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长安十二时辰更燃,亲王马伯庸新作,揭秘明宣宗朱瞻基登基疑云
自从《长安十二时辰》之后,马伯庸似乎变得更出名了,找他约稿的人络绎不绝,从市场的角度上来说,他的很多朋友都建议他趁着热度把这个大IP做下去。就像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沙海》系列,以及天下霸唱的《鬼吹灯》《河神》等等都非常炙手可热。
但马伯庸却在紧要关头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不知道是否能成为爆款的新书上。这本书名为《显微镜下的大明》。
尽管虚构小说才是马伯庸的特长,但这本书是他第一次系统地尝试非虚构作品,他希望写出来的历史纪实,也是一个个吸引读者的完整故事。
纵观马伯庸这些年来写的小说,每一本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每一次都是全新的体验,似乎读者只有从他这里才能读到不一样的东西,但每一本书也清楚明白的告诉读者们,不论写的是怎样的故事,都是马伯庸的味儿。
不论是早期的作品,抑或是前年大热的《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还有比较新的《显微镜下的大明》以及《两京十五日》,马伯庸都善于捕捉社会底层的人物结构,素手编制成世态万象。
熟悉马伯庸的都知道,他对于中国历史的演技绝对是透彻。
就拿《显微镜下的大明》来说,他的灵感就来源于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案子,这桩案子在《明实录》里原只有一句简简单单的记录,然后就被尘封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最不起眼的地方,不出意外,可能再过上个一百年都不会有几个人发现。或许是冥冥之中历史想让它重见天日,恰逢遇见了太爱钻研的马伯庸,才让这个小案子的迷雾层层拨开。
每一个故事就像一颗大树一样,似乎上面的树干并不茂盛,却没想到这底下的根越挖越深,越挖越繁茂,最后就有了现在这本书《显微镜下的大明》。
他曾说:“一个创作者要想保持创作热情的话,除了灵感之外,最重要的依然是积累。”
甚至创作灵感,也是可以从大量的阅读中捕捉到的,从一些你想象不到的书籍中汲取养分。这就是他之所以能写出如此多大IP的原因。
在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当下,还能有像马伯庸一样沉下心阅读写书的人实在太少,用马伯庸自己的话说,人的气质,就像是古董的包浆,那古玩表面的那层光泽,你说不清道不明,但一眼看过去就能感觉得到。
(1)
马伯庸原名马力,至于他为何会给自己起这样的笔名呢?
“伯庸”其实源于屈原《离骚》的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白话译文: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皇帝的兄弟,这不就是“亲王”么?
正因有这个历史趣谈,他后来才被称为“马亲王”。
在年之前,马伯庸还是施耐德公司的职员,他的笔名“马伯庸”也是在一次在公司中偷偷写稿中被同事发现的。
后来辞职进入全职写作已经是后话了。那么马伯庸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写小说的呢?
不知道哪位大神说了这样一句话“爱阅读的人不一定成为作家,但作家一定热爱阅读”,马伯庸对自己的过去是这样形容的:我正是茫茫人海中喜爱阅读的最不起眼的人。
早在年的时候马伯庸就非常热爱网文了,依稀记得在那个时候,互联网还不够发达,要想看书只有那几个网站,或者去大神的博客看,还有就是去地摊买一本超级大的盗版书。
哪怕条件再艰苦也挡不住阅读的热情,而马伯庸的写作生涯正是在某一次网盘崩坏没有书看,他接着那位作者的小说开始写的。
虽然写作生涯源于这次意外,但马伯庸也非常期待喜欢的故事剧情结尾由自己来创造,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马伯庸依旧热爱阅读,每次从阅读中收获的素材,都成为她日后写作的积累。
当然,马伯庸也不是一开始就能写出像《长安十二时辰》那样的著作,毕竟他给自己的定位只是个普通人,也没什么天赋,只是勤快了点。
在早年间,他最爱的就是村上春树,因此他选择以村上春树为蓝本开始写自己的小说。
