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名著大隋唐,老乐歪批道短长。熟悉隋唐相关历史演义小说的人,对残唐五代第一名将李存孝都不会感到陌生,其实,无论是真实的历史,还是虚构的小说,李存孝都称得上的一位顶级斗士。只不过在史书上,他的定位跟三国两大名将,张辽和甘宁差不多,而在民间传说中,李存孝则可以比肩项羽和李元霸这类无敌战神,因此,小说中对李存孝的神威和勇猛,刻画得自然要比史书更加夸张,同时也更深入人心。比如他手中的禹王神槊重达斤,就早已超出正常人类的承受极限。而他在黄河南岸大胜葛从周的故事,更称得上是十三太保的巅峰战——先在渭南打破一字长蛇阵,随后又紧追敌军,以奔雷踏浪之势,从渭南到潼关,狂扫72座连珠大阵,打得葛从周麾下齐军望风而逃,杀敌总数达到了惊人的40万,这在真实的冷兵器时代,当然不可能,但是,民间却对此津津乐道。此战的开端,还是源自李存孝轻松生擒齐军猛将孟绝海,名声大振以后,他的下一个敌人,黄巢手下名将葛从周便开始未战先怯,毕竟他的本事跟孟绝海仿上仿下,让孟绝海一点机会都拿不到的猛人,他葛从周自然也是半点便宜都占不到。可问题是,作为首位黄巢大本营的屏障,葛从周肩负重任,再加上自己多年的名望,于情于理,于公于私葛从周都不能临阵脱逃,所以,在强攻不可能的情况下,葛从周选择了智取。于是,他听从手下副将张权的建议,摆下了一座一字长蛇阵,约战李存孝。最后,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在一字长蛇阵身后,又摆下72座连珠阵,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限制李存孝的狂突猛进,力保黄巢所占据的长安城不出危险。应该说,在传统的评书小说中,斗阵是一个比较常见,又相对比较管用的套路,因为单体作战能力明显偏弱的一方,可以通过各种特殊的阵法,充分发挥出军队集团作战的优势。通俗点说,就是用谋略激活团队战斗力,弥补打不过强敌的不足。应该说,冷兵器时代的阵法的确比较管用,但像小说那样,双方约定,破阵算赢,破不了阵,有天大的本事都得认输的做法,实在太过简单粗暴,更显儿戏。可是,从另一个角度上看,但凡是赌阵都输赢的故事,基本都是实力相对较弱的反面角色,使出的“赖招”,可最终获胜的,还是主角阵营的正面角色。因此,李存孝任凭葛从周机关算尽,他也毫无惧色地率领着自己的三千飞虎军,杀奔了一字长蛇阵。一字长蛇阵,阵如其名,就像一条怪蟒长蛇一样,如果敌人打“蛇头”,“蛇尾”就会从敌军背后包抄,反之亦然;如果攻打“蛇身”,也就是阵中央位置,那么大阵的头尾两军,更会夹攻破阵方,任凭敌将是何等英雄,如果不得要领,也难破阵。因此,李存孝的策略是,兵分三路,他自己亲率一千人打阵头,副将薛阿檀和安休休领一千人打阵腰,贺黑虎和薛铁山再领最后一千人打阵尾。只有三路同时出击,将一字长蛇阵截为三段,让他们首尾不能呼应,才是破阵的唯一诀窍。可见,李存孝不光勇武,更不乏谋略,但问题是,他们终究人少势孤,而葛从周为了一战必胜,总共调用了40人马,盘踞成了长蛇阵和连珠阵。尤其是长蛇阵,至少有5万大军驻守,纵使李存孝一人神威天降,他的手下将领却不能像他一样,所以,李存孝打阵头很顺利,另外四将就越打越被动。眼看形势被动,李存孝奋起斗志,5万人在他眼中,如同草芥。只见他舞动禹王神槊,一马当先杀入阵中心,接应下了薛阿檀和安休休,在阵中心守卫的正是为葛从周献计摆阵的张权,张权率领着48员上将围攻李存孝,却被十三太保不费吹灰之力荡平。如此神勇,让齐军越打越怕,战斗力逐渐化为乌有,等到李存孝跟阵尾的贺黑虎和薛铁山汇合,清点人马后,得知自己的三千人损失两千,但齐军伤亡逃走更是在4万以上。活下来的一千飞虎军则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精锐勇士,他们士气大振,被激发出了最大的潜能,个个奋勇当先,跟着李存孝继续向潼关追击葛从周。再看齐军这三十多万人,看着数量挺多,但分布在72座大阵中,每个阵营都不到五千人,以这种乌合之众一样的五千人,怎么可能是李存孝那一千精锐的对手?再加上李存孝的威名加成,黄巢齐军72座连珠阵和40万兵马军心涣散,望风而逃,自然也就彻底成就了十三太保的巅峰战功。李存孝席卷72阵,杀退40万敌兵,他的代价也不小,最后,除了薛阿檀等4将外,身边只剩下13名骑兵,加在一起,正好是18骑勇士。而这18名勇士,个顶个都称得上是以一敌百,甚至是以一敌千的超级战士,所以,接下来等待李存孝的,还有更严峻的挑战,以及更加精彩的大战。由于篇幅有限,老乐本文就不多说了,李存孝十八骑闹长安的故事,请容老乐今后再跟大家介绍,谢谢各位的捧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