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不演义》第五十四篇
平定杨文干后,李世民兴冲冲返回长安,准备找父亲李渊兑现支票,却发现一个让他郁闷的事情,原本说好要去蜀地过下半生的李建成又大摇大摆地回到了东宫,而原本应该进东宫的他没得到任何嘉奖,不但没得到嘉奖,还被李渊叫去,进行了批评,要他们兄弟之间注意团结。
然后,李渊下发了处罚通知书。
太子中允王珪、左卫率韦挺以及天策兵曹参军杜淹流放。
王珪、韦挺这两人倒不冤,身为东宫的人,竟然没给太子李建成起模范表率作用,冤的是杜淹。
杜淹,长安人,官宦之后,时任天策府曹参军,文学馆学士。所谓天策府,是天策上将的府邸,而天策上将正是李世民,换句话说,杜淹是李世民的人。
这就奇怪了,板子怎么打到李世民部下的身上去了?据史书记载,在李建成被关在仁智宫帐蓬里时,这位杜淹落井下石,请求趁机办了李建成。这也不是什么大事,也就提点可行性建议,不采纳就是,也不至于流放。
更奇怪的是,李世民对这个处罚竟然没有半点抗诉的意思,反而默默接受了这个处理结果。
李世民不是这么好说话的人,他如此沉默,只能说明一点,他底气不足。而底气不足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杨文干造反并不像史书记录的那样是李建成指使。
有了这样的大破绽,我们可以正式宣布杨文干事件有疑问,需要重审,在将相关人员提到堂上时,初当提刑官的各位大可不必慌张,虽然此案是陈年旧案,案卷又被李世民刻意破坏,但只要抓住案件的主要点,是有希望让真相大白天下的。
所有的案件,都有一些共同的要素,这些要素是动机、方式、以及案件的影响。
我们将从些素中一一推敲,直到发现最终的答案,首先我们要观察的是此案的影响。
在历史事件中,有一个重要的观察点就是看谁是事件的真正受益者,谁是受害者,关于此案,毫无疑问,倒霉的是李建成,这位太子爷先是差点以死明志,后又险被送到蜀地养老,而受益者本来是李世民,要不是李渊最后赖帐,李世民就搬到东宫住了。
下面是作案方式,纵观杨文干事件,似乎有头有尾,上下合理,但仔细一看,所谓杨文干造反并没有实证,没有李建成约定造反的信件,只有一付铠甲以及李建成两个部下的证词。
经验告诉我们,证词是靠不住的,这两位部下完全有可能是受人指使,诬告李建成。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同志觉得我搞阴谋论。其实,诬告论并不是我第一个说的。
唐朝人刘餗在他的小说里关于杨文干事件写道:人妄告东宫。
这里要说明一下,这里的小说不是今天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的小说,而是类似野史的私人记录。
唐朝人都知道,杨文干事件是有人要妄告东宫。
这个人是谁,大家都懂的。但具体操作的人是谁呢?在史书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身影。
这个人便是看似躺着中枪的杜淹,翻看史书,看似无意的交待中记录了这样一句:
初,洛阳既平,杜淹久不得调,欲求事建成。房玄龄以淹多狡数,恐其教导建成,益为世民不利,乃言于世民,引入天策府。
翻译成白话就是,洛阳平定后,杜淹一直得不到任用,于是,杜淹决定投靠李建成,而房玄龄了解杜淹此人狡猾,怕教导李建成做出对李世民不利的事情,于是,找到李世民,将其介绍到天策府上班。
房玄龄是李世民后的重要谋士,这句话透露了二个信息。
1.杜淹此人十分滑头。
2.杜淹原本准备投靠的人是李建成。
这说明,杜淹原本准备投靠李建成,他很可能认识李建成的人,而他又具备搞阴谋鬼计的才能。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推测,极有可能这位杜淹出面收买了李建成的两个部下,趁李渊避署之机,诬告李建成跟杨文干同谋造反。
到了这里,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在结案之前,我们还需要考察最后一个重大的问题:动机。
史书交待,李建成之所以煽动造反,是因为李建成感到接班人地位不保,所以抢先下手,诛杀挑战者李世民,然后抢班夺权,实现提前登基的目的。
这实在是一个不怎么靠谱的解释,因为在杨文干事件发生这一年,真正危机重重的,真正需要下定决心、动刀动枪的人不是史书中记载那个懦弱无能的太子李建成,而是英明神武,功盖天下的李世民。
李世民以为只要自己够努力,就可以得到一切。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56%