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涛 https://m.39.net/disease/a_5528372.html悯农诗人在小学课本里,有一首十分有教育意义的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描述的是农民在日上三竿的时候,在土地里辛苦劳作的场景,既表现了诗人对老百姓的同情,也表达了粮食的珍贵,呼吁大家勤俭节约。而他的作者李绅也凭借这首诗成为悯农诗人。不过关于李绅后来的生平,历史书中却少有记载,因此有人说写下悲天悯人诗句的李绅其实是个大贪官,这种说法到底正确吗?快来看看历史上真实的李绅吧。幼年丧父,少不得志公元年,李绅的父亲在乌程县即今天的浙江省湖州市做官,李绅就是这一年出生的,因为父亲的收入还算可以,所以刚出生的时候李绅的家境比普通的百姓要好点。但是到了李绅6岁,刚刚能够记事的时候,他的父亲就突然去世了,从此家道中落,由老母亲含辛茹苦地将其养大,并且教他读书写字。而他的《悯农》诗歌,就是青少年时期的作品,当时家境贫寒的李绅,深知自己母亲的艰辛,经常饿肚子,所以就才会对现实有着成熟的思索,有次在亳州的时候,李绅遇到了自己的好友,两人阔别多年,再次相见自然十分欢喜,于是相约登台望远,正是在登高过程中,李绅看到百姓们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的样子,才有感而发,写下了广为流传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少年时,李绅在无锡的寺庙中读书,后学业有成,开始去往长安参加科考,公元年,李绅第一次进京考试,此时的他因为《悯农》而受到了吕温的赏识,三年后,李绅再次去长安应试,但是又没有高中,考前韩愈举荐他为官,落榜后,李绅就返回到江南,开始游山玩水,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怀,也是在这年,他遇到了同期应试的好友元稹和白居易。开创新乐府运动李绅青年时期,在仕途上极为不顺,但是在文学上却贡献突出,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与好友元稹、白居易共同推动了新乐府运动。他还是第一个,以新题乐府作诗的人,曾一口气写出了20首新诗,元稹跟着写了12首,白居易又添加了50首,将三人所作诗歌编成了《新乐府》诗集,不过随着历史的流逝,李绅的许多诗歌早已失传。此外,在长篇叙事诗歌题材方面,李绅也卓有成效,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写了《莺莺歌》,是后来《西厢记》的主要创作依据。而叙事体诗歌,三人中尤以白居易的《长恨歌》流传最广。在中唐时期的文学方面,李绅是一位敢于创新的大家,开辟了新型诗歌题材,对于中国诗歌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是值得人们称赞的。中年为官,深陷党争中唐时期,朝中官员分为两派,李绅宦海一生,也是在牛李党争中随波逐流,熟读历史的人可能知道,但凡官员,在位期间,若遇见党争就必须有所选择,不然一辈子只能是个碌碌无为的地方小官,如此平生所学岂不付诸东流,满腔热血也永无出头之日,但是党争从来都是“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没有谁会永远胜利,所以必然会有失败的时候。公元年,35岁的李绅终于考上进士,入国子监任职,十四年后官拜翰林学士,加入李党,是李德裕一派的重要人物,后经历多次的贬谪任用,于公元年官拜丞相,六年后在扬州病逝。野史疑云从正史资料中看,对于李绅的一生,主要介绍的是其在文学和官场的成就,这两点上,他是当时有名的诗人,引领新的文化氛围,晚年又做了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无数人羡慕的对象。至于他的个人生活,历史没有过多的记载,我们不得而知。然而在野史中,李绅却被塑造成为一个贪污奢侈之人,并且性格暴躁,滥用权力,丝毫不顾别人的死活。《云溪友议》是对李绅影响最大的一本书,里面记载李绅在未发迹前,经常到好友李元将家中做客,为了巴结对方,李绅自降辈分,称呼对方为“叔叔”,等到李绅功成名就后,俩人情况发生了反转,这下李元将称呼李绅为“叔叔”,自己甘愿当侄子,但是李绅却不依不饶,直到李元将称其为“爷爷”才罢休。在生活方面,书中讲到李绅大行奢侈之风,铺张浪费,这与他以前悲天悯人的形象完全相反,而这也是李绅最被人诟病的地方,书中说李绅喜好吃鸡的舌头,每次都要吃一盘,所以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舌之欲,每次做饭前,李家的厨师都要宰杀多只鸡,院中死鸡的尸体都堆成了一座小山,人们也因此对李绅不屑一顾。其实我感觉这种说法是不成立,也许李绅喜欢吃鸡舌头是真的,但是每顿都杀只鸡肯定不可能。如果想要随时吃到自己所吃的物品,那么就必须要自己的权力足够多,假设李绅在自己当丞相的时候开始骄奢淫逸,我们可以来算一笔账,史料记载唐代长安最繁盛时有80万人,李绅生活在中唐时期,此时唐朝逐渐落后,就以唐朝最繁华时算起,四人为一户,一户养三只鸡,80万人为20万户,李绅一天吃吃鸡,10天一万,天就是20万,而鸡的生长周期为3到5年,也就是说李绅一年就会吃掉整个长安城养的全部家鸡,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总结:李绅宦海一生,几经沉沦,在从政上也许没有什么建树,但是在文学上却推动了唐朝诗歌的发展,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诗人,至于野史中说他奢侈成风也基本没有事实依据,至于说污点,可能就是李绅晚年因为为了奉承李德裕而冤杀了吴湘,所以死后才被剥夺爵位。参考文献:《云溪友议》、《新唐书》、《旧唐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