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去年仙逝。作为几十亿金庸先生的读者和粉丝之一,微如尘埃的我一直想写点心得,交一篇读后感,以纪念先生。
金庸先生主要小说十四部:“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其中,最精彩的几部大部分都有真实的历史背景,将历史与传奇融为一体、虚实相间,使得故事波澜壮阔。
我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方式,以创作年代为序把几部重要小说筛选出来,如图:
(部分小说未能入选的解释说明,附在本文末尾)
金庸先生创作的第一部成名武侠小说是《书剑恩仇录》,最后一部是《鹿鼎记》,从上图中可以看出,这两部小说的历史背景都是清朝。金庸先生自清朝的故事开始写,写到最后,绕了一个圈,又回到了清朝。
几部小说的共同特点之一是,主人公都被“华夷有别”的民族大义所困扰,还经常被要求做出非此即彼的痛苦选择。下面一一分析:
一、《书剑恩仇录》陈家洛:传说和乾隆皇帝是兄弟。他希望说服乾隆做汉人的皇帝。最终想法仍然是反清复明,一定要一个汉人来做皇帝。陈家洛这个人物塑造的比较苍白软弱,毕竟是金庸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陈家洛是海宁人,金庸先生的家族是当地望族——海宁查家,在清代“一门十进士,兄弟三翰林”,被康熙称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网络上流传一张金庸的亲戚图表,徐志摩、钱学森、琼瑶名人等都在其中。金庸先生选择自己熟悉的故乡的传说故事,作为第一部小说,是可以理解的。
开山之作《书剑恩仇录》就提出了问题,是不是一定要汉人来做皇帝,能不能让异族来做皇帝?汉人和异族人是不是永远水火不容的?虽然在书里金庸先生是偏向于同情红花会众英雄,偏向选择“汉人做皇帝”这种所谓的正统思想。但这样的问题在金庸先生之后的小说中仍然反复出现。
二、《射雕英雄传》郭靖:金庸小说中最有名的大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但是他这个“国”指的是大宋国。而不是指抚养他长大的蒙古国。在这样的人物设定下,郭靖硬生生被写成了一个“假人”。他完全不顾蒙古大汗的养育之恩、朋友情谊要刺杀大汗的儿子、儿时的玩伴托雷,并且没有一丝犹豫;也完全不顾杨康从婴儿起被金国王爷抚养长大、视如己出的事实,要求杨康背叛自己的养父。简直就违背基本的人性和良知。
小说原著在这里有个大BUG,江南七怪收郭靖为弟子从小进行教导,丘处机收杨康为弟子从小进行教导,然后由这两个弟子比武分胜负。问题来了,丘处机为啥把杨康留在金国王府由王爷养育十八年,享受荣华富贵,为啥不把杨康带出王府送上终南山学艺(就像杨过),导致所谓正义人士都指责杨康认贼作父。丘处机对此应承担全部责任。
在支持大宋还是支持蒙古,选华还是选夷的问题上,《射雕英雄传》没有改变,坚定的选择了大宋。人物设定上从《书剑恩仇录》较为软弱的陈家洛,变为《射雕英雄传》立场坚定斗志强的郭靖,金庸先生想塑造一个爱憎分明、为国为民的大侠,但有点用力过度—“因无脑撑宋而似伪”。郭大侠最终也没能挽救大宋。
三、《天龙八部》萧峰:一个被大宋国养育长大的辽国人。这不就是辽国版的杨康?金庸先生,套路不新鲜啊。萧峰是真实的,和大宋国的朋友都有真感情。在发现萧峰的生父是辽国人以后,为了让萧峰和大宋国的朋友们恩断义绝,金庸先生还专门写了一段“聚贤庄大战”(写的精彩,看的郁闷),让萧峰大杀特杀老朋友。萧峰是纠结的,选择大宋还是大辽,帮大宋还是帮大辽,他左右为难,最后在雁门关外选择了自杀。是的,一个盖世英雄,居然特么自杀了,而且不是因为战败,是因为自己非宋非辽的身份。这个结局虽然悲壮,但显然是不合理的。金庸先生在之后创作的《笑傲江湖》(年)为萧大侠提出了另外一个方案:归隐。
没错,萧大侠可以选择和阿朱归隐,“女儿意,英雄痴,吐尽恩义情深几许;塞外约,枕畔诗,他朝两忘烟水里。”人间纵然不值得,但有爱人的陪伴就足矣。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丑陋的真相之后,不爱它,也不被它打败。——萧峰
萧峰这个人物的塑造,比郭靖有很大的进步。不像郭靖那样“假”。而是变得有血有肉,有真实的情感,对于往日的朋友、师长,仅仅在“宋辽不两立”的口号下,无法狠心痛下杀手,就算下了重手,事后也是充满愧疚和自责。这是一个正常人的反应。
《天龙八部》对支持大宋还是支持大辽的问题上,金庸先生选择了没有明确立场。对比《射雕英雄传》有了很大改变。人物的设定也从《射雕英雄传》自小在蒙古长大的郭靖无脑无人性支持大宋,到《天龙八部》萧峰最终选择两不相帮。萧峰的矛盾纠结可以看作是金庸在创作小说时历史观念的矛盾纠结。
