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杀一段历史,轻而易举;恢复一段历史,难上加难。——艾公子
我们学习历史,就希望我们从过去的故事当中收获经验、得到教训、获得成长。过去的故事虽然无法预测未来,但是我们总能找到其发展事物的逻辑。
而逻辑不会轻易改变,推动事物的基本力量不会动摇,如果历史有一个个的轮回,那么我们可以从中获得难得的借鉴和启示,在《疑案里的中国史》中,我们的确可以发现一道道轮回亘古不变。
拿到书时,我以为是大量的未经考证的悬疑推理和大胆猜想,事实上书中信息引证丰富,来源广泛、力求公正,而这样的故事是我这样的历史读物爱好者最喜闻乐见的。
事实上书中的这些故事都是我们之前“误读”的历史,在这轮回的历史背后不变的是全力助推、是人性作祟、是贪婪不退。
就像那些腥风血雨的权力更迭,背后是不动声息的斩草除根,是兔死狗烹的君臣决绝,是凡夫俗子被皇权诱惑。而那些像范蠡和曾国藩一样打破定律超越时代存在的全身而退者,少之又少。
皇权的轮回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夺取了后周柴氏的政权,拥戴宋太祖的“义社十兄弟”随即又被杯酒释兵权给剥夺了兵权,这些与宋太祖出生入死的将领们衣锦还乡,还算下场比较好的。
宋太祖伴君如伴虎,武松打虎的故事仿佛在说老虎并不是完全致命,但是对于不可共富贵的君王却是比老虎还凶险。
汉高祖刘邦与吕后将汉初奠定基业的大将全部屠戮,大将军韩信,刘邦称之为“战必胜、攻必取”的汉初三杰,由齐王被贬为淮阴侯后被击杀。
梁王彭越本人被剁成肉酱,分到各地诸侯作为威慑,而淮南王英布当年大杀四方的猛将被围困在一处民宅中被人杀死。
还有明太祖朱元璋,通过“蓝玉案”“胡惟庸案”案,文有刘伯温、李善长,武有常遇春和徐达竞相凋零。
皇权不仅让君臣之德泯灭,更让父子、兄弟亲人之间人伦感情丧失。书中论述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如何利用太子李建成的仁慈来谋取权力的,之后李唐王朝仿佛中了魔怔,李显从母亲武则天手里发动神龙政变,太子李重俊又发动景龙政变,而唐玄宗李隆基是通过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而夺取权力的。
而我们前文谈到的宋太祖的暴毙,很大程度是因为他的弟弟赵光义的谋杀,同样在明成祖朱棣的夺位和“夺门之变”中兄弟的的相互倾轧,都让我们所谈到的人伦情感是如此的不值得一提。
历史的轮回一次次的发展,让我们惊讶的同时,皇权逻辑从没有改变。
人性作祟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其中的放人之心不可无,这恐怕是古代社会矛盾推动的又一重逻辑。
在三国中,头长反骨的魏延基本上被小说和影视作品演绎的淋漓尽致,在书中其实是与“狠人”杨仪的矛盾才酿成了三国史上最大的冤案,而这种冤案至今被演绎得愈加深刻。
在春秋五霸的吴国中,吴王阖闾死后伍子胥继续服务于吴王夫差,但是吴王夫差转而更信任伯嚭,之后的谗言让越国勾践卧薪赏胆终究灭了吴国,而伍子胥和他当年父亲伍子胥一模一样的悲剧。
汉高祖而抵抗瓦剌守卫北京的于谦,被认为是中兴的能臣却因为明英宗朱祁镇的回归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而丢失生命的代价是石亨等人的无尽谗言。
而在迄今为止影响中国最深切的商鞅变法中,公子虔向秦惠王攻击商鞅具有谋反的征兆,商鞅变法触动了保守阶层的利益,在各种保守阶层的撺掇下,商鞅惨遭处死。
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地处西边,在中诸侯谈论千秋功业无关地处偏隅的秦国任何事情,在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的年间里,接连击败最强“三晋的魏国,同六国作战六十五次,五十八次大获全胜,建立了十四郡。
更何况还有太多的例子,“精忠报国”的岳飞、抗金宰相寇准和抵抗努尔哈赤的袁崇焕等等等。
历史的轮回又好像这么有逻辑,关于人性的作祟总是可见血雨腥风和唏嘘不已。
超脱规律
但是总有人之这一次次的历史轮回中做了一个明白人,他们看到了历史发展的逻辑,知道权力和人性的危险,在人生的高光时刻,他们知道如何退场、如何谢幕、如何保全。
这种带有光芒的转身不仅仅需要对形势精准的判断,更需要对欲望和贪婪的及时制止,特别是在一系列的各怀鬼胎人的“撺掇”下,如何看清自己就显得十分重要。
曾国藩曾国藩中兴之能臣,在扫平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坐拥三十万大家。当时全国的八名总督中,湘系就占据三位,再加上四川总督骆秉章和两广总督毛鸿斌都与湘军关系密切,在太平天国陨落之前,就开始有一轮轮的劝说曾国藩称帝。
其实慈禧太后代表的清廷已经使用了各种方法在节制曾国藩的权力,曾国藩内心你也惶惶不安,直到攻破天京一个月后自我裁军、主动交权,激流勇退、自我保全,承受了他“再造大清”的恩遇。
而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击败吴国后功成身退,留下了陶朱公的美名和与西施美丽的浪漫爱情故事。勾践的绝情最终在其好友——文种身上体现了。
而司马迁在《史记》中,突出了:人要做自己命运的主宰,最终范蠡打破定律,成为超越时代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