马伯庸觉得那时候自己写的东西算不得小说,只是写比较有趣的小故事,没想到更着更着就有了《她是在QQ上》《机器猫和阶级斗争论》等文章,在网络上他也逐渐有了属于自己的读者。
这个阶段的马伯庸也算小有名气,按理说写小说一来是为了爱好,二来是为了赚钱养家,许多作者都会在刚出名的时候赚钱,但马伯庸却没这么做。
他一边吸收网友的反馈,一边拼命读书,吸收借鉴,继续写作。遇到不合理的情节他也会和网友们讨论,写着写着马伯庸也逐渐写出了自己的风格,与那些和帝王分不开的作者来说,他独爱小人物,普通人,就像金庸笔下的韦小宝那样既接地气也可以拯救世界。
他总觉得,站在一个特别高的视角上,没什么人情味。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马伯庸的书中很少能看到皇上,嫔妃,大多数都是接地气的小角色,
他们可以是站在皇上,嫔妃旁边伺候的人,也可以是为精美建筑钉钉子的人。
在他眼中,是不起眼的小人物构建起了整个社会,是每个小人物的默默付出,才构成了一个壮观的时代。
正是马伯庸的另类视角也让他的书成为了众多小说中的一股清流。
当然了马伯庸也不是顺风顺水,他也曾收到过很多批评,只不过马伯庸对这些批评并不生气,反倒是谁骂他骂得一针见血他感激谁。
错误只有被指出来了,才有改的必要,要是一篇文章里让人挑不出毛病才是大问题。
不断改进,不断学习。马伯庸常说,“如果把我称作《风起陇西》的亲生父母的话,那么它的祖父是克里斯提昂·贾克,祖母则是弗·福塞斯,外祖父是罗贯中与陈寿,外祖母是丹·布朗。”
从被人诟病得越来越多,到捧场叫好的越来越多。马伯庸胜不骄败不馁,乐在其中。
(2)
就这样,马伯庸打造出《三国机密》《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她死在QQ上》《风起陇西》等一个个畅销小说,出奇的想象力,大开的脑洞,作品相继被搬上荧幕,改变成动漫、影视剧。
但要问马伯庸最喜欢哪个小人物,他想了想还是《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张小敬。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张小敬虽然是小人物,但其实也是马伯庸写着比较复杂的人物,这个角色在历史上的原型也跟《显微镜下的大明》一样。
在姚汝写的《安禄山事迹》里面“马嵬坡之变”中记载,杨国忠带人来问责然后陈玄礼就造反了,在陈玄礼的亲兵中有个小兵就叫张小敬,然后他勇敢的冲出来,一刀刺向了杨国忠,杨国忠当即毙命。
就是这么一个人,在历史上只有这么一句话,但就像那种“人狠话不多”的大哥一样,让马伯庸有了兴趣。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张小敬在马伯庸笔下才有了自己的灵魂。
他出身极其低微,出场就是死囚犯,又脏又凶暴、长得又丑的脏汉子。跟主角光环加身,年轻有为出身高贵的李泌相比简直是判若云泥。
但就是一个卑微极致的普通人,为了这些普通老百姓,为了身边一个一个普通人来保护长安城,不是为达官贵人、皇亲国戚。而是为了“众生平等”的准则。
张小敬崇尚的是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他为了保护这些真正的平民,愿意付出一切。而马伯庸也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来折射出现代,凸显出生而为人皆平等的真理。
在马伯庸眼中的英雄,重点不在于行为,而在于出发点,当一个人心怀怜悯之心,胸中拥有苍生的时候,他就变得伟大,心甘情愿为了奉献而燃烧自己,这样的人就是英雄。至于他怎么做,忍辱负重还是征战四方都没关系。
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喜欢马伯庸写的另类历史故事呢?
因为有了历史,才有了与当代的结合点。这就好比人们看历史,看以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一样,并不是对古人有多好奇,而是希望看到古人在面临问题时会怎么解决,因为古人遇到的问题不代表现代就不会遇到。
人们能够在其中读到人性,读到现在所面临的困惑和纠结。不管时代怎么变,人性始终没变过。
马伯庸的书,让我们能从历史、人物的选择、以及他们的命运中找到让自己泪流满面的一瞬间,正是这种微妙的共鸣感,才让马伯庸的另类历史故事变得富有魅力。
试问能创造出世俗、接地气、亲切感等众多让人舒服的画面的马伯庸,怎能让读者不爱呢?
#作家马伯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