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忠臣,典籍里的家国情怀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下来得多少钱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531/5416226.html

漫步姑苏古城

那些见证了时代变迁

和人文发展的巷弄

显得愈发迷人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几条被典籍所提及的姑苏小巷

与古圣先贤对话,跨越时空交流

聆听历史深处的声音

感受它们独有的古韵和闲适

《浮生六记》-仓米巷

苏州诸多街巷都称“一条”,唯有它是“一升”。

位于人民路饮马桥北的仓米巷,名字一听便知与粮食有关。按《吴郡志》记载,巷南宋代为府仓(平江府粮仓),故因其在苏州府粮仓之后,而被称作“仓后巷”。后来有人索性将“后”改成了“米”,“仓米巷”让人听着就有股丰收的喜悦之情,这个名字也由此流传了下来。

如今不少人知道仓米巷,多是因为清乾隆时期苏州人沈复所著的《浮生六记》。民国时期的文学大师俞平伯如此称赞《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

《浮生六记》第一记《闺房记乐》中记载:“迁仓米巷,余颜其卧楼曰‘宾香阁’,盖以芸名而取如宾意也。院窄墙高,一无可取。后有厢谈,通藏书处,开窗对陆氏废园,但有荒凉之象。”

沈复和芸娘搬家到仓米巷后,虽然日子一下子变得平淡而清苦,两人却依旧相敬如宾。林语堂在翻译《浮生六记》英译本后如此评价:“沈三白之妻芸娘,乃是人间最理想的女人。”虽然林语堂曾实地寻访沈复与芸娘二人的故居未果,但仓米巷却已成为今人追思沈复与芸娘的最好去处。

时过境迁,虽然“宾香阁”的具体位置已扑朔迷离,但是仓米巷24号还保留着一座历经沧桑的园林——南半园。它与城北的陆氏半园遥相呼应,一同成就了苏州城内南北两半园。南半园亦称“史氏半园”,因清朝同治年间道台史伟堂从清末大儒俞樾处购得并改建而得名。

俞樾在《半园记》中评:“少少许胜人多多许”“高高下下,备登临之胜;风亭月榭,极柏之华,视吴下名园无多让焉”,足见对此园之喜爱。临了,俞樾还为南半园题了一幅对联:“园虽得半,身有余闲,便觉海阔天空;事不求全,心常知足,自然气静神怡”,至今悬于主厅“半园草堂”中。

古往今来,仓米巷中不缺名人。比如巷中14号与16号曾是卢彬士故宅,还有著名医生萧伯宣在医院旧址。传说中始建于明代的隆庆寺,也几经兴废演变成为了姑苏区老年大学。

如今的仓米巷已然是一条再寻常不过的苏州小巷,但人们置身于仓米巷中,仿佛都能领悟到老苏州“知足而不求齐全,甘守其半”的淡然处世思想。

《群碧楼书目》-侍其巷

侍其巷东起东大街与司前街相连处,与书院巷相直,西出吉庆街,巷长米,宽2.3至4.9米。宋代时,该巷东口立一坊,名难老坊,后改灵芝坊,后又因名士侍其沔(miǎn)居此,改名侍其巷。

范成大《吴郡志》卷六坊市“乐桥西南”栏中列灵芝坊,并注“(在)侍其巷”,可见此时巷已名侍其巷。侍其沔为人侠义、学问高深,为纪念这位教书授学的先生而将巷名冠以其姓氏,足见姑苏人对文学的重视和尊崇。

如今侍其巷中最著名的当属38号控保建筑——中国藏书史上赫赫有名的“重镇”群碧楼,即清代两广总督邓廷桢之孙邓邦述寓所。

邓邦述,近代诗人、藏书家。其极爱藏书,“每外出遇有善本,借钱买书”。清光绪三十二年,因喜获《群玉诗集》《碧云集》两部宋刻唐人集子(书中钤有文徵明、安歧、黄丕烈、金俊明、徐乾学、张隽、季振宜、冯新之等人的收藏印记而尤为珍贵),邓邦述即以《群玉诗集》《碧云集》各取一字,名其书楼为“群碧楼”。

邓邦述居侍其巷后专事著述,著有《群碧楼诗草》《群碧楼书目》《群碧楼善本书录》等。群碧楼最盛时期藏书近四万卷,年邓邦述将大部藏书卖给中央研究院以还巨债后,将群碧楼更名为“寒瘦山房”,取意“郊寒岛瘦”一语,或为纪念曾得孟郊、贾岛两集的明刻本。

除群碧楼之外,侍其巷内还有多处历史遗迹,侍其巷36号系始建于清光绪五年的两广会馆,侍其巷41号即清代和丰仓范围,民国时女子师范及附小所在地。巷内的双树草堂,也曾经是朴学大师章太炎在苏州的寓所。

如今的侍其巷虽在岁月的长河中趋于平凡,但那份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巷子里的故事却依旧让人沉醉。

《东周列国志》-伍子胥弄

伍子胥弄位于吉庆街北端东侧,南接寿宁弄,北达西善长巷。据史籍记载,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住宅在此。伍子胥死后,后人在此建庙,名“伍相寺庙”,巷弄名称为“伍相寺弄”,后改今名。

有关伍子胥的著名典故“一夜白头”,则是出自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清代蔡元放改编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叙述了春秋战国五百年间的历史故事,其中第七十二回“棠公尚捐躯奔父难,伍子胥微服过昭关”中写道:“只见东皋公叩门而入,见了伍员,大惊曰:‘足下须鬓,何以忽然改色?得无愁思所致耶?’员不信,取镜照之,已苍然颁白矣!世传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非浪言也。员乃投镜于地,痛哭曰:‘一事无成,双鬓已斑,天乎,天乎!’东皋公曰:‘足下勿得悲伤,此乃足下佳兆也。’员拭泪问曰:‘何谓佳兆?’东皋公曰:‘公状貌雄伟,见者易识。今须鬓顿白,一时难辨,可以混过俗眼。况吾友,老夫已请到,吾计成矣!’”由于东皋公的巧妙安排,伍子胥混过了昭关,到了吴国(都城即今日之苏州),成为吴王阖闾重臣。

在吴期间,伍子胥奉吴王阖闾之命,“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筑阖闾大城,周围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法地之八卦”,即今日苏州城之雏形。后来伍子胥因劝谏夫差而被赐死,相传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不仅为他立庙以祀,还将其头颅悬挂之城门称为胥门,尸身被抛入之河称为胥江。

更与众不同的是,南朝《曹娥碑》记载:“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谓是东吴之俗。”说明从那时起或更早,苏州便有端午纪念伍子胥的习俗。

如今,古胥门已被建成一个碧翠萦绕、集合古韵与今风的开放式公园,重现往昔“姑胥拥翠”的动人景色。古朴依旧的伍子胥弄则静静地依偎在古胥门的东北角,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更迭与变迁。

让我们漫步在这些姑苏巷弄里,用脚步丈量历史变迁,用真心品味文化神韵。

来源:区委宣传部沧浪街道王莉莉

制图:王思惠

编辑:王秋倩

文章来源:苏州姑苏发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