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青青我不希望战争的历史被人遗忘悼

年3月10日凌晨零点刚过,凄厉刺耳的防空警报响彻东京的上空,探照灯在城市各处亮了起来。大约六个多小时前,三百二十五架B-29“超级堡垒”重型轰炸机分别从美军在塞班和关岛的基地起飞,计划对东京东北部市区进行大规模的燃烧弹轰炸。之所以选择使用燃烧弹,正是考虑到日本城市大多以木质建筑为主。此外,为了提高轰炸效率并发挥更大杀伤力,第21轰炸机队司令官柯蒂斯·李梅特别要求美军轰炸机将投弹高度降到两千米甚至更低的一千五百米。美军的谋划取得了惊人的“战果”,几乎一举摧毁了浅草、深川、本所、城东、下谷等地的所有地面建筑,四十一平方公里的城区被夷为平地,造成超过十万人死亡。死亡人数之多创下二战期间单次空袭之最,死伤规模不仅超过了广岛、长崎的原子弹袭击,还超过了之前的关东大地震。用曾任肯尼迪政府国防部长、当时则身为轰炸效果分析师的麦克纳马拉的话来说:“东京是座木造城市,我们那晚烧光了它!”

年,时已八十八岁高龄的著名“昭和史”研究者、作家半藤一利对3月10日凌晨惊心动魄的场景依旧记忆犹新。那一年他不到十五岁:

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那是3月的事情,4月我就要上初三了。我的母亲、弟弟、妹妹和弟弟在年底就被疏散到了母亲的老家茨城,所以只有我和父亲留在墨田区的家里,当年那儿还叫“向岛区”。空袭中,我们被猛烈的大火和浓烟追赶着,不得不左冲右突,拼命地逃,尽可能跑得越远越好。空袭后,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许多烧焦的尸体,到处都是黑色的东西,看起来已经没了人形。当我看着他们的时候,脑中却空空如也。我觉得自己已经麻木了。对此,我至今记忆犹新。

年3月10日美军侦察机拍下的东京轰炸实况照片躲过一劫的半藤之后去了父亲老家长冈避难,并在那儿迎来了战争的结束。战后,他考上了东京大学文学部,毕业后进了《文艺春秋》杂志社,从事编辑工作,历任《周刊文春》《文艺春秋》总编。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半藤刚进《文艺春秋》当编辑时,身为流行作家却对历史考据颇有兴趣的坂口安吾曾对这位年轻的责任编辑说了这么一句话:“历史书上也都有谎言哦。”这句漫不经心的调侃,激发了半藤对探究历史的浓厚兴趣,并将视野聚焦于所谓“昭和史”。年,半藤一利的名作《日本最漫长的一天》问世。这部描述日本无条件投降前“宫城事件”的纪实作品大受欢迎,先后在年、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甚至成为几代日本人所谓“终战”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他从《文艺春秋》主编的位置上退休后,开始专心著书立说,《诺门坎之夏》《珍珠港》《燃燒的海洋》《圣断:昭和天皇与铃木贯太郎》《幕末史》以及《昭和史》等等一系列通俗向的历史作品都大获成功,不仅积累了庞大的销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当代日本人对那段岁月的历史认知。于是乎,但凡战后日本近现代史的大众书写,半藤一利都成了肯定绕不开的一位。《朝日新闻》对他的评价是:“以《日本最漫长的一天》等著作照亮了昭和的历史。

半藤一利摄于自家的私人书库

半藤一利『日本のいちばん長い日決定版』(日本最漫长的一天),文春文庫,年

半藤一利『ノモンハンの夏』(诺门坎之夏),文藝春秋,年尽管著作等身,但用半藤自己的话来说:“我在《文艺春秋》一直干到六十四岁,所以我内心自我定位还是编辑。”而编辑的身份,也确实与他的写作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半藤一利曾说过,司马辽太郎和松本清张是他最欣赏的两位作家。从辈分上来说,司马辽太郎和松本清张算是他的前辈和大前辈。司马辽太郎一直以知名历史小说家形象示人,他最受欢迎的作品除了日本战国题材外,多以日本近现代史为主,例如《坂本龙马》《新选组血风录》《坂上之云》等等。司马对明治时代的浪漫化描写,为面对着战后一片废墟的日本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一个看似向上的明治时代是对战前黯淡昭和时代的一种反衬,也给了战后日本社会一种复兴的“希望感”。司马辽太郎这类历史小说对日本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有所谓“司马史观”的说法。而松本清张除了社会派推理小说大师的美誉外,也是一位非学院派的历史研究者。在创作数以百计的推理作品之外,他还著有《日本的黑雾》《昭和史发掘》这类介于非虚构和历史调查之间的严肃作品,甚至编有多卷本的《二·二六事件研究资料集》。作为编辑的半藤一利曾长期与两位作家合作共事,他的历史写作也不难看出两者的影响,即试图以近乎小说的叙事技巧来深入浅出地讲述历史。

松本清张编纂的关于“二·二六事件”的资料集(作者藏书)

半藤一利『清張さんと司馬さん』(松本清张与司马辽太郎),文藝春秋,年历史学家秦郁彦对他也有这样的判断:“我们在大学时代就认识,毕业后则成了编辑和作者的关系。”对半藤的成就,他则如此评价:“半藤先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拆解了昭和时代的漫长历史,辅之以与学术研究相通的方式,因此获得了很高的评价。这背后是严谨的事实调查方法,是深邃宽广的历史观,他是真正的昭和史权威。”调查记者出身的昭和史写作者保阪正康则将其称为“用脚来书写近代史的先驱”:“半藤先生看重实证的研究方法,通过采访那个时代的当事人、翻阅文献了解当时人们的战争感受,用事实来说话。”尽管从未创作历史小说,但他很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描述历史情境中相关人物的心态变化,也敢于推测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种“历史侦探”的技艺。这种特点也让他的研究区别于传统学院派的专业学术研究。尽管如此,半藤一利的研究也绝非天马行空的历史想象,而是建立在大量口述访谈和文献调查的基础之上。战后七十余年里,半藤采访了数以百计的历史人物,从政客、军人一直到文人、社会活动家,积累了数百万字的采访手记。同时,他也是首屈一指的史料挖掘者,执着于各类文献的辨析,并对专业学术界的动态保持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