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中,关羽听到大哥刘备的音信,归心似箭,带领刘备甘、糜二夫人等家眷几十余人连夜启程,从许昌出发,一路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沿路遇到曹操各个哨卡的围追堵截,先是闯过东岭关、洛阳、沂水关、荥阳,后来到滑州渡过黄河,一路共杀了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六员魏将。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壮志凌云,无人敢阻挡。那么,这段“过五关斩六将”惊天动地的故事是真实的吗?小编我认为其故事的真实性有待商榷。小编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发现这段故事莫说《三国志》没有,连《三国志平话》和元代杂剧都是不曾出现的。看来这是小说作者罗贯中的一大创造。他也许觉得关羽千里迢迢投向河北,倘若路上没有刀光剑影,没有曹兵的围追堵截,关羽就顺风顺水的抵达河北与刘备相聚,这样就太不合情合理、故事就平淡无奇从而就降低故事的可读性了。因此,作者妙笔生花,故意夸张渲染关羽千里归途的曲折坎坷,扣人心弦,更一步彰显出关羽对刘备的赤胆忠心以及盖世武功。而清朝著名评论家毛宗岗还想得更远,他一针见血的指出:曹操虽然不忍心杀害关羽,还赠金赠袍,却吝惜一纸关文,不肯给予,这是故意让守关将士放手去杀他,“己则居爱贤之名,而担责将吏以误杀之罪,斯其奸不已甚软!”原来还有这么一层深意。所以小编质疑“过五关斩六将”的真实性,别的且不说,单说这五个关口,就奇怪得使人无从查考。那是小说家不大理会地理方位的缘故。关羽出发的许昌,在今河南省中部,由此北上到黄河渡口的白马津(东汉属白马县,即关羽斩颜良,解刘延白马之围那地方),要经过尉氏、开封、封丘、长垣、滑县(今地名,均在河南省)。这一带地势平坦,并无高山大岭,用直线来划,大约是四百华里左右。《三国演义》里的关羽是怎么走的呢?他过的第一关叫东岭关。查东龄关历史上本无其地,全是杜撰,且不说它,姑且说此关是在许昌之北吧,可是第二关就到了洛阳,洛阳在中岳嵩山西北,同许昌隔了一群大山,如果关云长当时是开什么“交流会议”,有这个兴致,倒不妨绕个大圈子,瞻却一下嵩山,然后再到洛阳去,但却要多走几百里路,关羽那时候对刘备昼思夜想,恨不得立刻飞到刘备身边,是不会有这个雅兴的。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小说家不明地理位置,平白让关云长多走一大段冤枉路了。第三关叫沂水关,更奇怪了。沂水是流经今山东省南部的大河,沂水县在山东省东南,隋代才有这个名称,关云长怎么忽然又跑到山东去了?小编我思索了很久,才想到洛阳之东有个祀水县,春秋时代叫虎牢,战国时代叫成案,隋代改为祀水县。吕布同诸侯大战于虎牢关,便是这个地方。“祀”音巳(si),“沂?音夷(yi),读音相差不远,原来小说家把泥水关错弄成沂水关,害得关羽这一行人奔得更远了。第四关是荥阳。荣阳在祀水之东,我们把沂水改正做泥水,这方位便对了。第五关叫滑州。滑州当时却是在黄河南岸(金代明昌五年黄河南徙,以后滑州就不在黄河南岸),不过滑州也是隋唐才出现的名字,它原叫白马,旧县在今滑县之东。这里,小说家又把后代出现的地名提早让它在三国时代出现了。小说作者罗贯中不知是怎么想的,平白叫关云长走这样一条迁回曲折而又毫无必要的冤枉路。自然,一般人读小说,是不大计较地理方位的。管它什么东西南北,我又不是把它认真看待,你纠正它,未免太过认真了。是的,对小说不必过分认真。不过,说是毫不足道的小事,倒地未必。写小说的人,总不能把北京移到广东,把哈尔滨搬往广西吧!由此可见,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精彩纷呈的描述,是作者为了追求作品的故事性而杜撰的,不符合历史事实。.这里小编我也不是故意给小说家找岔子,只是想借此提出,古代小说家不爱计较地理位置,往往东拉西扯,这不是个好的传统,今天如果我们要写历史小说,一定要把故事中人物事件的时间、地点叙述得准确无误才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