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最流行的文学体裁赋

前言:

我国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凝聚着深厚悠远的传统文化,古人在文化表达,抒发情感中经过千百年来得演变,深化孕育出了形形色色的文化体裁,其中最为主要的是,诗、词、歌、赋。这四种文学表达方式,而这些文学体裁,是无数先祖在历史长河中智慧的结晶,给后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文化瑰宝,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宏图。今天本篇文章将详细聊一聊四大文学形式之一的——赋。

诗、词、歌

1、诗

想要了解赋就绕不开常常并称的,“诗词歌”。诗是一种用凝练高度的语言,抽象或者具象的表达作者丰富情感的抒发表达方式,其中有反映社会各色生活,并且具有一定韵律和节奏。诗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是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唐朝是诗的国度,是当时表达文学抒发情感的主要形式,在唐朝的诗发展达到了顶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各色诗歌。如同满山遍野的各色鲜花,五颜六色,缤纷绚烂。唐朝的诗人辈出,最著名耳熟能详的代表人物则络绎不绝,李白、孟浩然、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

△诗圣李白

2、词

词其实是一种音乐文学,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或者诗余,随着燕乐的发展诗已经不能更好的表达配合音乐的节奏了,为了寻求出路宣泄歌唱情感到唐朝时期后就慢慢出现了用填词的方法写歌,于是“词”就应运而生。

△李商隐词欣赏

3、歌

在汉语中“诗歌”常常并称,但“诗”与歌明显不同的地方是:“诗”将作者的心境的表达,情感的抒发或而内涵或而明示的转化为文字,内容需要结合作者的意境阅读理解,而在古代文字的阅读多半是是文人乡绅,官贵所需,老百姓不识字的居多所以阅读较少,“歌”将诗句咏叹为方便传播的句子、曲子。不识字的百姓也可唱出来。“歌”是歌词在文艺上分类的名称,能否配合音乐唱出来是歌和诗的本质区别。

△李商隐

赋的艺术形式

1、赋的特点跟内容

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讲究韵律和文采洒脱同时还要兼具散文和诗歌的性质,主要侧重于写景抒情。在两汉时期文人更多的都是多致力于这种文体,但赋有时读来让人无趣,为语言华丽,叙事铺陈渲染之情,常有作品脱离实际,脱离百姓。

△上林赋

汉赋的内容主要分为五类:一是渲染城市宫殿建筑;二是描写帝王游猎祭祀;三是叙述旅行的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我们今天常说汉赋,但赋并不是汉朝独有,实际上最早产出于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对赋也有一定影响。

2、用汉赋写作的文人

在汉唐时期,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有只做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很少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将赋用于作品的第一个古人的就是司马迁,《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

△司马迁

由于屈原的作品文词华美,司马迁倾向用“词”来定义,而称宋玉,

唐勒,景差等人的作品为“赋”。赋的文体存在于诗和文之间,诗一般是为了抒发感情而创作,赋呢往往是为了创作而创作,相对而言赋更近于诗体。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欲以奢侈相胜,荒淫相越,此不可以扬名发誉,而适足以贬君自损也。”其中也透露出对君王奢靡生活的不提倡。作赋的作家大臣们在卖弄文采之余也没有忘记对君王的劝诫。从对皇家园林的壮丽风光的渲染,气势磅礴的言辞,再到对偶排比的大量运用,以及对君王的劝勉。这篇作品使得司马相如称为汉赋的奠基人。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赋的发展演变阶段

赋主要有以下几个发展阶段,最早出现在诸子散文当中称之为“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是,内容上更多表现的是怀才不遇抒发郁闷之感的“骚体”标着着“诗”向“赋”的过渡,我们称之为“骚体赋”;相比于较多内容空洞的汉赋,骚体赋更得人心;魏晋朝之后日益向着“骈对”的方向发展,“骈”就是我们常说的四字句,六字句。叫做“四六句”在创作上也更加讲究韵律、对偶,我们也称为“骈赋”;到了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他们认为骈体文华而不实,因此追求自由朴实。赋不再执迷与对偶,押韵,自此呈现散文的特点。后来宋代之后又以散文的形式来写赋也称之为“文赋”赋的代表作像曹植的《洛神赋》、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前赤壁赋》、欧阳修的《秋生赋》等等。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始于战国,在汉唐达到顶峰。最后在宋元明清时期逐渐凋零。《两都赋》的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也解释了赋的出处其实源于古诗。作者班固指出了赋文体形式的由来。那就是源于古诗,赋其实是由古诗演化而来。

