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讲五千年华夏史的佳作中国历史

需要作者改名字的时候,喜欢改成《XX风云录》。这本《中国历史风云录》,在日本的原名为《上下五千年》,这和我们儿时读的中国历史科普读物《上下五千年》重名了。

大概是这个原因,中国版改名叫《中国历史风云录》。

外国人,哪怕是历史大拿,敢于通论中国五千年历史,绝对具备大家的风范,也必须有信手拈来的气度,征服亿万读者的野心。日本作者陈舜臣基本做到了!

本书理想国出品,作为历史爱好者我此前没听说过陈舜臣的名号,他在国内的确有些名不见经传。

随笔的笔触,娓娓道来而不乏悬念

我想作者是想向日本读者普及中国的历史,毕竟日本历史上跟我中华可谓一衣带水、一脉相承,所以,本书对于中国历史沿革、朝代更迭、主要人物、大事梗概等等内容一应俱全。

这就考验作者的叙述功底,比如,开篇对于夏王朝是否存在的论述,运用了类似推理小说的写作方式,从论述的最终结论来看,作者是倾向于相信夏朝是存在的,但他却先把这个结论摆在了被质疑或被揣测的“台面”上。

这比其他学者要么支持,要么反对的观点来得更加中立、客观,而又引人思考——到底什么样的政权组织形式可以算得上是我们这个古老国家的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呢?

作者先从商王朝是否真实存在来引入,商朝也曾被质疑是否真实存在。因为正史里只有《史记》对商王朝有记载。

后来,清末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又有新中国大规模对殷墟的开掘,终于完全证明了商朝存在的真实性。有趣的是,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殷墟的发掘工作,又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作者在闲庭信步、娓娓道来中,为我们抽丝剥茧,环环相扣。这个开篇让人爱不释手。

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又引人思考

最大的优点是内容详略得当,对的,一本书讲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书籍,哪怕写了30万字,也一定要详略得当。

国内的科普读物《上下五千年》讲晋文公要讲他的狼狈出逃,讲战国的吴越历史要讲伍子胥一夜白头。对于儿童来说,或许比较有趣吧,但对我个人来说,那太详细了,我个人其实更想看为什么是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位的?——原来晋国真的是当时的超级大国,核心是国力的强盛。读了这个观点,我瞬间想到了后来的“三家分晋”,既然晋国被一分为三后,三个国家还都算强大,那被瓜分的晋国肯定有资格第一个称霸。

说实话,这本来是历史常识,但起码我读的历史教科书是没有让我有这个观点上的引申的。我觉得,这应该不是我的错。我还是通过本书知道楚国也是东周时期的大国,它不止是战国七雄之一那么简单。而我通过作者的论述,又自主的进行了猜想——楚国国风有些豪放,或许和他们的国民不断于蛮夷之地的民族相融合有关吧?

不乏新颖,细节满满而不失趣味

书中提出了一些新颖而有趣的观点。比如,中国历史上被游牧民族入侵征服过,为什么游牧民族往往是其兴也勃,其衰也忽?

因为游牧民族往往是小部落的松散联合体。如果,主要民族里出现了成吉思汗这样的大英雄,那这个联盟就凝聚起更多部落,人心就更加凝聚。纵观匈奴、鲜卑、契丹、蒙古的崛起和没落,都是英雄人物登场和谢幕的投射。

除了新颖之外,作者也在不断地补充大量的有趣历史细节。比如,写到春秋向战国过渡的历史,周王地位衰落,晋文公召唤周天子到河阳来。这就像拿破仑召教皇到自己身边来给自己加冕一样。被召唤的人,必定颜面扫地。但孔子作为周礼的拥护者,在其编纂《春秋》时,把这件事说成:

天王狩于河阳。

意思是周王是去打猎的。儒家评价《春秋》是微言大义,但作者跟我们科普了这种写历史的手法就是“春秋笔法”的来源。读了这段,读者可能会心一笑吧,历史不是板着脸的,也不完全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微言大义”可能是作者的私货。

读者读到作者的私货,我们会心一笑之余,就像隔着历史的长河,与孔老夫子相视一笑,“我懂你啊,孔先生。”

作者写明清、民国历史的内容有些后继无力,可能是像作者引用我国民国学者的观点,中国历史在西周之后已经基本定型,前期写完唐宋,就没有太多新颖的内容可以酣畅淋漓地大书特书……所以,后面的内容,有些简略。

反正,这本书,我很喜欢,推荐给对历史有些了解,又喜欢大历史观读物的各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