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神之说,虽然被很多文人学子所反感,但在很多历史时期非常盛行。尤其是佛教等外来宗教传入中国以后,宗教思想中自带的鬼神等内容,直接推动了鬼神之说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鬼神之说的广泛流传,直接推动了志怪小说的形成和发展。
在鬼神之说中,本来就有不少的怪异故事存在,一些文人将这些故事整理加工之后,二次创作出了不少的志怪小说。还有些文人,以这些宗教信仰的故事背景为基础,自己创作出了很多的志怪小说内容。
古人想法从死亡是意外转变为死亡不可避免后,出现求生避死的思想志怪小说能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畅行,是有非常良好的现实基础的。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发展阶段,刚好为志怪小说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让这些内容能够在民间广泛传播,盛极一时。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极度混乱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普通百姓,在现实中看不到任何希望。出于逃避心理,不少百姓开始把目光投向宗教信仰,对宗教中的很多内容深信不疑。
民众对宗教的高度崇拜,是志怪小说能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起来的重要群众基础。除了群众基础之外,志怪小说的广泛传播,还和当时关于生死的思想发展阶段有关。
最早期的古人,对生死的概念和今天有很大不同:他们不认为死是常态,反而认为生才是常态。甚至在人类的先祖身上,传说故事中,还有长生,甚至永生的特点。
这一时期,古人自然地认为,人类先祖属于地球的一部分,所以和地球的寿命应该是一样的。当然,当时并没有地球这一概念,古人将自然等同于我们现在的地球。
而死亡,则是一些突发状况造成的,比如天降灾祸、战争等,是不可控但只要避免了就不会影响到寿命的事情。也就是说,只要避免了这些意外,人类就真的能做到与天同寿。
然而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后,人类明白死亡才是常态,长生,甚至永生才是极特殊情况。当人们意识到这件事之后,就开始追求这种长生和永生的状态,特别是统治者本人,因为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唯一缺少的就是长生之法,自然就对长生格外追捧。
统治者对长生的推崇,更使得民间开始追求长生之术,让很多百姓都误以为真的有长生之法。也就是从这种思想形成开始,人们有了求生避死的倾向。
在求生避死心理倾向的作用下,人们自然会开始寻求求生避死的法子,也就是统治者们追求的长生不老。产生于中国本土的道教,在研究方向和内容上,就充分体现出了这种思想。
比如西方人所信仰的上帝、发源于印度的佛教,都是用人死后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或者人来世得到的待遇和今生造下的因果相关这样的思想来诱导人们信仰。
只有中国的道教,讲求今生的长生,而不是死后或来世如何。中国人的实用思想,从宗教信仰中就已经体现得非常明显了。在中国古人追求长生的路上,“神”和“仙”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志怪小说,多数都是描写这些“神”和“仙”的故事,当然了,这里的“神”和“仙”,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神仙”是不一样的。
“神”和“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人对他们的态度完全不同今天人们常提起的“神仙”,其实就是拥有很高法力,又能够长生不老的人,但是最早期的“神”和“仙”,是完全区别开的两个概念。古人对于“神”和“仙”的态度,也是完全不同的。
“神”,早期是指几乎所有的山精野怪,区分其是否为“神”,根本不是靠这些精怪本身的出身,而是看它有没有得到人类的供奉。因为“神”这种称呼,本来就是人赋予这些精怪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神”,而这些志怪小说中提到的“神”,自然不是现代人所以为的“神”。这里面的“神”,多数都是一些小的山精野怪,法力有限不提,连品行也非常值得深思,根本不是值得供奉的神灵。
而“仙”的定义,则是只针对人而言的。只有修炼成功的人类,才能被称之为“仙”,因为人成为“仙”,是需要经历漫长的修炼过程,且付出很多努力的,所以“仙”的法力和地位,都远高于志怪小说中提到的“神”。
那个时代的人,对“神”和“仙”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绝大多数的人类,都是亲近“仙”而远离“神”的。
这种态度背后,是古人深层的思想倾向。对于古人而言,只有实用的神灵,才是真正值得他们追捧的,所以“仙”这种存在,必然会成为古人追求的对象。
毕竟“仙”是人类修炼而成,信仰他们,很有可能能够得到“仙”修炼成功的方法。即使不信仰,只是多接触,同属于人类这一根源的同宗想法,也足以让古人对“仙”更亲近。
而对于“神”,古人从心底里是不认同他们的存在的,毕竟他们和自己不是同源,又并不一定具有非常高强的法力。更何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中,“神”得到人类供奉的方式,很多都是非常为人类所不耻的。
常见的方式,基本都是通过威胁手段,胁迫人类为自己供奉。如果人类不从,“神”就会通过引发洪灾、旱灾、瘟疫等方式,为人类降灾,让人类对自己产生畏惧甚至恐惧。
当人类开始惧怕之后,“神”就会借机提出自己的要求,让人类开始为自己提供供奉。这样的行径,即使表面上会得到人类的臣服,但实际上并不能得到人们真心的敬仰。
因为“神”和“仙”的这种区别,古人将“神”视为应当远离的存在,而亲近于“仙”,把“仙”当作自己追求的目标。
志怪小说中所体现出的万物有灵、儒学思想、人为中心等等思想内核除了“神”和“仙”的本质区别和待遇区别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中,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思想内容。其实像志怪小说这样的传说故事,是最能体现出古人的一些思想内核的,因为很多关键性的本质内容,都被古人放在了这些想象之中。
志怪小说中最明显的,就是万物有灵的思想内容。在世界上很多地区的文化中,对于万物的态度都是高高在上的,是将人类置于万物之上的,但中国古代的思想显然完全不同。
大量的山精野怪在志怪小说中修炼成形,拥有强大的法力,甚至能够成为一方土地“神”。在其他地区的文化中,几乎只有动物才有成精的可能,但是这种精怪,基本都是负面形象。
但中国古代,不止有动物可以修炼成精怪,植物、甚至石头,都可以修炼成精怪,甚至成为一方守护“神”。且不论这些精怪的本质究竟如何,从这些故事中精怪的地位,就不难看出精怪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是拥有很多可能的。
赋予这些精怪如此多的可能,正是古人“万物有灵”思想的体现。他们认为,任何一种生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灵性,这种灵性和人类的灵性很相似,也可以为他们带来一定的修炼机会。
在这些志怪小说中,还体现出了很多儒学思想的内容。儒学,是对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尤其是封建社会形成以后,儒学的影响力更是随着统治者的推广而大幅度上升。
儒学思想中,有很多关于自然的内容:比如天人感应这一重要内容。天人感应,并不是玄学中的天与人之间有一种神奇的直接感应,而是指上天能够对人类产生影响,同时人的行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上天。
天人感应这一点,在志怪小说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小说中的很多人类活动和大自然的变化之间,都有非常多很明显的联系。除了天人感应外,血脉传承这一儒学内容也得到了很多体现。
志怪小说中的血脉传承,主要体现在祖先的坟墓与后代之间的关系上,祖先的坟墓如果埋葬得法,就会对子孙有所裨益。但如果祖先的坟墓出现问题,子孙的现实境遇也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劫难。
另外,人为中心的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中也有非常多的体现。比如不管是什么精怪,修炼中非常重要的一关,都是化为人形,而且精怪们在修炼小有成就后,也都对人类的生活多有向往。
志怪小说,不止存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在这一时期,因现实因素的影响,志怪小说得到了极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