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外传中吕秀才的小说卖出十万两白银

白癜风治疗效果哪里好 http://pf.39.net/bdfyy/

在《武林外传》中曾经有这样一个桥段,那就是吕秀才在客栈之中撰写武侠小说,被郭芙蓉看到之后说吕秀才这本书如果出版的话,少说能挣十万两白银,随后便找了一个出版商想要帮助吕秀才出版他的书。《武林外传》这部电视剧的背景是在明朝中后期,这便引起了我的好奇,在明代写小说真的那么挣钱吗?于是我就想来探索一下。

一、文人的多样化选择

在中国古代一直都有一种说法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这句话的号召之下,无数人都将毕生精力投身到了读书以及参加科举考试之上,其中很多人获得成功成为了一方官员,但是大部分人却都像吕秀才一样只能考个秀才,蜗居在客栈之中充当账房先生以度日。

但是在明朝社会出现了一种不同于他朝的多元化的价值观,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已经不是唯一的归宿了。当时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大大增强,因此很多读书人便开始通过诗文、书画、说唱词话、通俗小说等技艺来博得社会地位、经济收益以及政治身份,这大大拓宽了文人的路。在叶盛的《水东日记》中记载了明人对于小说的狂热喜欢,其中写到:

“今书坊相传,射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事,农工商贩抄写绘画,家畜而人有之,痴文妇,尤所酷好。”

可以说在当时的市民阶层中,人人都喜欢读读小说,家家都藏有小说,尤其是喜欢读小说的妇女更是对其狂热追求。这颇有些像《庆余年》里面各家大小姐对范闲所抄来的《红楼梦》的狂热追求一般,足以见小说是非常有人气的。

吕秀才疯狂写小说

既然有喜欢读小说的人,那么也自然会出现写小说的人。在明代诞生了很多杰出的小说家,例如说冯梦龙、罗贯中、吴承恩、施耐庵等人。如果我们查阅他们的经历来看,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

冯梦龙的著作多产自于天启年间,此时的冯梦龙以做馆塾先生为生,工作清闲,本身也作为书商编书以贴补家用;罗贯中写小说是因为曾经与朱元璋为敌,因此无法入朝为官,因此便以写小说为自娱自乐以及补贴家用;吴承恩在科举考试中屡屡受挫,此后因为官场艰难便以闭门著书为生;施耐庵避难隐居,著书为生,不愿意出仕为官……

我们发现其实这些文人和吕秀才是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的:首先是不做官或者是做不了官,因此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去著作;其次编书是他们的爱好,而不是单纯地为了钱去写书,这就保持了书的质量;最后他们的书很多都取材于现实中发生的故事,这便保证了书的趣味性与真实性。

因此我们可见在明代,文人之中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人们不再是一味地以科举考试为生,小说成为了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手段。也正是因为如此,吕秀才也走上了写小说的道路。

为了写书而绞尽脑汁的吕秀才

二、明代群众喜欢读什么小说?

在《武林外传》中,吕秀才想要写一部荡气回肠的武侠小说,内容方面是关于金笔书生与芙蓉女侠间的儿女情长。但是他的书商范大娘却不同意,硬是要吕秀才改成了芙蓉女侠生下混世人魔然后荼毒江湖的故事,说是这样的情节读者爱看。这就引起我的好奇了,在明代,读者们究竟喜欢看什么样的小说?

明代人爱看的小说主要分为这么几类:历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公案小说等。历史小说的代表作为《三国演义》、神魔小说代表作为《西游记》、世情小说的代表作为《金瓶梅》、公案小说的代表作有《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

范大娘觉得吕秀才的书不好,让他改

这些小说的总体特点是故事性非常强、人物性格非常鲜明而且注重口语化与生活化。我们可以说这些小说你都可以直接当故事给讲出来而不用在乎书面语与口语之间的关系。当然了,以上这些是我们说的明代比较著名而且文笔比较好的小说,其实明代大部分小说都是偏于哗众取宠以及艳俗描写的。例如说《剪灯新话》、《石点头》等书,鲁迅曾经评价说:

“明人拟作末流,乃诰诫连篇,喧而夺主,且多艳称荣遇,回护士人,故形式仅存而精神与宋迥异矣。”

当时的小说极其注重一种教化作用,宣扬让人向善忠君,以至于这种内容太多而掩盖了小说本身内容;有的小说则依靠“擦边球”的方法来吸引读者,这种小说虽然市场销量很好,但是终归不是上乘。

因此说实话,顾大娘作为一个想挣钱的书商来说,她让吕秀才将书的内容改成了打打杀杀、神魔鬼怪的内容其实也是为了迎合读者的需要,在明代,读者们确实也更喜欢这种比较刺激的小说而不是吕秀才的那种软软绵绵的武侠小说。

紧张刺激,内容有趣的书更加受读者欢迎

三、在明代卖书挣钱吗?

