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我习惯在一棵树前弯下腰显出

治疗皮肤科北京医院 http://m.39.net/pf/a_8810613.html

作者:黄恩鹏

张敏华与我,都是首届全国散文诗笔会的成员。20世纪90年代,我在《诗刊》《人民文学》等刊读到他的作品,语言精致,喻象灵动,思想厚重。在张敏华新近出版的《风从身后抱住我》(漓江出版社,年3月第一版)的散文诗集里,完美地体现了他30余年来的写作水准。

纵观张敏华的散文诗文本写作境界,大致应该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以小见大”的生命精神之氤氲感;二是浑化无迹的隐喻如天籁响彻,闻其声而不见其踪;三是自然生成的审美,物我为一而臻极化境。

“以小见大”的生命精神之氤氲感

《感觉》只有59个字,短而有力。“火车驶入隧道,我走进梦想的场景。车窗外,许多岩石一样坚硬的情节,暗淡地闪过。经历了从黑暗到黎明,谁还会轻易地遗忘漫长?”火车、隧道、岩石、黑暗、黎明,有如特朗斯特罗姆的密集意象,人生的急促感与生命的历史感,诸多“冷的”意象,顿悟了时间之苍远、人世诸事的沧桑与茫然。

《无常》82个字:“晨钟唤醒草木,蟋蟀替代耳鸣,风和叶谈论离别与生死,鸟换取无常的天空。餐风饮露,一个倥偬的身影。回首,山峦浮脉——牛羊放归南山。寥廓夜空,一场雨夹雪融化生与死的界限。”以“自然图景”求证人类的生命图景。无常,是无常世界的无常,是展开了的现实的人类世界图景。

张敏华的文本语言,轻小却是厚重,微小却是宏观。心性虚空,澄怀味象,盛装万象。文本理念透明,即由物变观人变,析出生命存在之理。如《晚年》:

他坐在一把旧藤椅上,翻找着字典中孤僻的生词。冬天的阳光格外温暖,记忆松弛了。”

“时间差点要了我的命。”他喃喃低语:“这里——距离生死还有多远?”他依然恋爱、写作、旅游——回春之力来自自然。

他不停地喝着茶水,渴望在体内有一座茶园,有一个湖泊。但现在他吞下一粒止痛片,咬紧牙疼的腮帮,转过身来。

伍尔夫式的思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主体对于物性的“敞亮”,广远精微,毫无滞碍。运用小说笔法于诗句是一大特点,便有了散文诗文本重要的“叙事性”的存在。有了叙事性,便有文本自由言说的可能。否则,无法厘清文本所要表达的意蕴。

“小中见大”是散文诗文本前瞻而又严苛的创作理念。“小中见大”到底写什么、怎么写?是当下诗坛众家必须思考的。“小中见大”是手段,写什么,则是独立课题。

浑化无迹的隐喻如天籁响彻,闻其声而不见其踪

《废墟中的猫》是寓言体的批判现实主义的隐喻文本。以荒诞的言说、现代意识的植入,让文本充盈力度。“废墟中的猫,过着隐秘的生活。在白天,它屏住呼吸看着行人,它的毛色黑白相间,它在干涸的下水道里藏身,它对拆迁生活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