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了,大伙儿是不是都给孩子们安排了一些语文阅读的计划?
一来语文成绩本来就要依靠阅读量去垒,现在考察面很宽的大语文就更加是这个思路;
二来平时实在是没空去做很多的大块阅读,这放假还不看,那就真是没时间了。
但是,对于假期里的语文阅读,如果想尽可能的提高效率,争取第一遍读,就能多在脑子里留下点东西,我给大家提个小建议:
那就是尽可能的“历史前置”,通过历史书、历史绘本、历史小说、历史纪录片、历史剧、历史图册、历史博物馆等多种途径,去建立起头脑中的历史主线脉络,以及丰富的小细节,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催化和助推作用。
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举3个真实的例子,就发生在眼下这个五升六的暑假,它让我更加亲身的感受到,历史前置对学好语文的推动作用。
第一,从课内文言文的学习角度去看。
这个五升六的暑假,我们开始提前学初中部分的古文了。
在九上的课本中,有两个非常著名的名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这两篇古文还是紧挨在一起的。
正常的语文教学节奏下,老师会把重点放在古文的语言解析,以及名句的鉴赏上,写景的行文逻辑上。历史背景会提到,但不会有太多的课堂时间去讲。
但是,这两篇文章的学习重点,真是写景吗?这可是两篇讲中国“士大夫精神”的千古名篇啊。
如果不讲北宋对文官的重视、不讲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讲王安石变法之前的庆历新政,恐怕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类的人文名句,只能是先去硬背硬记下来,而没有多少深切的感受吧。
但是,如果打开百集历史纪录片《中国通史》的第55集,你就会惊喜的发现,这一集何止是在讲北宋士大夫啊,它还是这两篇古文的深度背景解读文啊。
它从北宋重视文官,讲到仁宗朝开始形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又讲到士忧国忧民的精神,中间就通过这两个名篇的诞生及鉴赏,来解读这个阶层,以及代表人物范仲淹与欧阳修。
而我们暑假看《中国通史》的计划,就刚好是看唐宋这个阶段。
这不,看过第55集,又正好碰上学《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不光历史背景学得顺理成章,时间节奏还踩得刚刚好,小学娃对于这两个名篇,背后的人文历史意义,还能理解个半懂。
第二,从课外指定名著的阅读角度去看。
很多家长知道,从五年级开始,孩子就要开始接触四大名著,老师会要求看青少年版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而初中会要求看原版的《西游记》、《水浒传》;而高中会要求整本阅读《红楼梦》。
所以,在这个暑假,为了配合名著的阅读,我们还额外安排了电视剧《水浒传》的观看,我们看的是那个80多集,张涵予主演的那个版本。
这里面有个人物,叫青面兽杨志,大家还有印象吗?
这个武艺高强、官运却极差的倒霉蛋,先丢了花石纲,又丢了生辰纲,最后也是逼上梁山。
有个细节,印象很深。
杨志起先并不愿意接押送生辰纲这个名声并不好的差事,但他应承之后,却要求事成之后推举他去军队谋职,他始终想去边疆闯一番事业。
在当时的乱世,为啥呢?
原来,他是北宋名门杨家将的后人。
还有一个人物,是鲁智深在五台山出家时的师父智真长老。在这个电视剧版本中,智真长老正是周侗。说到北宋的周侗,可能一时半会很多人反应不过来,可他教过的学生,那是个个名满天下。
单单在《水浒传》中,周侗的徒弟就有玉麒麟卢俊义、曾头市教头史文恭、豹子头林冲、行者武松、花和尚鲁智深等
而他最出名的弟子,则是抗金的岳飞。在演义小说《岳飞传》中,还有王贵、张显、汤怀等人,都是他的徒弟。
为啥要提这些人物呢?他们之间有啥联系吗?
但如果孩子能相对系统的读一读宋代历史,从北宋抗辽、澶渊之盟、北宋末农民起义、靖康之难、南宋抗金、南宋抗元都大致捋一遍,就会惊喜的发现,当老师要求他读一些古典名著或是历史小说时,那些零散的历史人物,是可以用一条条主线去串连起来的,他们彼此之间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有意思的关联。
而这种历史关联,就能加深孩子对课外文史作品的理解。
好彩不彩,刚好我家在这个暑假起,开始看历史长篇小说,而选的书目就是《隋唐演义》、《杨家将》、《岳飞传》这三本书,很多人物在看纪录片、看电视剧时,就又多次的提到了,这不就自然而然的加深印象了?
第三,从纯粹增加有趣的课外文史知识去看。
说到这个课外文史,小学、初中阶段可能考得出圈的不多,但到了高中就很难说了。
毕竟,想学好语文,功夫在诗外。课外文史的底子愈厚,语文出高分的可能性才愈大。
想必这个暑假,大伙都带娃去看了那部大火的唐诗动画《长安三万里》吧。
片中的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知君”,边塞诗代表人物。
可他还是唐代诗人中唯一封侯的人,《旧唐书》上写:“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他的官职,最高去到了节度使。
那节度使到底是什么样的官啊?
要知道,当过节度使的人可多了,光是《长安三万里》中,提到的哥舒翰、安?山、郭子仪、高适、严武都是节度使,就连咱们的杜甫杜工部,其实也没有在工部上过一天班,而是在剑南节度使手下当差。
还有唐代的李林甫、杨国忠,宋代的赵匡胤、石守信、韩世忠都是节度使出身,就连岳飞,也是在32岁时就当了节度使,号称“史上最年轻的节度使”。
或许,你会问,小孩要了解这个,干吗用啊?聊天吹水吗?
的确,关于节度使的细节,小初都不会考。了解它,纯粹是为了增加有趣的课外文史知识。
但是,通过梳理节度使这个官职的历史变化,我们就可以了解到:
在唐代,它是集兵权、财政权、行政权于一身的“一方诸侯”。
而到了宋代,就逐渐变成了一个国家级的荣誉称号。
而到了元代,它干脆被废除了。
从这种变化中,我们是可以窥见唐代藩镇割据带来的安史之乱、中晚期衰退局面的重大原因。
以及宋代是如何吸取这种教训的,而开始特别重视文官的,进而又埋下了武力空虚、文官冗员的隐患,而最终被草原民族攻破的。
想要流畅的去消化、理解这些历史大件事,如果你对节度使这个官职有一定的了解,当然是非常好的助推了。
所以,想更好的消化、理解大语文阅读中“史”的部分,自然的,最好是把“历史前置”了,先形成历史框架,再往里面慢慢添加历史细节。
而这些历史细节的明珠,体现在语文书上的,正是那些课内课外的名篇、名著、名作。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