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做假账态度的前后变化,看孙权用人的一

古代历史上的所谓大争之世,争的无非都是土地、人口和财货。其中大凡能够捷足先登或者成为最后赢家的,往往都是在人才方面拥有优势的一方。所以人们又常说,大争之世争的是人才。在历史上魏、蜀、吴鼎立的三国时期,这一特点就比较突出。东吴黄武元年(年),孙权接受魏国的封号,在武昌称吴王。黄龙元年(年)他自己称帝,后将国都迁至建业。年,西晋灭吴。如果从孙策实际割据江东的时间算起,东吴的历史几近百年。其能够成为三国中存续时间最长的政权,一是凭借长江天险固守,二是依靠吴楚人才出力。如果说前者尚属天帮忙,那么后者就得靠人努力了。历史上的孙权是很会用人的,关于他在用人方面的建树,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总结分析,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个人认为,他用人能够取得成效,跟他的性格特点存在较大的关联,早期他通过自己的品格特质,将一大批优秀人才吸引到身边,并切实发挥了他们的作用。他对东吴元老重臣吕范的任用,就很能体现这一点。吕范画像■少年都有孟浪时有关孙权年少时的情况,《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作有这样的记载:●孙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郡察孝廉,州举茂才,行奉义校尉。(《三国志·吴志·吴主传二》)●坚为下邳丞时,权生,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坚异之,以为有贵象。及坚亡,策起事江东,权常随从。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始有知名,侔於父兄矣。每参同计谋,策甚奇之,自以为不及也。每请会宾客,常顾权曰:“此诸君,汝之将也。”(裴松之注援引《江表传》)从上述记载可以得知,孙权在年少之时就开始不同凡响。不过他此时毕竟还年轻,也难免有不成熟的表现。《三国志·吴志·吕范传》内有这样一段记载:初,(孙)策使(吕)范曲主财计,(孙)权时年少,私从有求,范必关白,不敢专许,当时以此见望。权守阳羡长,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辄为傅着薄书,使无谴问。少年孙权(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大约因为“性度弘朗”、“好侠养士”的缘故吧,少年孙权的钱总是不够花,于是他私底下向官员吕范求助。吕范此时为孙策职掌财务。他对孙权的求助虽有所融通,但不会自作主张,每次都得向孙策禀报。孙权既然是私下开口,必定是想绕过自己的兄长。吕范这么做,让他感觉很别扭,难以为继。后来孙策让弟弟去做阳羡(今江苏宜兴市)长,官虽不大,但也是主政一方,此时孙权花钱肯定要比待在兄长身边方便不少。无奈他的手脚过大,钱还是不够花。好在替他职掌财务的功曹周谷,不像吕范那般刻板,他会主动将孙权的私人花销记在另外的账本上,以免让孙策察觉。此时的孙权,是个既聪明又调皮的少年。反正江东的天有兄长孙策顶着,他过的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日子。■当家方知柴米贵好景不长。建安五年(年),孙策遭人刺杀,不治身亡,年仅二十六岁。临死前,他将继承孙氏家业的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此时孙权刚刚十八岁。孙策(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孙策的英年早逝,对于阳羡功曹周谷来说,倒是一个天赐的机遇。他身为理财的官员,此前用做假账的手法,让孙权既可以大手大脚地花钱,又能逃避兄长孙策的监管,如此投其所好,目的自然是要讨好孙权,以期来日能够得到提携回报。现在机会来了。对于秉公办事、铁面无私的吕范来说,就有点玄乎了:过去的事情已经发生,孙权会否计较,得看这位新掌门人的见识和器量;更主要的是,他以后恐怕需要做出一些改变了。《吕范传》接着记载:(孙)权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吕)范忠诚,厚见信任,以(周)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事情的结果大出意料。周谷的盘算完全落空。他当初做假账瞒天过海,确曾博得了阳羡长孙权的欢喜。可是此一时彼一时,称孤道寡的孙权,并没有因吕范当初不给自己行方便而记恨,反倒是觉得此人忠于职守,值得信任;周谷却因做假账的前科,而遭到了他的弃用。这件事其实也算不上什么太大的事情,不过小中见大,从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个心胸比较开阔的人,更为重要的是,他能够改掉自己的缺点,分清是非曲直,甄别使用人才。这些对于封建君主来说,就不是小事情了。吕范(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吕范其人其事吕范(?-),字子衡,汝南细阳(今安徽太和县)人。他在避乱寿春期间跟孙策相识相知,成为最早追随孙策的东吴将领之一,深受信任,在孙策经营江东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是个一心为公、办事严谨的人,《吕范传》裴注援引《江表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孙)策从容独与(吕)范棋,范曰:“今将军事业日大,士众日盛,范在远,闻纲纪犹有不整者,范愿蹔领都督,佐将军部分之。”