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中国佛学院所在之地,也是李敖一

在北京宣武门之外,从教子胡同沿街而行,我们会发现在城内竟然现存着一座最古老的佛家寺院,名为“北京法源寺”。这个拥有着多年历史古刹,不仅是一所重要的佛家活动场所,也是目前汉传佛教当中的最高学府“中国佛学院”的所在之地。年,陈毅副总理曾经批示,在北京法源寺成立“中国佛学院”。一时之间,这里大德高僧云集,经过10年的努力,奠定了建国后僧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好景不长,年,接踵而来的运动,令到这座宗教性质的高等学府不复存在。直到20个世纪80年代,才重获新生。上世纪90年代,中国台湾作家李敖先生曾出版发行过一本名叫《北京法源寺》的历史小说。该小说以法源寺为背景,并引用了大量的历史事实,来刨析当年所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和一些走在社会前端的历史人物。相传,李先生因为该书,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机会。中国佛学院所在的法源寺,地处于都市的大环境之下,纷扰的尘世与清净的道场,仅一墙之隔。而在今天,依然有很多年轻的僧人,在这座千年古刹之中过着特殊的学僧生活。然而,当他们课间走出寺院时,这群身着僧衣的学僧,引得人们纷纷侧目。不过,他们如今早已习惯了社会上的各种眼光。虽然,每个人出家都有着不尽相同的出家因缘。尽管如此,中国佛学院的同学们,从全国各地汇聚一堂。然而,报考中国佛学院,必须是出家满一年以上的僧人。他们先由所在寺庙推荐,再经过当地佛协审批通过。受法源寺的空间所限,佛学院的规模并不大。因此,学院每2年才招收40名左右本科生。可见,能够考入佛学院的学僧皆是慧根极佳的僧才。所以,这里实行的是精英式的教育手段。当然了,如果你不信仰佛教,你不是出家人,你就进不来佛学院里深造。他们从全国各地的佛门道场,几乎是千里挑一考入最高学府的学僧们,怀抱着各自的理想和抱负。可每当走出山门,外面的世间百态,还是让他们心情复杂。经常有人问,你们可以结婚吗?你会不会武功?打两招看看?甚至有人穿着僧衣,来跟真正的和尚化缘。由此可见,这种情况对佛教发展来讲,是一个十分不利的表现,因为,这充分证明佛门在内地大城市的弘法状况,不容乐观。人们对佛教的定位以及对于佛教的需要,很多人完全不知道佛教是干什么的。这样的结果,让内地佛门的发展前景堪忧。现在,法源寺的大门外,就是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一个广场,与寺院红墙内的静谧相互映衬,别有一番情致。只有,法源寺院内的几颗上了户口的古树,见证了该寺庙的兴衰历程。尤其是文革10年,佛学院人才散尽,寺产院落被一些单位和个人占用。年,日本国宝鉴真铜像来华巡展的时候,第一站选择的就是法源寺。当时的中央有关部门,除了忙于清理寺院环境以外,却发现在北京居然找不到一个出家人。没办法,相关部门只能从其它省份,临时凑来了18名出家人,来应付展团的接待事宜。与此同时,法源寺也借此契机,马上向有关部门递交了恢复重建中国佛学院的申请。就这样,法源寺也迎来了它法难后的发展转机。这样一来,佛学院的毕业生,就像法源寺丁香花的种子一样,在大江南北的名山古刹,落地生根,来日枝繁叶茂、春暖花开。在法源寺庙内,有一所叫“法堂”的古刹,始建于唐朝,最初为“悯忠寺”。清朝雍正年间,改为现在的名字。寺内的建筑、雕塑、书法、碑刻,无不凝结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在当今西化的社会风潮下,难得的是在山门之内,在年轻一代僧人身上,我们觅见了传统文化的踪影。另外,佛学院除了学习一些佛学知识和文化知识以外,还开设了一些技能方面的课程,比如说:书法、绘画、外语、计算机应用等等。另外,还开设了茶道课,每届学僧毕业都要举行毕业茶会,以此来报答师恩。所以,学习和修持并重,像早课、晚课是佛学院的学僧们时时刻刻要做的功课。宁静与喧嚣,一墙之隔。法源寺处于都市的大环境之下,佛学院的学僧对社会上同龄人的烦恼和困惑,一点也不陌生。佛门常说,普度众生。也许他们是为了追求心胸更为博大的爱。发菩提心,脱此丑陋之身,随缘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正所谓是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四月初八,是佛诞日。这一天的法会,是全体佛教徒们的一个盛大的节日。期间,会有来自各地的大量居士到法源寺来祈福。在当代,尽管佛教吸引了很多信众,但是也面临着一些尴尬,佛门子弟又该怎样更有效地推广佛陀智慧,利益世间,成为年轻学僧经常讨论的话题。总之来讲,人生就是这样,在一个忙忙碌碌中度过。因此,我们都有着无尽的烦恼和苦难。哪怕有的人是腰缠万贯,有的人是一贫如洗,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烦恼和痛苦。那么,这些的种种烦恼、痛苦从何而来呢?我们应该怎样去避免烦恼的永无止境呢?事实上,世上烦恼皆来自我们心中的永无止境的欲望和贪念。当然了,这里的“欲”和“贪”不一定指的是金钱与物质。它是一种广义的概念,像我要当大官,我要上好大学,我要漂亮的女朋友等等。以小编之见,信仰佛教是净化心灵和解决烦恼与痛苦的一个不错的途径。年6月14日,终于迎来了毕业的这一天。中国佛学院为自己的学子们,准备了非常细致、非常庄重的毕业典礼,会上由法源寺的住持为每一位毕业僧,发放毕业证书。而且,证书上使用了中英两国文字,以便于这些毕业僧将来出国进修和对外交流。现在,随着各地寺庙以及各地佛学院的香火越来越兴盛,摆在中国佛学院毕业僧面前的出路,也多样化起来。其中,一部分学僧,会选择回到自己当初的寺院。而少部分学僧,会被邀请到各地佛教协会任职。但是,大部分学僧,会继续深造走考研之路。不过,据小编了解,现在有很多志向远大的佛学院毕业僧,却选择了另外一条修行之路,那就是出国到一些佛教国家去继续锻炼和深造。比如说:有的学僧选择去一些东南亚的佛教之国,像斯里兰卡、尼泊尔、柬埔寨、印度等等一些佛教国家。最后,小编叫一声“南无阿弥陀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9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