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王国维先生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古代诗人尤其是一些大家的名作,往往能够反映出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
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生活的上层建筑,但很少有人知道,社会生活除了经济、政治以外,还有文化。
在任何一个朝代的社会生活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则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个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能够决定这个社会的文化形式和特点,反过来,一个社会、一个朝代的文化主流又能体现出这个社会、这个朝代的社会发展进度和状况。
所以,我们将通过对我国古代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的主流文化形式和特点的总结,来分析每个朝代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风尚以及时代风貌。
“文化”来源于生活!我们可以通过某个时期主流文化的深层解析,来看出某个时期人们生活状态最真实的一面!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不胜枚举。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它们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
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最为辉煌灿烂的文化,思想、科技、文学、艺术全面繁荣,长期发展,经久不衰。
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中华文化发展历经数千年诞生了多种文化形式,各个朝代也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主流文化形式。像战国时的楚辞、两汉的赋、唐朝的诗、宋朝的词以及明清时期的小说。它们都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却又有着属于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这些各个朝代不同的主流文化,也恰好揭示了不同朝代不同的社会风尚和时代风貌。接下来,就让我们细细来看。
先秦时期:《诗经》和楚辞
《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周南关雎》
春秋末年,我国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中收录了西周至春秋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后来经过孔子整理编订,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楚辞:浪漫主义开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题材——楚辞。楚辞采用楚国方言,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诗经》与楚辞揭示的社会背景
《诗经》的诗,均可配乐而歌,流行于今陕西中部和山西、河南、山东是北方民族的歌;楚辞的发生地约在今湖北、湖南,是诵读的韵文,是南方民族的歌。
由此可见,在中华文化发展的萌芽时期,各个地区、各个王国的文化形式与特点存在的差异很大。从而映证了在春秋战国时期,未形成大一统局面的情况下,王国与王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尚未形成或者说是尚未成熟。
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纷争不断,各门派的思想核心也在斗争。所以,相对而言,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形式就会略显单一·。反过来讲,单调的文化形式也映证着相对复杂的社会背景。人们苦于战争,生活得不到安宁,所以,也就不会有时间去创作文化和艺术了。
汉赋: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时间从纷乱的春秋战国到达了大一统的汉朝,其主流文化形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汉朝时期,楚辞盛行。文学家们以楚辞为基础,创作出了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
于是乎鲛龙赤螭,渐离,鰅鳙鳍鮀,禺禺魼鳎,揵鳍掉尾,振鳞奋翼,潜处乎深岩,鱼鳖讙声,万物众伙。——司马相如《上林赋》
这是由汉朝著名的辞赋家司马相如所做的《上林赋》中的一小部分,可以看出,汉赋的文笔手法已经远远超出楚辞,实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汉赋相对于楚辞而言,词藻更加华丽,手法夸张,内容更加丰富。
“汉赋”下的汉朝
汉赋是汉朝的阶段性文学形式,它的诞生于得益于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以及楚辞的进阶。汉赋词藻话华丽,内容丰富揭示了大汉王朝形成的统一局面,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汉赋的新兴则又体现出了大汉王朝的经济发达,国力强盛。
从汉赋内容上来看,汉赋主要内容: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等等,这两项是汉赋内容的代表。由此看出,汉赋的主要描写内容已经由先秦时期的平民百姓逐渐转向了王公贵族尤其是皇帝,这揭示了在大一统的局面下,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同时,也映证了汉朝作为封建专制主义的初期阶段,其封建社会的发展正欣欣向荣。
唐诗:贯穿大唐的一面“文化”镜子
如果说“诗”这种文化形式是一条银河的话,那么唐诗便是这银河上最为璀璨的一颗明星。唐朝时期,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大大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更为重要的是,唐诗还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纵观整个唐朝,无论是哪个阶段,似乎总有那么几首唐诗能将你带回那个时代,让你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下来,就让我们从不同时期的唐诗中,去体会那个时期唐朝的时代风貌。
一,初唐诗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这首诗是“初唐四杰”之一,陈子昂所作。我们能够看出浅显一点的是这首诗注重“比兴”,也就是对仗工整,且沉着刚健。(说实话,再深刻一点的我也看不出来,毕竟水平有限)一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让人望而生畏,颇有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感觉。表现出了初唐时期,繁荣昌盛的气魄。
诗歌下的初唐:风神初振,意气风发
这首诗仅仅是初唐诗人之一的其中一首作品,还有许多诗人和他们的作品能让我们感受到初唐的生机勃勃。那么初唐是指唐朝的哪个阶段呢?在这个阶段,唐诗又能让我们知道些什么呢?诗人有为什么会这样描绘这个新生的大唐呢?