策曰:“子衡,卿既士大夫,加手下已有大众,立功于外,岂宜复屈小职,知军中细碎事乎!”范曰:“不然。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非为妻子也,欲济世务。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策笑,无以答。范出,更释褠,著袴褶,执鞭,诣閤下启事,自称领都督,策乃授传,委以众事。由是军中肃睦,威禁大行。此时的吕范已是坐镇一方的统兵大将,他发现孙策的队伍在发展壮大中出现了纪律松懈的问题,便主动提出由自己来协助整肃军纪。孙策开始觉得这是大材小用,吕范却不计较名利得失。于是,他换装执鞭,干起了这件得罪人的事情,很快就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孙权(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了解了这段前史,对吕范不给少年孙权行方便这件事,我们就可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了。跟兄长孙策一样,孙权对吕范也做到了始终信任。他先是将吕范拜为建威将军,封宛陵候,领丹杨太守,治建业,后又晋升为前将军,假节,改封南昌侯,拜扬州牧。黄武七年(年),就在他要将吕范升迁为大司马时,吕范却因病去世。他为之“素服举哀”,等到还都建业路过吕范的墓地,忍不住哭喊:“子衡!”下令祀以太牢之礼。■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吕范见诸正史记载的吕范故事上文已介绍完毕,最后来分析一下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吕范形象,只限于“刘备招亲”这一段。《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描述,周瑜在获知刘备甘夫人病逝的消息后,设计将孙权之妹诈许给刘备,拟将其“赚到南徐”,“幽囚在狱中”,然后“使人讨荆州换刘备”。孙权依计行事。他在物色出使荆州的人选时,认为“非吕范不可”。吕范来到荆州,说明来意。刘备以“吾年已半百,鬓发班白,吴侯之妹,正当妙龄,恐非配偶”为由予以推辞。吕范巧舌如簧,声称:“吴侯之妹,身虽女子,志胜男儿。常言:‘若非天下英雄,吾不事之。’今皇叔名闻四海,正所谓淑女配君子,岂以年齿上下相嫌乎?”正当刘备“怀疑未决”之际,诸葛亮却一口应承下来,派虎将赵云跟随刘备前去,并交给其“三个锦囊”,说“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孙权、吕范、刘备(《三国演义》剧照)刘备到来后,吕范又被孙权母子指定为女方的媒人。他为孙权出了个主意,在吴国太设宴招待刘备的甘露寺,布下“三百刀斧手,伏于两廊”,一旦吴国太看不中刘备,便“一声号举,两边齐出,将他拿下。”后面的情节就无需再做介绍了,刘备、赵云按照孔明的三条妙计行事,结果是“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孙权为何认为出使荆州的人“非吕范不可”,吕范既然奉命做了媒人却为何又执意搅局呢?我们再回到正史记载来做一些分析。依据《吕范传》的记载,孙策在寿春时,曾派吕范去江都接母亲。时唯(吕)范与孙河常从策,跨涉辛苦,危难不避,策亦亲戚待之,每与升堂饮宴于太妃前。《吕范传》又记载:“刘备诣京见权,范密请留备。”同时,《鲁肃传》裴松之注援引《汉晋春秋》的记载:吕范劝留备,肃曰:“不可。……”权即从之。对照以上历史记载可以看出,《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之所以给吕范派上这份差事,是因为他晓知吕范跟孙权母子的亲近关系,以及他曾主张扣留刘备的史实,将文与史有机地链接起来。吴国太(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然而,孙权将妹妹嫁给刘备一事虽为历史真实,但这属于古代常见的政治联姻,而非小说描写的“美人计”。小说描写的情节,存在一个明显的漏洞,这就是孙权母亲的卒年。小说明确交代,此事发生的时间为“建安十四年冬十月”。可是关于孙权母亲的卒年,《三国志·吴志》的《吴主传》和《妃嫔传》都载明卒于建安七年,《妃嫔传》裴注援引晋人虞喜所撰《志林》的推论,称其当是卒于建安十二年。二说都排除了建安十四年孙权母亲仍健在的可能性。很显然,罗贯中为了满足自己创作的需要,有意将吴夫人的卒年做了后延。既然此点不成立,那么小说中那些活灵活现细节的真实性,自然要打上大大的问号。就这样,历史上的吕范由于跟孙权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便成了《三国演义》“美人计”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为孙权弃周谷而用吕范的佳话,添上了一层戏剧性色彩。历史上吕范也有自己的缺点,《吕范传》及裴注记载,“其居处服饰,于时奢靡”,但孙权看重他的“勤事奉法”,“悦其忠,不怪其侈”。当有人进言说吕范“服饰僣拟王者”时,孙权却以“但其器械精好,舟车严整耳,此適足作军容,何损於治哉”作回应。看人用人注重大节,不拘小节,有一种真性情,这是历史上孙权知人善用的一个特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00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