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曹雪芹采用“架空历史”的笔法所作。其中“真与假、虚与实”结合,让读书人不免产生莫大分歧。
故事原型,人物原型,大观园原型,故事发生地的争议,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君笺雅侃红楼的观点是求同存异。架空历史故事,本来就是一种杂糅融合的方式。
就以“故事发生地”的设定来说,南京和北京到底是哪里?为什么会出现南京人仿佛在北京的故事?
如果硬要用“真假”来解释便很牵强。但要换一个方式解释,就不是什么难题了。
比如,为什么不能是北京的场景,演绎南京的故事?
再比如,为什么不能是“南京人在北京”?
早年有部电视剧叫《北京人在纽约》,也是异乡为异客的故事。
《红楼梦》既然是架空历史,作者完全可以将不同的人物、故事、生活习惯、语言习惯融入到一个场景当中去讲故事,目的就只是为了更生动,也更混淆。
如今比较有意思的架空历史网文小说,大多都借鉴了《红楼梦》的这个套路,将历史和空间杂糅在一起,秦汉晋隋唐宋辽金元明清一勺烩,弄个京城叫长安或者东京,本就是吸引读者兴趣和参与感的方式。曹雪芹无疑智慧领先了三百年。
闲言少叙,就说这故事发生地的问题。到底是南京还是北京?其实原文已经写的非常清楚。
贾家彼时所处的“都中”虽然叫长安,但肯定不是西安,不是洛阳也不是开封,而是“北京”无疑。因为金陵就叫了南京。
而《红楼梦》大体是按照明清为蓝本创作,再杂糅了其他历史典故,这个谁都无法否认。
架空历史也会有一个故事蓝本。比如《雪中悍刀行》就是宋辽金西夏时期不错。
宁国府的“宁”,有安宁止息的意思,代表了“亡”。宁又是南京的简称,明最开始的都城就在南京。
宁国府的贾敬,原型就是明代的嘉靖皇帝无疑。三个媳妇“(朱)秦、尤、许”,缺的朱由贾敬补全,就指向了明已亡。
所以,贾府的祸事是从宁国府开始的。
荣国府的“荣”,繁荣昌盛,代表了“兴”。老祖母贾母带着子孙生活在荣国府,原型当借鉴自清朝前三代的故事。有孝庄太后的影子。
荣国府便影射了“清”。
弄懂了“明清”为基本的故事蓝本,再看故事发生地,就显然能确定是北京而不是南京。
《红楼梦》的故事实际是借贾家的家长里短,讲述朝廷的权力斗争,新旧势力的互相倾轧等等。
既然是在都中影射朝堂故事,便不可能是南京,而只能是北京。
但为什么又是写一群南京人的故事呢?原文也早有交代,就是贾家乃至于相关的一些人,原籍基本都是南京的。
古人讲原籍而非出生地。一辈子老死在京城也不是京畿人士,而是要看原籍。贾家原籍金陵,金陵十二钗全部原籍金陵,这并没有错。
贾宝玉一天也没回过金陵南京城的老家,他在太虚幻境时还是会看金陵的页册。因为林黛玉她们都只可能被记录在金陵页册上。
原文第三十三回贾宝玉被打,贾母也是明确吩咐人要收拾行李,带着贾宝玉和王夫人回南京。
贾敬放弃了爵位,也说他不回原籍。贾敬和秦可卿、贾瑞死后都是暂存铁槛寺,再运回南京祖坟安葬。
曹雪芹在原文中,有过大量的描写,都说明不在南京。尤其贾雨村曾去过南京的宁荣街看过人去楼空的贾府。
那能不能就说是曹雪芹故意用“假”代替“真”呢?虚构北京的故事,实际写南京的故事?事实也不是。
因为贾家这种原籍在南京,生活在北京。国公府在南京有一座,北京也有一座,且是敕造的情况并不是虚构的,历史上明确出现过。就是“叔叔睡了侄儿床”的永乐皇帝朱棣,在靖难之役后迁都北京的故事。
当时参与靖难之役的众位国公们,在南京拥立永乐皇帝登基,都被分配了国公府。而随着永乐迁都北京。这些人拖家带口又都去了北京,住进了姚广孝奉旨建造的“敕造”国公府内。南京的国公府大都闲置了。
贾家的情况毫无疑问就是借鉴了这段历史。
曹雪芹还怕读书人不明白,随后又借赵嬷嬷的口,讲说了贾家曾在扬州一代监造海舫,就是郑和下西洋的那种大海船。
综上,种种迹象都表明《红楼梦》的故事发生地就在北京。这从林黛玉坐船北上用的时间。林如海死后小厮昭儿回来报丧用时一个月,贾蔷带人南下采买小戏子等,都能体现出来。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坚持“南京”呢?这里主要有两个问题。
一,忽略了“原籍”问题。古代户籍制度与如今不同。金陵十二钗不需要在金陵,也得称金陵十二钗。
二,坚持认为《红楼梦》是江宁织造曹家故事。
严格来说,贾家不排除有曹家的故事影子,但要说一定是曹家故事就牵强了。从原文线索来看,肯定是在北京无疑。不多赘述了。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文
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
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一座城就是一部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