初唐,泛指唐高祖武德元年至睿宗延和元年,前后约九十四年。唐朝在这个阶段里,度过了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太宗的威武神勇和文治武功,武后的雄姿英发和精明干练,宫廷剧烈的斗争,关陇与山东及东南集团之间的利益纷争,南北文化观念的急剧碰撞交融,都引起诗人心灵的急剧波动和人生价值的多元发展。
二,盛唐诗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这首由王昌龄所作的边塞诗《出塞》是盛唐时期的诗歌代表,其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心态。“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更是唤起了人们心中的雄壮情怀。
盛唐诗歌大都精美华丽,雄健清新。更为突出的,便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高昂雄浑,阔大恢宏之势令人敬畏!那么盛唐诗下揭示的盛唐时期的社会风貌会是什么呢?
诗歌下的盛唐:政治开明,经济繁荣
盛唐,是指唐玄宗开元元年到代宗永泰元年,前后五十二年的时间。也恰恰是在这五十多年的时间里,唐诗的繁荣兴盛到达了巅峰。
在这段时间里,唐朝的各项“指标”都到达了巅峰。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盛唐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
三,中晚唐诗歌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唐白居易《卖炭翁》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唐李商隐《无题》
这两首诗分别是中唐和晚唐时期的代表。那为什么要将这两个时期并在一起来讲呢?我个人认为,安史之乱后的唐诗,主流已经由盛转衰,不复初唐的生机,全无盛唐的豪迈,尽是些晚唐的悲歌与苍凉。而中唐也仅仅是由盛转衰的过渡阶段,与晚唐诗歌差别不大,所以才将中唐与晚唐放在一起来讲。
第一首诗,白居易的《卖炭翁》,白居易的诗注重写实,反映现实,通俗易懂。“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我们能够看出当时那些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生活有多苦,宁愿天气冷一点,也要让碳的价钱涨一点。可见,安史之乱对当时唐朝的冲击已经触及社会顶层了。
第二首诗,李商隐的《无题》,自我感觉,李商隐的诗都有些隐匿,就是有点看不懂的意思。但明显的是,李商隐的诗没有了初唐的朝气,也没有盛唐的霸气,也看不出什么描写人间疾苦的意境。反而有点不问世事,归隐山林的感觉。重点就在这里,恰恰是政治生涯的不得志,造就了晚唐诗歌的落日余晖。
诗歌下的晚唐:英气不在,落日余晖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晚唐诗的衰落,也应证了唐朝的衰败。唐诗失去了盛唐的蓬勃气象,诗人也没有了征战沙场的血气,只剩下对江河日下的唐王朝的忧虑。晚唐诗人对国事日非深感忧虑,对唐王朝的中兴无望感到失落,对君主的无所作为感到愤慨……。
自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由盛转衰,一蹶不振。自唐代宗大历初年到唐朝覆灭,一系列矛盾相继爆发。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仅是中央政府都内乱百出,更别说地方了。兵连祸结,百姓们都快到了易子而炊的地步,民不聊生,世人苦不堪言。可以说,这时的唐王朝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唐诗小结
唐诗作为唐朝的主流文化形式,相对于汉赋、宋词等其他朝代主流文化形式来讲,其对社会背景和时代风貌的揭示更为全面和深刻。虽然,在本文中只选用了几首唐诗,但也足以让我们通过唐诗感受到唐朝社会的各个阶段的不同社会背景。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以及更加细分下的唐朝各个时期,都有其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与其他文化形式作品。反过来讲,在当代通过不同诗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唐诗,我们也能看出这首诗所对应的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社会风气。我想这也是唐诗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贡献。
宋词与元曲:文学“世俗化”的产物
