鏊在《(正德)姑苏志》中,对此注解道:“世传蠡自此出娄江。”春秋时期的范蠡,就是从这里出发离开娄江的。虽然此桥现在具体位置似乎已无从确定,但距离娄江不远这一点却是肯定的。先前有南宋人龚明之在《中吴纪闻》的“蠡口”条下写道:“蠡口在齐门之北,又有蠡塘在娄门之东。故老相传云:范蠡破吴辞越,乘扁舟游五湖,潜过于此,遣人驰书招文种大夫,因以名之。”明人张大复在他写的《梅花草堂笔谈》中,也记有一则《蠡口》:“望齐门北有蠡口,相传云范蠡所从逃海地也。”
说的是在吴地民间关于范蠡的传说中,帮助越王勾践立下了消灭吴国不世之功的范大夫,为了避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悲惨命运,在大功告成之日,经过一番化妆,选择了一条最近的逃生之路,于仓皇中潜逃出了齐门。从此开始了他的全身而退之举,完成了从蠡口出发,乘舟泛入太湖的隐身之旅。
明朝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陈颀,曾经应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的邀请,在他所画的一幅齐门小品风景画上,以《题石田小景》为题,写了一首七言绝句:“齐女门北古塘斜,岸苇无穷杂蓼花。此地往来应惯熟,借书常到邺侯家。”邺侯最早指的是唐朝人李泌,因为他曾被唐德宗封为邺县侯。他家中有藏书二万余卷,这在印刷术还没有普及的时候,可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所以后世遂以“邺侯”为藏书甚多的典实。
陈颀在这里所指的邺侯,不知是何人。不过元末明初的苏州,确确实实有一个人可以称得上“邺侯”,因为这个人的腹中自有万卷书。他名叫王行,字止仲,号半轩,更号楮园,自称淡如居士,明朝苏州人。《明史》说他“遂淹贯经史百家言”,因为和高启等素有文名的其他九人全部住在姑苏城北,被人称为“北郭十友”,有《二王法书辨》《楮园集》《半轩集》传世。《明史》说他“富人沈万三延之家塾,每文成,酬白金镒计”,又说他“洪武初,有司延为学校师”,还说他“凉国公蓝玉馆于家”,总之平时来往的或豪族或官家或名门。
明人吴肃公,在他编撰的《明语林》中,记录了王行的故事:“未弱冠,辞去,授徒于城北望齐门,议论踔厉,贯穿今古。”说他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在苏州城北的望齐门下,设立私塾广招学生。而且他的高谈阔论总是那么具有真知灼见。更令人惊奇的是他“为人行货,长游诸生间。为言济南生《诗》、伏生《书》、胡安国《春秋》,洒洒不穷。诸生皆大异之,然视其居徒墅立,故未尝有书”。这是一个很牛的人,一切学问都在肚中。可惜的是,在明朝洪武年间,因受蓝玉牵连卷入蓝党案,后被朱元璋处死。
明人何乔远在《名山藏》一书中说,苏城形如螺……齐门尾也,盘门首也。
《名山藏》是明朝人何乔远写的纪传体史书,其中对苏州城的形势有这样一个形象比喻:“吴王使徐达常遇春攻张士诚,苏州围三百余日不下。基曰:‘苏城形如螺,取螺者,击首则缩,击尾则出。齐门尾也,盘门首也。击齐门,盘门开矣。’”于是按照刘基的安排,朱元璋命令常遇春的军队先行猛攻齐门。明朝苏州人黄暐在《蓬窗类记》中记载:“城破日,开平常忠武王入齐门,所过屠戮殆尽;中山徐武宁王入阊门,不杀一人。至卧佛寺两王相遇,武宁始戒忠武勿杀。”说的是常遇春的军队,首先攻入齐门后,就从齐门开始,一路杀人杀到城里的卧佛寺。经此一役,齐门一带就此荒凉。
《清史稿·程学启传》中有这么一段记载:“贼酋郜云官与副将郑国魁旧识,密介通款,学启与国魁及戈登单舸见云官于洋澄湖,令斩绍光为信。秀成行三日,绍光会诸酋议事,云官即座上杀之,开齐门降。”说的是在李鸿章率领的淮军大兵压境之下,太平天国苏福省省会苏州守将纳王郜永宽,心里产生了叛变投降之意,遂利用守门之便潜出齐门,在城外阳澄湖的一条船上,与程学启等人商议投降事宜。
太平天国十三年十月二十二日,也就是清同治二年十月二十四日(公元年12月4日)的下午,慕王谭绍光在今苏州城内富仁坊巷的慕园慕王殿里,召集纳王郜永宽等“四王”“四天将”开商议防务的会议,被郜永宽当场刺死。当晚郜永宽就大开齐门献城,李鸿章就这样兵不血刃地收复了苏州。事情的结果却是齐门投降的郜永宽等八位太平天国叛将,最后也被李鸿章设计全部杀死。
三
在许多描叙齐门的诗中,就数宋朝那个名叫释元肇的大和尚,写得最为情趣盎然。他在《送陈省元归通川》诗里,一句“儿能学吴语,老念出齐门”,将正在牙牙学语的黄口小儿,跟着大人学说吴地方言时,老是一遍遍重复着齐门齐门的呆萌童态,白描得惟妙惟肖。还有就是明人唐寅,不愧是乡试第一解元出身,即使是在齐门城边一个很是平常的散步行为,也能兴致所至以《散步》为题成诗一首,他一边看着“吴王城里柳成畦”,一边听着“齐女门前水拍堤”,很有历史感地发出世事无常的唏嘘:“此是吾生行乐处,若为诗句不留题。”和唐寅同朝代的苏州人郭谏臣,也许是坐着的船贴近了水面的缘故,虽然也面对着同唐寅一样的齐门场景,则显得没有这么沉重,也没有这么高深的思想。他在五言律诗《城归喜雨》中,看到的是水乡早春的冉冉氤氲:“晨出望齐门,舟前水气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