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藤校老大哥,哈佛大学是全世界留学生最想去、也是最难进的大学。不论是商学院、法学院,还是医学院、教育学院都是全球顶尖的。
哈佛大学今年的录取率创历史最低,届新生录取率仅为3.16%,成了全美最难进的大学。尽管如此,每年仍然有许多家庭挤破了头都想把孩子送进哈佛。
如何申进哈佛?我们找来了哈佛校友西恩娜·桑特写过的干货文,分享给大家。虽然西恩娜·桑特是针对美国本土学生提的建议(对于中国大陆学生来说哈佛录取肯定会更难),但申请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1
美国大学想要一个全面的班级
如果所有人的申请背景都差不多,这将是一个非常无聊的班级。因此美国大学不想要全面的学生,它想要一个全面的班级。这通常是哈佛招生官在REA和RD阶段做的事,他们在寻找种族多样性、社会经济多样性…通过招收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不同兴趣的学生,招生官把他们组合成一个人左右的班级。
2
大学会对学生进行“桶式分类”
大学会对学生进行“桶式分类”——你的种族、国籍、性别、兴趣、SAT、经济背景等一切信息都会被分类到各个“桶”里。每一个“桶”都会有很多人,你所处的“桶”里人越少,你就容易吸引招生官的目光。
举几个例子,如果你来自俄克拉荷马州,这个州可能没有太多学生申请哈佛,那么跟加州的学生相比,俄克拉荷马州这个“桶”里的竞争会更小。如果你想学神经科学(一个相对小众的专业),你就会被拿去跟神经科学的“桶”里的学生对比;如果你的家庭每年只赚6万美金,属于低收入家庭,这又是一个特别的“桶”。
你不能改变的申请因素是很明显的,比如你的种族、国籍、你住哪里、你父母赚多少钱;你能改变的是你的成绩、论文、推荐信、课外活动,这些是你可以控制的“桶”。不管你身处哪个桶,都要尽量使自己在“桶”里出类拔萃。
3
申请围绕一个立体的形象展开
你的申请应该有一个故事,围绕你的申请形象展开,且能被一两句话概括。
对于西恩娜·桑特而言,她在申请中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作家的形象。她有SAT、SAT科目考试和AP英文等优秀的成绩来支撑这个故事。在课外活动方面,她出版了一本小说、写了一个剧本,她的某个短篇小说拿到了国家级的奖项。在她的个人陈述文书中,她以一个作家的口吻,探讨了她整个高中阶段的旅程。
因此在招生官眼里,她是一个对写作充满热情的加州女孩,发表过作品并拿到了权威奖项,高中探索过各种创业机会,为了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尽可能寻找好的导师。除了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她高中的文科GPA、标化成绩和申请文书都很出色。整个申请材料支撑了她作为“一个作家”的论述,让她在一众哈佛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4
你不需要完美的GPA和标化
很多人有这样的思维误区:我必须拥有满分的GPA和标化成绩,才有资格申请哈佛大学。但事实是,美本申请的分数一般够用就行。
对于像哈佛这样的顶尖名校,你的SAT分数只要在以上就行。你也可以上学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