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失败论的百家争鸣语文数学体育

温故一下我国教育所设的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生理卫生。今天,我们都不是父母,不是领导,也不是员工......而只是一个学生。本身就是学生,那就更好了。大家跟随着教育一步步走到现在,对于它是什么看法呢?别人又是什么看法呢?看完本文,只愿:于父母——重温少年时光,贴近孩子的心灵;于孩子——感受不一样的视野,寻找更坚定的未来。01美术音乐体育观点一:完全没有做到基本知识观念方法的普及。音乐。都不要说掌握一门乐器。有多少人会认得五线谱,会画五线谱?有多少人懂得怎么发音,怎么唱歌?美术。不要说画出一幅可堪一看的画了。有多少人连线条也画不好,明暗不会处理,色彩不会搭配?说起国画、油画,更是要跪。体育。多少人在问怎么减肥?怎么增肌?多少人知道俯卧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跑步到底是锻炼什么的?在学校里,音乐美术两门课被各种主课占用。(体育稍微好一点,因为素质教育和中考要求,还算有点地位,但也属于可有可无)教的老师也都是一副我也是被逼无奈你们爱学不学的态度。学生们上课看小说的,写作业的,干什么的都有。就是没有听课的。美术呢?绝大多数群众对于美的理解简直是令人发指。看看漫山遍野的奇怪的建筑吧,看看那些一个模子出来的设计吧。看看淘宝爆款和很多人的衣着发型打扮。(不得不提起曾经流行一时的杀马特,审美畸形给了奇葩们茁壮成长的土壤)看看中国大多数家庭花了几十万搞出来的所谓的欧式、美式的装修。看看一些国产电影辣眼睛的海报和服装配饰。不能说这都是美学教育缺失造成的问题,但很多人确实是缺乏了基本的审美素质,而这跟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是什么造成的呢?1、教育体制的弊端在一些北上广超级大城市的确可以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和当地相对较高的素质以及最先进政策的试点有关。但是以大多数的地方教育来说,想要把音乐美术这类素质教育做好,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在考试选拔制度下,音乐美术属于无用之用,跟中考和高考的升学无关。这就直接导致了老师无所谓,学生不想学的基本态度。你可以说有的人感兴趣,但是绝大多数人特别是父母是不感兴趣的。因为父母更关心的是成绩,搞艺术就是浪费时间耽误考试的。一个年幼的孩子几乎没有做主的权利,并且在长辈们的影响下,自然也不会重视。所以,副科目的老师集体生病。所以,今天的“音乐/美术/体育,上数学/英语/语文......”2、照本宣科类的讲解照本宣科对于考试还好,毕竟考试大纲是来自于教科书的,刷刷题背背重点很有可能考得还不错。但是对于音乐、美术来说,这简直就是灾难!音乐和美术,这类艺术类的学科,跟写作一样,必须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转变为技能。光看书就可以学好的,几乎不存在。所以,音乐美术一出生就是畸形的,后来也没有给它合适的土壤。所以,它们注定被炮灰了。观点二:十四亿同胞大部分还没富裕呢,美术又能创造多少财富?请回归现实!毕竟,生产力不会因为美而发达。而地球也不可能养得起十四亿的艺术家。02语文观点一:语文学了这么多年,它一定是,也注定是对我们每个人帮助最大的,也确实最有用的一门科目。没有语文,你看不懂任何的科学叙述,理解不了任何人文情怀,想被政治荼毒都抓不住关键词。可这就是语文悲哀,也是失败的地方。竟然有这么多人觉得它没用,明明有所树立,却不得承认,不可不谓之[失败]。其实负责给我们教育的老师,不也是在这种不明确下一点点走过来的吗?就像现代文阅读,明显是一个不应有标准化答案的题目。(因为要方便批改,本该是个性化的,然而却只有一个答案)真正应该要的不是答案的标准,而是思路的标准:一、你面对一段文字是否有所触、所想、所感。二、你是否能够流畅、准确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三、你是否具备客观又不失感情的看待一段他人所写的文字、内容的能力。这是什么?这在教你怎么去和人健康的交流和健康的思考,而不是定式思维。语文就是一门教你怎么变的可爱的科目,结果反而把这么多人变的太不可爱了。再拿写作来说。中国的作文教育要求学生注重文章内涵,其次是文体结构,再是语言精致。但是唯独落下了逻辑。凡是有过留学经历的学生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体会——外国人批改作文的时候对论证逻辑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同时,还要考察攻击别人逻辑漏洞的能力),中国学生往往刚到国外时都不适应。中国学生的母语写作能力是不如美国学生的,也不受重视。绝大多数人,高中毕业了就再也没学过任何语文课程。