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中,女侠形象的演变

中国侠的形象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乱。在长时间的兼并战争中不平与危难之事常常发生,加之个人气质血性的形成,逐渐产生了侠这一形象。

《韩非子·五蠹》中第一次提到了“侠”字,写道“侠”是“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

韩非指出侠是目无法纪、扰乱官府、武艺高强、用剑杀人而且是充满个人行为的人。侠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自己的独立力量出现在历史当中。

司马迁《史记》当中《游侠列传》记录了早期侠的形象。

其中的侠分为布衣之侠与卿相之侠。如朱家、据孟、郭解为布艺之侠游走于闾巷之间。孟尝、春申、平原与信陵君为卿相之侠。

除此之外,《刺客列传》当中也记载了拥有侠义精神

的人物。刺客虽然受命或曾听命于他人,但他们却如同游侠一样有着过人的勇气、言出必行的忠义,成为独立的力量甚至影响到大局政治的发展。

如曹沫他在齐鲁之盟时,以匕首挟持齐桓公,避免了鲁国为齐国割让土地。

又如荆轲刺秦王,虽然荆轲最终失败了,但是本是游走于街巷之中的荆轲,为义刺杀秦王。事败却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01女侠形象的起源

《游侠列传》与《刺客列传》,虽然详细记录了游侠与刺客等具有侠义精神人物,但是司马迁的笔下,并没有女性的形象。

关于具有侠义精神的女侠,形象第一次出现是在东汉赵晔所做的《吴越春秋》当中。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九》中写道“越女试剑”的传说,书中写到越王准备伐吴国,需要能传授士兵击剑之术的人。

范蠡便向勾践推荐了生活在南林的越女,越女受勾践召见。

在路上遇到听闻越女武艺前来比试的袁公,二人以“箖箊”竹杖比剑,袁公见不敌越女,变成白猿而走。

后越女见到越王,越女说她生在深林,在没有人的野外长大。自习剑术,“妾非受于人也,而忽自有之。”

谈及剑道的时候,越女说她的剑术“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从而可以“以一当百,百人当万。”越王听后,令她向军士们传授剑术,越女之剑也成为了越军强大技艺。

《吴越春秋》主要写吴越两国兴衰争霸的历史,越女在整部作品当中的分量也并不重要。但是越女却体现了一位女侠的形象,并且影响了后世的作品。

越女生于深林,剑术无师自通,忽然学会武艺这种传奇的人物为此后的唐传奇中的女侠形象奠定了基础。

求见越王的路上,由猿幻化为人的袁公与越女比剑。使得越女的情节多了神秘传奇的色彩。越女的剑术也充分体现了女性形象的特点,以柔克刚,看似美丽的女人实则如同猛虎。

越女的形象对日后女侠形象的形成影响十分深远,深居山林学习剑术影响了后世聂隐娘的故事,辅佐越王影响政治也影响了聂隐娘与红线女的故事。

金庸先生还创作出女侠为主角的短篇武侠小说《越女剑》。可鉴越女故事对后世女侠形象的影响。

02唐传奇中的女侠形象

到了唐代,中国小说的发展迎来了繁荣的情况。

小说成为有意识创作的文学体裁,加之唐代尚侠之风盛行,因此在唐传奇小说中出现了大量侠的形象,同时女性地位较前代得以提升。

所以小说中的女侠形象大量涌现,并且性格多样丰满。

在唐人小说中,唐代女侠形象已开始分为各种类型的女侠。

在唐传奇人物的塑造上归纳为两种特点,第一是细致地多方面刻画人物;第二是情节的发展、背景的描绘和人物的刻画融为了一体。

因此唐传奇中各类女侠,可归类为一下三种类型,有报恩报仇型女侠、重情重义型女侠、仗义盗贼型女侠。

(一)报恩报仇型女侠

报恩报仇型女侠,是唐代女侠小说当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唐传奇小说中绝大多数女侠,都体现着报恩报仇两个主题。

报恩女侠如《红线女》和《聂隐娘》两位女侠都怀有绝技之术。

身为仆人的红线女,为报主潞州节度使薛嵩十九年恩宠,盗走田承嗣的床头金盒,从而使其放弃吞并潞州的野心。

聂隐娘身怀绝技,为了报刘昌裔的知遇之恩,做了其身边的贴身侍卫。

报仇女侠如《谢小娥》《崔慎思》《贾人妻》等,其中谢小娥这一人物形象,是报仇型女侠的典型形象。

谢小娥的家族,遭到了重大的灾难,父亲与丈夫在外出时被人杀害。谢小娥为了报父亲与丈夫的仇,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仇人,并血刃仇人。

(二)重情重义型女侠

经历了南北朝与隋末的战乱,唐代的门第观念,得到了一定层面的削弱,因此自主婚恋观念的意识有所增强。

虽然传统婚姻制度依然严格,但是人们开始渴望,追求爱情婚姻上的自由。

这也体现在女侠创作的过程中,因此出现了重情义的女侠,她们不仅有强烈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内心,还十分仗义为女中豪杰。