词诞生于唐朝,而最终盛行于宋朝;曲诞生于宋朝,而最终盛行于元朝。看到这里,不要奇怪,因为任何事物的诞生到成熟都需要一段时间,文学形式亦是如此,所以不用大惊小怪。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宋柳永《雨霖玲》
这首词是由北宋柳永所作,其创作特点为变雅为俗,颇具婉约派的特点。在北宋开国初期,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文化空前繁荣,各种创作层出不穷。再加上北宋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享于太平,词人于是将创作重点转向了社会市民阶层。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这首词有南宋词人辛弃疾所作,其创作特点为善用典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雅豪迈。在南宋那个多苦多难的时代,词作风格大多如此。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元曲相对于唐诗宋词而言,其表达形式更加世俗,不似前者文雅深奥,易于常人解读。元曲大多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宋词,元曲下的“世俗化”时代
对比宋词,元曲与之前的唐诗,汉赋,你会发现,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高雅和世俗的转化。汉赋与唐诗注重辞藻华丽,宋词与元曲更注重雅俗共赏。
唐朝覆灭后,中原经过五代十国大混乱时代,最终并于宋朝。在这之间,中原各族与少数民族经历了民族大融合迸发出了文化的辉煌火花。宋词与元曲的更加平民化、世俗化,则揭示了北宋与元朝中市民阶层的崛起。
市民阶层兴起促使了宋词、元曲朝着世俗化发展。所谓市民阶层,主要是指平民等级中的商人与手工业者。与其他等级相比,“市民阶层”在经济基础与政治地位上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他们的社会地位则相对低下。
总而言之,宋词与元曲的一大特点就是表现形式更加世俗化,相对应之下的宋朝与元朝,则是市民阶层快速崛起的时代。而市民阶级的快速崛起,又代表着封建制度逐步走向衰落。
明清小说:小说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市民阶层需求的扩大
四大名著:罗贯中著《三国演义》、施耐庵著《水浒传》、吴承恩著《西游记》、曹雪芹著《红楼梦》。
小说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其蓬勃发展却在明清之际。用现代眼光来看,影响一部小说从创作到传播的关键因素无非两样,一是创作素材、二是阅读市场。这样一来,我们就能透过小说在明清之际快速发展繁荣的情况来分析明清之际的社会发展大趋势。
明清小说下的市民阶层快速扩张
从创作素材这个角度分析,明清小说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创作素材,而创作素材的主体又能是谁呢?总不能是皇亲国吧,所以,就只能是普通老百姓,也就是宋朝时期正在崛起的市民阶层。这样看来,明清小说的发展映证着明清时期市民阶层的快速扩大。
从阅读市场来看,小说的发展需要有足够的阅读群体。不然你写的再好,没人看还不是无用功?所以,明清时期小说的快速发展,说明有稳定且数量庞大的阅读市场。
那什么人会去读小说呢?王公贵族不会,他们会觉得低俗。那就只能把目光再次转向市民阶层,这群人,有点文化,识字;有经济基础,买得起书;世俗,不会高高在上。所以,市民阶层再一次充当了明清小说发展的垫脚石。
总的来说,明清小说的快速发展主要揭示了明清时期经济领域出现的一些新气象。例如手工业、商业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最主要,最根本的是市民阶层的扩大。这些都是促进小说发展的要素。
结语:
诗歌文化
历朝历代的主流文学形式,历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一系列变化,向我们揭示了古代社会发展的一些规律。也就是说,主流文学不仅仅是文化产物,更重要的是,它们还代表着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时代风气。
从宏观历史角度来看,主流文学形式一直在朝着平民化、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也就是说,主流文学服务的主体正在由贵族特权阶层转变为市民阶层。这恰恰也证明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步步没落,贵族阶层的一步步腐朽,以及市民阶层的一步步扩大等一系列发展趋势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