△屈原

西汉的主流--赋

1、西汉前期

西汉前期,自高祖刘邦吕后文帝至景帝,历时六十多年是汉赋的肇事期,在这一时期对于社会文化方便不像先秦时期那样压抑,秦朝以法为本,为了文化的固封统一,焚书坑儒压抑文化。然而挤压已久的文化基底,使得西汉年间开始兴起赋体的文学。但是由于继亡秦之后,百叶凋敝,百废待兴,社会经济文化极度困绻。所以当整个社会皆处于如此严重的激进之中时,自然是不可能谈得上文学发展的。即使校会高厚之间已是自职,也仍然远远未能解决问题。到文景时期经过数十载的修生养息。才逐渐形成附属繁荣景象,另外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这一时期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是道家老子的清静无为,以无所不为俭省为本的思想,在这种主题政权思想下的文学,固然不会遏制汉赋的兴起,为汉赋的崛起开垦了重要的基石。

2、西汉中期

西汉中期后至宣帝时期,由于经过了七十年的休养生息,这期间年是汉赋的全盛阶段,国家综合强大,封建王权集权统一,而统治者们也不再以省检、无为而治为本。而是好大喜功,慢慢形成风气。皇帝大臣们喜欢用这种适合于形象再现的,表达时代风气的赋体文学,所以从而给予大力提倡,这样就为赋体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其丰厚的土壤,几乎天下文人都朝着这种文学体裁发展,展现才华,争相斗艳于是迅速出现了繁荣景象,此时的赋,又以梅成、溪发所展示的三体大赋为主流。赋至此发展至顶峰时代

3、西汉后期

西汉后期晋元帝近六十年间,王朝日渐衰落,在政治上王权被削弱,外欺内患,吏治从上到下贪污腐败,统治集团奢靡享乐,导致百姓愈发困化,无以为生。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遂是局势动荡,不可收拾,整个西汉王室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种现象一只持续直到王莽篡位,西汉才灭亡,这种时期下势必给文学以沉重的影响,作为汉赋主题的三体大赋,他的创作主题精神主要是润红叶色宏伟气派的渲染,或着描写飞禽走兽,抒发讽刺郁闷的情感,或以宣尚德而进忠孝,那么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随着王朝的兴旺当其跃上全盛的巅峰之后,这时又随着王朝的兴退,这时既没什么红叶可润色,又无多少尚德可以宣扬。

△王莽

因而不可避免的渐入衰败,走下坡路,而侧重抒情的骚体赋在这次变革中,顽强的表现出继续发展的态势。在东汉初期,王莽篡位,实施暴政,民不聊生,各地格局,后起刘秀东汉雄起经过十多年用兵,建立政权恢复生产,重整吏治,安抚百姓社会才逐渐稳定。在这种社会状况直接的就反馈到了文学主题的赋的创作中,就使得一个时期之内出现了创作风格前后不一的景象。即西汉末世,三体赋大赋衰竭,虽在刘秀巩固政权后略有所回温,却也避免不了慢慢退出历史舞台的落寞。

赋的影响

汉赋乃一代文学之盛,雄霸中国文坛四百多年,从武帝至宣帝的十九年间,是汉赋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他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汉赋的特色和气韵是汉代独有的抒情“散文”。有代表性的比如卓文君写给司马相如的《白头吟》其中“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还有陶渊明的《闲情赋》“淡柔情于俗内,负雅致于高云”;我们耳熟能详的甄嬛传里的“惊鸿舞”他就是出自曹植的《洛神赋》,所以汉赋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清婉绝代的文字,更是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洛神赋

参考文献:

《上林赋》

《闲情赋》

《史记》

《唐汉大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