在《武林外传》中,郭芙蓉说吕秀才的小说一出版,少说能值十万两银子。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凭借着吕秀才的小说,他在明代能挣这么多钱嘛?我们来看一下。

我认为一本书要出版并且赚钱,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宽松的出版环境;较为低廉的成本;庞大的读者环境。我们便从这三方面来分析吕秀才的书有没有可能挣大钱。

1、宽松的出版环境在明代中后期,一连出现了几个懒惰的皇帝,其中包括明宪宗、明武宗、明世宗等人,这批皇帝说好听一些叫做无为而治,说难听一些叫做懒汉皇帝。但是就是在这批皇帝的治理下,却出现了明代社会的一种繁荣与自由。明宪宗曾经被人评价为“垂衣拱手,不动声色而天下大治。”说白就是说他啥也没干,结果天下大治。皇帝的怠惰,是明代风气开放,出版行业环境宽松的重要原因。

例如曾有明人记录,当年政府要求毁了一批禁书,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又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其中包括李宏父所亲笔点评的《水浒传》、《三国志》、《西游记》、《红拂》、《皇明英烈传》等。

可见虽然在查,但是查的力度并不大,因此明代出版商可以尽可能地出版自己想要出版的读物。曾经有一段时间有谣言说《西游记》因为讽刺万历皇帝被封了,其实这是假的,《西游记》有明代万历金陵世德堂本,根本没有被禁一说,因此明代的出版环境是比较宽松的。在这种情况下,吕秀才的武侠小说也是可以被顺利出版的。

《西游记》插图

2、较为低廉的成本印书是需要花钱的,如果一本书太贵的话,那么读者不买账,出版商也是不挣钱的。因此一本书的价钱是否亲民,也是保证书的销量的重要因素。书籍的成本取决于纸张成本与印刷成本。

明代是造纸术的集大成的时代。当时造纸业非常发达,造纸厂遍布于福建、江西、四川等地。这些造纸厂多采用大规模的生产方式,利用石灰蒸煮纸浆提高纸张的质量。例如说江西上饶市镇之中的造纸槽户不少于三十余槽,每槽之中的帮工更是多达一二千人。这样大规模的生产大大降低了纸张的价格。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曾经记载了竹纸的制作方式,为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烘乾。这样做出来的纸洁白光滑,经久耐用而且价格不很昂贵。

在明代,印刷术也获得了大长进。其中活字印刷、彩色印刷等技术在明代江南地区流传地非常广泛。而且明代人非常注重在图书上印画以增强图书的趣味性,几乎可以说是达到了“无图不成书”的地步,在小说之中格外广泛。我们现在看一些影印的明代小说,其中都是图文并茂,妙趣横生,读起来并没有那么乏味,门槛也没有那么高。

在《武林外传》中,不识字的厨子李大嘴曾经就求着白展堂帮他找几本带画的书来看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种图文并茂的书确实满足了很多人的需求。

我在李伯重先生的文章中看到,在明代一卷书的成本大约是在1.2钱到2钱之间,价格相对于宋代的书本价格来说降低了十倍还多。当时买一卷书所用的钱大约相当于买一张新椅子、一只鹅或者是一把折扇,这种价格使得普通城市工人都承担得起。例如说《武林外传》之中客栈伙计的收入为每月2钱银子,客栈之中包吃包住,积攒起来的话买几本书看也不成问题。

明代图书极其注重插画

3、比较开阔的卖货市场正如我们上文所说,因为明代图书相对低廉的价钱,因此明代上至豪门大家,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买得起书,这便使得明代有着非常大的图书市场。

例如说建阳崇化里书市就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书市之一,光依靠着刻书卖书这一生意就硬生生地支撑起了一个县的产业,据记载:

“比屋皆鬻书籍,天下客商贩者如织,每月以一、六日集……书籍出麻沙、崇化两坊,昔号图书之府。”

最后回到我们最初的话题,吕秀才的书能卖到十万两吗?说实话,如果吕秀才按照顾大娘给他的建议将他的书改成悬疑神魔类小说,那么还真的有可能卖出十万两;但是如果按照吕秀才自己的想法写成情感武侠类小说,嗯,估计销量就不咋地了。

说来悲催,吕秀才的书很难卖出好价钱

文:日航通鉴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