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特有的社会思想特征戏曲中的教化思

明代社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文学戏曲方面盛行教化之风。戏曲家的作品集中表现了以宣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为主流的戏曲表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教化方式。

一、明代戏曲教化观念

1、明代的社会文化环境

明代处于封建社会晚期,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采用崇文抑武的治国政策。并高度强化君主专制的统治,完善各种社会制度的同时,实行了许多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措施。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逐渐发生新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封建士大夫在文化影响下,对异域文化呈现出开放的心态。明代自16世纪初叶开始,萌动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随着社会的变迁,百姓的阶级意识开始觉醒。学术民间化、儒学贫民化的新思想影响下,小说、戏剧以及说唱艺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新的价值观逐渐形成。明朝的佛教相对发达,佛学与儒学相互渗透,促进了儒佛道相互兼容并处、“三教合一”的思潮。

2、明代戏曲社会教化的主要特点

明代的戏曲在传承元代的基础上,杂剧日趋衰落,南戏得到迅速的发展。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和戈阳腔争奇斗艳、相互交融,形成了以南戏为主吸收杂剧的传奇。南戏的兴盛从一方面来讲,标志着明代戏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市民阶级的兴起和扩大,明代的戏曲水平得到了重大的发展。

明代戏曲风格多样、内容广泛,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戏曲的表现形式对现实社会和官场的现象进行了披露和抨击。明后期的很多剧本通过历史题材的重现,揭露了权臣阉宦的罪行以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其中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中的《紫钗记》,便是以太尉卢谨欲招科举考试第一的李益为婿,李益已与长安名歌妓霍小玉成亲,故而婉言拒绝了卢太尉的安排。致使卢太尉公报私仇,最终演绎出一段壮烈动人的爱情故事。明代戏曲的第二个特点是在市民阶级意识的觉醒下,提倡个性的解放,批判封建礼教。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随之促进了市民思想上的解放。

在文艺作品中则以浪漫主义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以爱情故事为体裁,反映在个性的要求下,向封建礼教宣战的戏曲作品。其中尤其以汤显祖的《牡丹亭》又名《还魂记》为主,通过女主人公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歌颂了人间真情的力量。

这些作品以情抗理,以不妥协的精神锋芒直指封建礼教下,残害青年的罪状。其以时代的印记,在戏曲的教化思想和艺术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3、明代戏曲的教化观念

明代戏曲的教化观念,既是儒学导向下的庙堂的话语权威,在市民思想领域的表达。也是文人在传统文学和整体记忆中的儒家审美的具体表现。明代在市民文艺的兴盛、商品经济的发展及王阳明心学的影响下,推动了明代的戏曲由文以载道向着文以自娱的方向的嬗变。

二、明代戏曲的发展

1、明前期戏曲的发展

明王朝建立后,由于统治者对戏曲的态度,导致了戏曲出现了衰退的迹象。明太祖朱元璋高度强化君主制,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不仅推崇《琵琶记》这样的教化剧,更是通过法律条文,对戏曲的发展进行干预。这一时期的戏曲创作者受统治阶级的影响,主要以官方的教化意识为主来创作和指导戏曲。戏曲内容多以封建伦理道德的教化为主。

2、明后期戏曲的创作

嘉靖年间,以文人阶级为主的社会模式逐渐取代了以皇宫贵族为主的社会文化形式。这一时期的戏曲作品的创作主体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戏曲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以及音乐的表现形式上,都有了新的发展。

戏曲的演出和发展大为兴盛,唱曲与市声夹杂,明代的戏曲在这一时期由寂寞走向了兴盛的转折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张翰的《松窗梦语》。由于社会风气以及人们价值观的转变,百姓观戏曲的风潮带动了戏曲的演出及发展。使得戏子的社会地位得到相应的提升,戏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后期的戏曲的发展打破了官府的限制,在创作内容以及风格上,不再局限于明初的伦理教化以及神仙道化的范围,而是随着体裁的不断丰富,一些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性于伦理反思剧逐渐出现,促使戏曲由宫廷化向着文人化的方向转变。戏曲的内容以及演出的形式也更加的开放和自由。

明初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命令禁止扮演帝王后妃,以及忠烈权臣等角色。到了明后期《浣溪沙》等剧中乐人扮演帝王的形象已成为现实。由此可见,戏曲的发展及创作以其丰富性和连续性,在明后期进入发展的繁荣期。戏曲的创作主体由明初的贵族化向着文人化的方向转变。

三、明代戏曲的教化

1、明代戏曲与社会文化环境

明代后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并萌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代。社会风尚的转变下,形成了以市民趣味为主导的社会观念和习俗风尚。在这种趋势下,以小说、戏曲等说唱艺术为主的通俗文化,以世俗的欲望和人情的逻辑演化为社会的普遍观念。

小说和戏曲在这一时期得到迅速的发展,明代的世俗观念渗透在小说中。由宋元话本演变而来的明代小说,在我国的文学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国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均出书于明代。而说唱艺术的盛行成为人们文化娱乐的一大乐趣,成为通俗小说最为贫民化的传播形式。

除了听书以外,明代的人们更爱看戏。戏曲表演形式从宫廷王府到权贵宅院,从茶馆酒楼到寺庙堂会,乡社庙会、迎神赛会等社会集合的场合,到处都是戏曲演出的场所。

戏曲的演出内容来自于通俗小说,也是通俗小说的另一种传播途径。戏曲作为小说的另一种传播发生与市民的现实生活紧密交织,在潜移默化中构建了市民的精神世界,丰富了市民的文化世界。

其以市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扬了封建统治者的伦理道德观念,起到了封建教化的目的。同时,也通过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讽刺了当时的社会黑暗。

2、明代戏曲的教化作用

明代的戏曲以其独特的艺术优势,承担着社会教化的使命。其教化思想主要围绕着封建统治者推崇的忠义观、善恶观、节义观、廉政观以及鬼神观等伦理纲常展开。

教化是一个浸润、熏陶的过程,以启迪人的善心,使其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封建统治阶级提倡的教化重点是民风淳朴、朝政安定,其所要达到的教化是以“化民成俗”为政治目标。

戏曲作为礼乐教化的基本载体,在我国古代封建统治社会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戏曲中倡导的伦理道德,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市民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意识,成为了古代市民生活的价值准绳。

3、明代戏曲与社会伦理道德

中国古代的戏曲是以诗歌、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融为一体的表演艺术。其艺术精髓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潜移默化中与人们的心灵进行沟通和对话。并在此基础上,春风化雨般地构建着社会伦理关系的准则。

明代的戏曲以其雅俗共赏、寓教于乐、惩恶扬善的特点,宣扬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同时讽刺了明代社会的黑暗,起到了劝人为善、点化成俗的引导作用。

总结

明代社会初建于元末的动荡不安,在转向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过程中,统治者高度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剧坛盛行教化之风。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明代的戏曲以教化说、娱乐说、讽谏说和主情说的社会功能形式出现在市民阶级中。以明初的教化意识为主导,逐渐发展为明后期的合流趋势的戏曲内涵,其审美格局的变化,凸显出社会的变迁和人们阶级意识的觉醒。

明朝戏曲艺术的发展蕴含了明代特有的社会思想特征,其教化意识对明代的戏曲的精神内涵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明朝统治者将戏曲的礼乐教化置放于整个社会中,以其明显的道德教化色彩,宣扬了明代统治者的推崇的伦理道德观念,讥讽了当时的社会黑暗。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

《中国古代戏曲批评形态研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