如《虬髯客传》中的红拂女,其强烈追求自己的爱情生活,对还是布衣的李靖欣赏有加,

为此主动追随并结为夫妻。除此之外,此前提到的聂隐娘也有着儿女情长的一面。除重爱情的女侠之外,还有很多重义的女侠。

她们生活中行侠仗义,善帮助别人。如《裴航》中的樊夫人是一位道术高明,喜欢帮助拯救乡人不求回报的女侠。

《荆十三娘》中描写了一位为了自己的朋友,想方设法拯救爱妓的女侠。可见唐人小说中女侠形象体现出重情义的一面。

(三)高超盗贼型女侠

唐代小说中的女侠形象,偷盗是重要的主题,因女性身材轻盈的特点,便有了来去无踪的女侠形象。在前文提到的女侠红线女,便体现了偷盗的主题。

同时唐小说中女侠的偷盗,并不是一味地为了私欲而盗窃,而是仗义偷盗不连累他人。

《车中女子》中描写了一位身怀绝技的女侠,她不仅可以盗物盗人,甚至利用超群的武艺盗窃宫中的物品。因其盗窃宫中宝物后,官府捉拿了驮宝物的马主人,她便将马主人救出。

此外《潘将军》中的“三环女子”也是如此,与朋友开了个玩笑后偷走了潘将军的念珠,后来又原封不动的,还给了潘将军。

唐代引起特殊的历史环境,从而改变了人们对女性的看法,从而出现了唐传奇中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女侠形象。

她们彰显着鲜明传奇色彩,使女侠成为了关于侠客创作中重要的人物,对后世女侠的书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3宋元小说中的女侠形象

元时期,女侠形象发展缓慢。女侠形象多出现在文言小说中,且基本继承唐人,受当时理学的影响,女侠形象贴近现实生活,结局开始回归于家庭,并且成为伦理教条的践行者,忠孝节义观念的拥护者。

这其中《侠妪》中的侠妪是能有高深功力的高人,《花间新闻》的新妇,是剑仙,与众不同。其余女侠形象都是普通人,与社会联系紧密。

她们的行侠方式也不似前人女侠中红线女和聂隐娘依靠高超武艺,往往是如唐传奇中谢小娥与红拂女的方式行侠,利用其胆识智谋以及坚韧之志。

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解洵娶妇》中的解洵妇,其不似红拂女对爱情的追求,她和解洵的结合则是出于被动。

嫁给解洵后,地位低下,解洵娶了四妾,其都不以为然。

直到不可理喻的丈夫将其殴打以后,忍无可忍的解洵妇将解洵击杀。还有一些宋元女侠如《侠妇人》中的董妾等最终归家庭,为丈夫生育子嗣。

由此可见,宋代女侠被理学所影响,隐忍成为了她们的品质之一,回归家庭成为了她们的结局。这为明清时期女侠形象的新变奠定了基础。

04明清小说中的女侠形象

及至明清,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迎来了高峰时期,由此相关的武侠小说创作也有所提升,同样女侠形象的发展,也出现井喷式地丰富起来。

明代小说在白话小说女侠形象集中出现,小说集《三言二拍》中,便出现了众多女侠形象,此外文言小说中,亦出现了部分女侠形象。

代小说中的侠女形象更加丰富起来,女侠形象也多出现在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中。其中《聊斋志异》等文言小说描写了大量的女侠形象。

明清时期出现多种多样的女侠形象同时,女侠出身也变得多种多样,身份地位平民化的趋势。她们本来的身份有农女、商女、妓女、婢女、商女等等。

由此她们出身卑微、地位低下,但她们却具有侠义精神,行侠仗义成为了女侠。

而且女侠的武艺高超并且会使用各式各样的武器,明清小说中的女侠多使用刀、剑、铁锤、棍、弹弓、暗镖、倭刀、飞刀等武器。

甚至有的使用宝贝兵器并且武艺高超,尤其是在历史演义小说中的神怪描写方面,简直构成了一个个带有女侠特殊意趣的系列。

这些武器都展现出女侠的英气、勇力与侠气。女侠形象,也成为整个女性群像令人生畏的成因之一,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大同小异的告诫,称战阵上最应该小心的是道士、僧人与妇女。

当然,除出身与武器外,明清时期的女侠在相貌上也变得貌美,清时的女侠行侠甚至还出现本与女侠特征所相反的小脚“金莲”。

与之而来的便是清时的女侠开始回归与家庭,体现出“貌美+小脚+贤惠”的特点。

虽然女侠的儿女情态的得意突出,内心世界得以丰富,但在一定程度上本是行走江湖、威风凛凛的女侠在清时变得回归于家庭依附于他人。

但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女侠形象变得复杂多样,其形象也变得立体化并不扁平化,性格也更加突出女儿心态,这使得女侠形象与故事也开始贴合普通人的审美与观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