而在美国,不管读什么专业,辅修英语都是非常流行的。英语辅修在斯坦福是和CS并列的最流行的辅修之一,虽然主修英语的人依然很少。观点二:语文在中国的教育绝对算不上失败,作为基础教育,它已经很成功了。不要拿精英教育的标准去要求中学教育。至于很多人说文章写的不好。我想说,如果你把同样的学英语、做理科题、背政治书的时间花在作文上,会写不来?不会写文章,明明就是自己投入不够。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文章写得好的人都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中庸之资,基础教育是为了普及大部分人的教育,而不是让大部分人学习多么专业的知识。中国基础教育其实从受众普及的角度看来并不失败,最大的问题是不会实际应用。明明知道,明明在考试中是很简单的东西,在生活中却完全不去按照考试那样的水平,那样的标准去分析;明明生物化学书上都写清楚的东西,成绩也不差,却还有不少人在问,脂肪和肌肉会互相转化吗?明明地理书上学的好好的分辨东南西北的方法,实际中该迷路的还是迷路。03数学观点一:数学,唯一一门普及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失败的学科。普及教育中:概率,统计,逻辑三块都没有达到普及的效果,三角函数等本该普及概念的部分投入大量精力钻研解题技巧;高等教育中:教材全是天书,难得有几个讲的清楚的。虽然会背好多吓死人的专业名词,会背公式,会背定义,但是缺乏理解,数学直觉差。1)讲很多内容,全都不讲清楚,于是学生觉得每个内容都好高大上。然后跟国外一比,嘿,他们还没讲这个呢,我们比你们讲得深多了!但讲得多不等于讲得深,讲清楚了才是讲得深。讲清楚的话一方面不会觉得太难,另外一方面不会觉得没有用。老师不会一切都讲给你,但是重要概念和思路必须讲清楚。教育质量本身也包括了学习资料的来源,自学也要有清楚的资料,教材自己都讲不清楚,老师也发不出清楚的讲义,学生又怎么学的好呢?而在国外,你去搜一搜就会发现差距。他们大多拥有自己的自有讲义,深入浅出,讲得比较通透。比如:①针对不同人设计,有的专门入门,有的注重应用,不混杂;②课程网站上有相当详细的课程介绍习题和解答,以及答疑汇总(这是国内欠缺的);初学者,学过的不知道有什么用,怎么用才对,考试就靠背定义和概念,是在打击学习积极性。③讲义简明,例子丰富。2)高等数学教育最喜欢用的一块遮羞布:我们讲得比较抽象,只是应用差了点。但学数学学到"应用差了点"的份上其实就是"根本没搞懂"的意思。3)拿部分尖端人才的学习结果代言教育质量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自学能力很强,理解能力很强,你随便扔他本教材,没有大错误,哪怕条理再混账,他也能学出来。这部分人学成什么样,不是教育的功劳,是考试选拔的功劳。中国学生胜在肯吃苦训练。中国印度学生占领GradSchool是因为中印数学教育成功吗?恰恰相反,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学生特别肯吃苦,在欠佳的教育条件下仍然能坚持。观点二:中国的数学教育(从小学到大学本科)在全世界来看,无疑是相对成功的。这点已经反映在PISA测试的结果上。普及教育要求数学直觉是不现实的。即使是我,上了比绝大部分人更多、更高级的数学课,也还没什么数学直觉。我也并不觉得普通美国学生的数学直觉就比普通中国学生更好。有不错的数学直觉是对有了大量经验的数学家的要求,不是对普通学数学的人的要求。普通人需要的,就是基本概念的运用能力和计算能力。要说失败,我们失败在,用学习语文的方法学习数学,用学习数学的方法学习语文。语言的学习,其实更多的应该是记忆和背诵,从而培养语感和对语言的美感。数学的学习,应注重内在规律的探寻。巴金说:“我背得较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这是多篇散文的选集;从周代到明代,有传、有记、有赋、有论、有祭文。虽然我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的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写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老师。读得多,即使记不住也有好处。”有趣的是,至少在我小时候,语文考试更多的是考所谓的细枝末节,即使是要背诵一些东西,但是训练量其实是远远不够的。而数学的学习呢,却更多的是通过大量的做题而获得解题的熟练程度,而忽视了内在规律的探寻。很多人其实到最后也不理解这个定理是怎么出来的,反正把题目练会了就好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04孩子们,好好学习吧。只有深入了解和经历过,才能拥有更鲜明的立场,更有说服力的话语,才能在继这一代之后续写属于下一代的“百家争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