《天龙八部》是金庸小说历史观转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四、《鹿鼎记》韦小宝:出生于妓院,自己父亲是谁都不知道,有可能是满蒙回藏各族人士。虽然被天地会洗脑教育“反清复明”。但总觉得康熙皇帝不是坏人,不忍心背叛。小说中康熙对韦小宝说:现下三藩已平,台湾已取,罗刹国又不敢来犯疆界,从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天地会的反贼定要恢复朱明,难道百姓在姓朱的皇帝治下,日子会过得比今日好些吗?周星驰电影《鹿鼎记》里韦小宝对他师父陈近南说,这天下只要老百姓吃的暖、穿的暖,有大房子住,谁做皇帝都一样,为什么一定要反清复明呢。
《鹿鼎记》最后表达出不需要执着于满人做皇帝还是汉人做皇帝,只要百姓们安居乐业,满人做皇帝还是汉人做皇帝,并不重要的观点。
这是金庸先生最小说中对自己在《书剑恩仇录》中提出的问题的最终答案,十七年后的自己回答了十七年前的自己。
从清朝开始,到清朝结束。从一定要汉人做皇帝,到只要百姓们安居乐业,谁做皇帝无所谓。金庸先生的创作过程,也是他的小说对历史思考的一个过程。这几部小说都在回应“华夷有别”四个字对老百姓到底是否重要。最终,他的结论是“完全不重要”。无论华夷,百姓们的生活是否幸福才重要。
金庸先生的小说人物,随着创作的深入,也有一个逐渐的人性化和真实过程,从郭靖“无脑支持”到萧峰“两不相帮”再到韦小宝“遵从良心帮助自己认定的一方”。使得他的小说日渐完美、更能打动人心。为什么我们觉得美剧、韩剧好看,国产剧甚至现在的港剧都不好看,就是因为国产剧不真实。不真实,就没有感染力。
虽然我不认同金庸先生小说对历史思考的结论,即“只要百姓们安居乐业,谁做皇帝无所谓”。历史已经证明,皇帝专制制度是不靠谱,百姓是无法长久地安居乐业的。康乾之后,清朝无可避免的走上了衰落。即使百姓们运气好,得遇明君欣逢盛世,一时穿得暖吃的饱,这种幸福也并不会长久。黑格尔说,“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
但我尊重金庸先生小说思考的过程和创造。金庸先生的小说,创造了一个宏大的武侠世界,更包含了一代人对历史的思考。后来的每一代人,都应该站在上一代人的肩膀上,才会不断有进步,而不是停步不前甚至后退。后来的每一代人,都有思考的权利,别放弃思考。想一想自己这一代人,是怎样的时代责任,创造给后人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我想,金庸先生是不会介意让我们踩着他的肩膀思考的。
谨以此纪念金庸先生。
刘焱
年2月1日于广州
附:主要参考文献:
《我看金庸小说》(作者:倪匡,年重庆大学出版社);
《金庸传》(作者:傅国涌,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附:未能列入的部分小说解释说明:
《碧血剑》(附:金庸先生《袁崇焕评传》):《碧血剑》的背景是袁崇焕的悲剧。袁崇焕是中国人中的精英在历史上的一个缩影,这样一个正直刚强、慷慨豪迈、智慧坚定、英勇无畏、近乎完美的人,结局是无比悲惨的。类似的人还有岳飞、谭嗣同。经过对这种人几千年的砍削和浪费,这样的基因越来越少,终于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太惨了,暂不列入。
《神雕侠侣》:金庸先生在《神雕》里面把婚后的黄蓉写成了一个庸俗的中年妇女,我绝不接受,暂不列入(虽然王小波说过,“中年妇女,在中国是一种自然灾害”。但黄蓉,黄蓉不可以,不可能,不接受。)
《倚天屠龙记》:明教源于波斯,是个外国传来的教。并且,明教没有当时元朝或者明朝官府地位,不代表官方,所以张无忌这个人物设定并没有什么华夷之别,只要是美女他就喜欢,不论是蒙古的还是波斯的(算是金庸先生对自己创作的一次解绑?)。但是在元末明初,就硬生生的把张无忌设定成“一夫一妻”,韦小宝却有七个老婆,实在让人难以接受,暂不列入。
《笑傲江湖》:我个人很喜欢的一部,但因为没有真实历史背景,暂不列入。另有文字专门写读后感。
附:郭靖、杨康和萧峰的故事,让我想起美国《年统一证据规则》第五条规定,在刑事诉讼中,被告人的配偶享有拒绝作对被指控的配偶不利的证言的特免权。这就是美国法律中规定的“夫妻证言特权”,被视为尊重人性的文明法律(美国法律免证制度除了配偶之间,还有教徒与神父之间、律师与客户之间、病人与医生质之间等)。
如果我穿越到宋朝做皇帝,可以在大宋国的法律《宋刑统》中加一条规定(并尽量说服辽国同样立法):凡敌国子民的后代,从小在大宋被抚养长大或以其他方式合法取得大宋国籍的,不得强迫其参加对该敌国的军事行动。违者,脊杖二十,配役一年,流三千里。
附:思考题:宋朝皇帝制定了完善的法律,人人都要遵守法律规定。那么这样法律制度完善的国家算是法治国家吗?
[作者:刘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